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充满了奇妙的幻想,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通过幻想塑造假想的或象征性的形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人们的理想,让小读者通过神奇的童话世界,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没有了幻想,童话也就不能被称为童话。因此我们说,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
(一)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
1.童话通过幻想反映生活
童话中的幻想千变万化,其实仔细思考,这个幻想都是无数复杂的现实事物的互相变化。人们通过主观幻想的变化达到童话的完成。中西方童话中都会出现神魔、宝物和各种奇妙的现象,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活在童话中的再现。作者通过幻想让现实世界的物体自由翱翔在童话之中。例如人们渴望飞翔,幻想出“魔毯”,幻想出“风火轮”。童话中出现的许多神奇的事情,都是幻想所表现的某种现象,童话作者不是按生活本来的样式来反映现实的,而是将现实加以高度概括,在不改变其本质的基础上,体现在一个神奇的幻想世界中。作家把许多平凡的、常见的人物形象通过幻想综合编织成一个不平凡的、奇异的形象,展现在童话世界里。
2.幻想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童话中的幻想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离奇莫测、天马行空的,往往会产生惊异不已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幻想可以虚无缥缈地胡思乱想。童话中的幻想必须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尽管有些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不曾发生过,却是现实生活最大胆、最夸张的概括和集中。比如童话中那些小动物,当然不可能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不会说人话,不会有人的行为,但是当它们作为幻想的形象进入童话世界,这些形象就成了现实中某类典型的象征了。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狼、狐狸、野兔和刺猬等,作者都赋予了它们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所以童话的幻想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以现实为基础的幻想如何能做到不失真、不无理,这就需要童话幻想和现实的结合必须自然和谐。童话从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幻想,再从幻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自然和谐,情节是否牵强。
(二)童话中的幻想要素特征
幻想是童话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幻想就无法称之为一篇童话。幻想的实现需要通过童话中的某些要素体现出来。通过这些要素特征,童话的幻想得以充分表现和被认可。
1.情节的趣味性
童话之所以受到儿童喜爱的重要原因是其独特的趣味性。童话创造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幻想世界。这个世界拥有超乎我们现实生活的神奇性和趣味性。童话里有会魔法的女巫、会说话的动物、喝了能变形的魔法水、会飞的怪兽以及其他各种各样不同寻常的人或物。在童话里,可以摆脱现实逻辑的重负,体验到一种唯有在想象中才有可能实现的奇妙生活。因此,童话的幻想总是与孩子们所渴望的理想生活联系在一起。
瑞典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淘气的小男孩儿尼尔斯被妖精施了魔法,变成一个丁点大的小人儿。他骑到公鹅马丁的背上,跟随鹅群开始了一场飞行。冒险途中,尼尔斯和野鹅们遭遇了各式的险情,见识了各样的奇观。这场历险改造了尼尔斯的性格,也改变了他的生活。几个世纪以来,童话为孩子们打开了各种各样奇异的空想世界。从《水孩子》里别开生面的水底世界,到《柳林风声》中的动物绅士王国;从《彼得·潘》中欢乐的永无岛到《奥兹国的巫师》里神秘的奥兹国;从《讲不完的故事》里瑰丽的幻想国到《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神奇的巧克力工厂,这些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空想世界,大大拓展了儿童的精神视野,也丰富着他们的生活滋味。这些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当代童话赋予了童年独有的感受思维和语言的趣味。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幻想相比,童话的幻想以其轻盈的想象质地和飞翔的精神姿态,吸引着儿童读者的兴趣。例如许多童话故事都会涉及童年时代普遍的变形梦想。借助这类变形的想象,孩子得以脱离人的身体限制,获得另一种生命形态的新奇体验。德国儿童文学作家施莱伯尔维克的童话《人鸦》,讲述的正是男孩瑞夏德在一个无聊的中午和一只乌鸦交换身体的故事。在故事中小主人公瑞夏德希望能够像乌鸦一样在空中飞翔,又不用上学回答枯燥的问题,于是他和乌鸦交换了身体,简短的交谈透着一个孩子特有的天真和稚气。
2.内容的象征性
