幼儿心理特征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三、幼儿心理特征与幼儿文学的关系

3—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很突出的。他们刚刚掌握的语言词汇还不丰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6岁左右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刚刚发展,他们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性和理解事物的表面性特点很突出。作家在给这个阶段的儿童创作时,必须照顾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感知觉

幼儿感知事物处于迅速发展和完善阶段,观察事物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容易抓住作品中形象的外部特征。因此,幼儿文学作品中,应多着眼于人物(含拟人形象)外部形象的描绘,而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独白则不适于幼儿文学作品。幼儿的空间知觉水平较低,深度视觉尚未发展,尽量避免重叠现象。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较迟,还不能掌握“年”“年代”的概念,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最好使用笼统的时间词汇,如“从前”“很久以前”等。

(二)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具体形象、有变化的刺激物以及个人有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适应幼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简短,要尽早提出人物性质和行为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宜过长。

(三)记忆

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在幼儿初期,一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的事物,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能激起幼儿情感、情绪的事物容易被记住。幼儿后期,记忆的有意性得到发展,他们能努力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幼儿记忆事物是以机械识记为主,逻辑识记的能力和记忆的精确性还较差,往往只能记住富有吸引力的内容,而把主要的内容遗漏。因此,语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幼儿诗歌,有生动活泼的形象、曲折情况的故事,富于幻想的童话,能帮助幼儿记忆。

(四)思维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概括能力较低,不易掌握抽象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到反映事物隐蔽的内在联系,从主观经验或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到以客观的逻辑关系为依据;理解力的发展增强表现在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到事物关系的理解,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说明来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的、较深刻的评价。幼儿文学的创作必须照顾到以上特点,作品的题材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为主,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素质和幼儿熟悉的形象,来构思富于幼儿情趣的情节。

(五)想象

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与现实常常分不清;想象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在词语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还很低。幼儿文学作品中,幻想、比喻、拟人、夸张、荒诞、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性的作用。

(六)言语

幼儿期虽然是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岁幼儿可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发展到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词汇。但言语发展的水平仍然处于低价阶段,对词义的理解还很肤浅,对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很难理解,对多义词只能了解其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意义,对词的转义就更难理解。如用高矮、美丑描述人的外部特征,幼儿可以理解,但用这些词去形容人的品质是美还是丑,是高大还是矮小,幼儿就很难理解。因此,幼儿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要求应力求形象、生动、口语化,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但也要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