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影视的概说
(一)幼儿影视的概念
影视作为电影和电视艺术的统称,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影视行业随着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前最大众化、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形式。而幼儿影视则要求依据电影、电视艺术的思维特点进行创作,既要符合电影、电视艺术创作的规律及表现形式,又要在题材处理和形象塑造等方面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
综上所述,幼儿影视主要指从幼儿视角出发,以幼儿为主要表现对象或接受主体,并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创作的符合幼儿观众心理年龄特点和审美趣味的影视作品。
(二)幼儿影视的发展概况
电影诞生于1895年,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而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产生于1930年的英国。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虽然在摄影和制作方法以及放映条件、观看环境上有诸多不同,但两种艺术都属于影像文化范畴,都是视听艺术,以相同的艺术形式——画面和声音的流动来进行创作,在塑造银幕形象和荧屏形象的表现手法也十分接近。所以,通常将电影和电视合称为影视。
中国幼儿影视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2年,中国第一次摄制了以幼儿为主角,表现幼儿现实生活的故事短片《顽童》,《顽童》代表着中国幼儿影视的萌芽。1923年,由郑正秋任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因符合民众心理,能够担负起教化幼儿的责任,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1936年由蔡楚生编导、郑君里和陈娟娟主演的《迷途的羔羊》将幼儿电影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获得广泛赞誉。影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更注重通过剪辑来处理影片的时空结构,节奏张弛有致。随后由阳翰笙根据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连续性漫画所改编的《三毛流浪记》于1948年投拍,它是那一时期幼儿电影的集大成者,编、导、演、摄、录、美等各方面都臻于成熟,代表着新中国成立前幼儿电影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是动画片还是故事片,中国幼儿影视都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动画片《拔萝卜》《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和故事片《风筝》《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无不显示中国幼儿电影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与此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中国幼儿电视也后来居上,迎头赶上。最初的幼儿电视以动画和木偶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幼儿电视的发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丰富起来。这个时期的幼儿影视片加入了一些科技的因素,因此无论是画面制作还是人物造型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出现了一批喜闻乐见的作品,如《三个和尚》《南郭先生》《烛光里的微笑》《红衣少女》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幼儿影视进入一个缓慢的发展期,无论在主题表达上还是在题材选择上,固化和模式化的问题都相对比较严重,与幼儿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所幸的是,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民营资本的介入,又重新为中国的幼儿影视注入新的活力。动画片《宝莲灯》在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幼儿连续剧《海尔兄弟》向幼儿观众讲述了许多科学知识;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关注的是贫穷落后地区的教育问题;《快乐星球》是我国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大型电视剧;《家有儿女》走进了普通的家庭生活,探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该如何面对成长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目前,影视文化正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成长的强势文化,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幼儿影视和其他影视相比而言,数量上还是相对较少。注重幼儿影视创作成为了摆在剧作家和影视制作者眼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知识链接
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
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为幼儿园综合课程探索了另外一种综合的途经,即通过戏剧来综合,也就是通过儿童戏剧经验成长而综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经验。这同样属于戏剧应用教学范式,但不局限于故事教学或语言学习,而是关注了各个学科领域经验的整合。
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其实施过程包括了以下四个主要环节:① 主题开启;② 生活体验;③ 戏剧工作;④ 模拟剧场演出。以“三个和尚”主题为例,主题开启作为整个主题活动的开端,整理儿童对于动画片《三个和尚》的各种经验,使他们的已有经验向戏剧经验转化和拓展。生活体验环节包括了角色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了体验和尚这个特殊的宗教角色、体验挑水和抬水的行为,以及没有水喝的感受,而整合各个学科领域的活动,比如社会活动《参观栖霞寺》、科学活动《我也来抬水》、美术活动《我眼中的和尚》、音乐活动《三个和尚没水喝》等等,极力彰显了学科综合的取向,使儿童在回归生活中获得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运用的机会。戏剧工作环节则鼓励儿童作为演员、剧作家、舞美师、作曲家、导演在一个相互合作的团体中工作,学会了合作。最后在模拟剧场演出活动中将儿童已有的片段式的戏剧经验加以整合,从而获得完整性的剧场戏剧演出经验。
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保留了戏剧工作和剧场演出,这是对舞台童话剧范式的继承与发展,让儿童参与剧场准备与演出的所有环节,在主题开启和生活体验环节中,又注重了对学科领域的整合,这是对舞台童话剧范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