童话的内容往往带有一定象征性,通过某种动植物、非生物或某种概念来象征社会上某种人的性格或某类事物的某种特征,有时会借助奇异的童话情节来比喻某种深刻的事情。作者通过有象征性的童话形象,确切概括人的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童话的象征是体现幻想的一种独特的方法,是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如《蚂蚁和蟋蟀》的故事,运用了象征性手法,在冬天来临之前,蚂蚁们在辛勤劳动,搬运和储存食物,而蟋蟀每天只是拉琴唱歌。冬天来临,大雪纷飞,蟋蟀又冻又饿,最后蚂蚁救了它。作者通过对蟋蟀和蚂蚁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劳动,赞扬了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
3.表现的夸张性
童话借助于幻想的力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频繁社会现象进行奇特甚至夸张的描绘,使他们发出不平凡的神奇的光彩,从而强烈地吸引小读者。童话表现的夸张性是表现幻想的一种必要手段。如果没有夸张,许多人物形象就不会那么鲜明饱满,许多幻想中的事件和场景就会失去迷人光彩。童话是运用幻想来反映生活的,童话中那些离奇的幻想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如《格列弗游记》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环境与人物描写,《神奇图书馆》中的人物可以上天入地,随时变大变小。
(三)童话幻想中的美学蕴涵
1.幻想中的温情和哲理
童话的幻想不但充满奇异、欢乐、明亮的童年趣味性,也往往蕴含着醇厚的童年生活温情。如果说前者是童话幻想的起点,那么这份温情则构成了童话幻想的底色。早期创作童话总是不可避免地想要通过幻想的世界来传达特定的现实生活。随着童话的不断发展,当代童话的幻想艺术发展则呈现出某种纯粹化的趋向,作家更多关注的是幻想世界本身的艺术色彩和文学形象塑造,道德教育倾向性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从古老的民间童话开始,童话的幻想往往会出现一种看似超越日常生活的哲理性思考。童话中有很多关于死亡和分别的讨论,非常富有哲理性。在阅读童话的同时,也会让小读者更深入地去思考一些哲理性的问题。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寻梦环游记》等童话都是探讨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如何平静地接受他们的离开,坦然地和他们道别。除故事上的趣味性,同时还充满了人间温情和哲理性,让小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美好。
在死神到来的时刻,我们看到的不是孩子的慌张和恐惧,而是一份与童年单纯有关的特有的从容。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赋予了童话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这让我们看到童话所拥有的不只是浅显的艺术外貌,它还蕴含着从儿童独特角度出发,对生活和生命的洞见和深思。
2.幻想中的讽刺和批判
趣味性是童话的幻想世界主要的元素,讽刺和批判不作为童话中的常用要素用来表达,但在一些童话作品中,讽刺艺术和批判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增添童话的故事情味,丰富童话的故事内涵。
现代童话的讽刺艺术,最为经典的例子,大概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在这则由民间传说改编而来的童话中,两个骗子对国王宣称他们织出来的布料有一个特点:只要是不够称职或者特别愚蠢的人都看不见它。虚荣、愚蠢的皇帝于是穿上那并不存在的新衣,开始了一场滑稽的游行。举国臣民无不自愿地投入到了这场游行的狂欢中。童话的讽刺从国王每个钟头都要换一身衣服的夸张叙述开始,一直贯穿整个故事。尤其是在国王亲自走进直播间的那一刻,这一讽刺得到了淋漓的展示。我们知道故事里的国王是为了证明自己既不愚蠢也足够称职,才假装看见了那并不存在的布料,但这一举动恰恰反证了他的愚蠢和不配做国王的事实。至于国王之外的臣民们的表现,则包含了对于虚伪脆弱而复杂的人性的讽刺。然而仅有这样的讽刺,还不足以使其成为一则优秀的童话。与这一故事的民间童话版本相比,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安徒生的高妙之处在于让一个天真的孩子说破了国王没有穿衣的真相。他将一种不无尖刻的民间讽刺艺术转换为了另一种纯净的童年讽刺艺术。于是我们对于这则故事的关注和重心,从他对人世的讥讽转向了对那个说真话的孩子的赞美。意即从对人性的批判转向了对人性的肯定。这一转向使这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真正成为了一个适合孩子的童话。因此讽刺很少成为童话幻想的主导色彩,很多时候讽刺作为一种故事趣味的调剂,出现在童话的叙事中。
现代童话兴起之后,童话的幻想与一种自觉的社会批判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建立起来,这种批判源自童话作家面对现实的某种忧患意识,他们在创作中通过虚构的幻想来唤起人们对于某种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敏感。例如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包含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批判。优秀的童话作品中,批判是来自童话作家对生活的真切感知、体验和反思,并且自然而然地从他写作的笔端流露出来。我们也可以说这类批判本身就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在当代的大量童话作品中,融入童话幻想的现代性批判,成为了一个普遍和典型的创作现象。在这些幻想的世界里,往往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现实等的批判思考。
从童话幻想的温情哲理和讽刺批判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幻想艺术展开的丰富样貌,也看到了童话独特的深度。我们可以说童话的存在是童年受惠于一种幻想的生活,而童年的存在则赋予了童话的幻想与独一无二的艺术和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