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动明丽,情感真诚真挚,丰富幼儿心灵
幼儿散文最吸引儿童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语言,幼儿散文的语言生动明丽。生动,指的是形象俱佳,富有活力;明丽,指明净、美丽。这种语言,是为了让幼儿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就能体会到作者那渗透着幼儿情调和趣味的思想感情。因此受到幼儿们喜爱的幼儿散文作品,其语言大都恰似清澈见底的山间小溪,明朗而不晦暗,流畅而不梗塞,并处处跳动着智趣的童心。幼儿散文的意境之美和儿童情趣,都是通过生动明丽的语言来表现的。
如:
《春雨的色彩》(楼飞甫)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没完没了地下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小白鸽说:“ 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小燕子说:“不对,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绿了……”
麻雀说:“不不!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儿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不是吗?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儿也黄了……”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它好像在说:亲爱的小乌们,你们的话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大人很容易领悟到,这篇童话散文所要告诉人们的主要道理是:看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如何使这样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让孩子们理解并接受呢?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是花了不少苦心的。文章是以一群小鸟围绕着“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的争论而展开的。由于各人的着眼点不同,所见也就不同。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小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则说春雨是黄色的……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再加上这一场争论始终是结合着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既具体又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景色,所以孩子们很容易会引起对这场争论的兴趣,并在反复对照验证自己对春天景色的观察结果时,引起认真的思索。最后,当春雨自己出面做了回答,启发孩子们看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时,孩子们对这一道理必然就很容易地接受并领会了。全文生动形象,清新明丽。
幼儿散文的语言不仅是活泼流畅的,有时又是口语化的。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状物,都可将自然界中的“物”与生活中的“我”交融在一起,用幼儿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口语化的语言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出童稚优美的意境。例如:
《春娃》(鲁兵)
春天是个娃娃,喜欢图画,又喜欢音乐。
他走过树林,给树林涂上嫩绿色;走过小溪,教会小河唱歌。
今年,春娃来了,看见我们,高兴极了。他说:“你们都长高了。”.
我们问:“是吗?”
他说:“真的,真的。你们比去年高多了!明年我来的时候,你们一定长得更高了。哎呀,十年以后,你们都是小伙子、大姑娘了。可是我,还是个娃娃。”
这篇散文运用活泼流畅、生动简洁、口语化的语言塑造了“春娃”这个活泼有趣的艺术形象,借此描绘了春天的一.些特征,使小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象,意境优美。
著名散文家李广田曾说过,要写好散文“第一须得真”。 幼儿散文的灵魂是真情。散文既不像故事、童话那样有生动的情节和奇妙的幻想,又不像诗歌那样有起伏的节奏和明快的乐感。它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抒情达意上追求一个“真”字,通过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吸引小读者,丰富幼儿的心灵世界。
幼儿散文抒写真情实感,不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娓娓的叙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例如任大霖的《芦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时候,燕子在我们的檐下做了一个窠,飞进飞出地忙着。只有当燕子在檐下“吉居吉居”地叫着的时候,小芦鸡才比较安静,它往往循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仔细听着。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儿。它是在回想那广阔河边的芦苇丛,回想在浅滩草窠中的妈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