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童话的起源

二、童话的起源

童话源远流长,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口口相授、世代相传下来的产物。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和传说演变而来的,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

(一)童话源自神话和传说

1.童话与神话

童话故事最早在民间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久远的神话传说。“童话本质与神话世说为一体。”“神话者原人之宗教,世说者其历史,而童话则其文学也。”周作人的概括精要地说明了童话与神话的渊源关系。

神话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是远古时期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故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就幻想在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个能够掌握一切的存在。人们把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人格化,把人自身的意识、意志、愿望和感觉赋予周围的整个世界,以此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秘密作出各种天真的解释,于是就出现了——神。童话中的神,是某种理想、希望的化身,童话是在用一种曲折的方法反映现实生活。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造人补天的女娲,西方神话中的宇宙之王宙斯、控制海洋的波塞冬、掌管智慧的雅典娜等。传承者对这些故事信以为真,学者们就根据这一点来区别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关于童话与神话传说的渊源,学者林庚在著作中曾经有过阐释: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精神产物,它反映了初民对于世界的最初认识。尽管人类早已永远地离开了它的童年时代,可是作为个人,却仍然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童年时代,并借此而得以重温人类童年的乐园。这样,神话消失后,代之而起的便是童话;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却又是一脉相承的。童话就是儿童的神话,因而其思维方式也表现出与神话相似的特征。初民最初来到世界上,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都缺乏基本的概念,他们得从头认识一切;而这最初的认识就是凭借着直觉与想象的,由此他们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宇宙,使整个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联系。这与今天的科学所揭示的世界大相径庭,却成就了人类最初的艺术创造。而童话也正是如此。”

当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一般认为,神话的出现要早于民间故事和童话,但是,关于神话的产生究竟是否先于童话,研究者持不同的态度。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最早的童话一定是由神话演变而来,它们都具有高度的幻想性。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神话描写的是神的故事,它独立存在于现实之外;而童话表现人的生活,其视角是从现实世界向彼岸眺望。

2.童话与传说

传说是由神话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传说内容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是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对历史做的记录。因为只能口耳相传,故曰传说。在传说中,人们依照自己的愿望,用夸张了的想象来描绘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人物和事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期望,在故事中实现自己的美好设想。

传说与童话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传说乐于讲述流传于不同地域的英雄故事,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因素,同时将神秘莫测的精灵鬼怪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奇迹贯穿始终,从而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童话和传说一样,也包含着神奇、超自然的因素,不过其重心在于情节的发展,并非奇迹。传说的真实性倾向要求时空有所限定,但在童话中,一切超自然现象都理所当然。因此,童话通过幻想让真实世界变得遥远,而传说却迫使我们想象真实的东西。

传说相对于神话来说产生较晚。很多的民间传说是从神话中演变来的,因此两者关系密切,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如都以幻想为特征,故事性强,都反映了早期人类的价值观念等。不过传说的内容范围广泛,所涉及的形式也多样,大多是人物传奇、奇闻异事等,在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通常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来源。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散见于《山海经》《诗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吕氏春秋》《穆天子传》《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女传》等书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补天的创世神话,有关于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仓颉造字、燧人氏钻木取火、后稷尝百草等英雄人物神话,也有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柳毅传书、鲁班学艺、老鼠嫁女等民间传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情况,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同时也反映了早期人类的人生价值体系,如鲁班学艺、老鼠嫁女等。在内容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为孩子们津津乐道。

综上,童话起源于民间,它与神话、传说几乎处于同生共体的状态。童话的叙述带着原始思维的印记,又与人类的生存之路同步,当童话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逐渐进入儿童心灵世界时,才真正走上了艺术发展的正确途径。

(二)现代童话的诞生

现代童话最早诞生于民间童话,直到今天,民间童话中那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作品,仍然是当代童话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童话的内容和形式简洁朴素,叙事程式化便于记忆和复述,同时呈现出鲜明的主题倾向性。比如下面这则阿拉斯加因纽特人的民间童话《耗子长途旅行记》,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只小耗子外出旅行,一大早出门,傍晚回到家。他兴奋地向耗子奶奶讲述了自己出洞后的冒险。他说自己先是来到了大海边,尽管海面上翻滚着波浪,可他一点不觉得害怕,跳进海里就游了过去。耗子奶奶问明情况后告诉他,他游过的这片大海,其实是前些天一头鹿在鼠洞东边留下的一个积水的蹄子印。小耗子并不气馁,他接着讲自己怎样来到一座高高的山前,怎样纵身一跳,竟然从山上跳了过去。奶奶又告诉他,这座大山其实是水坑后面的小草丘。小耗子还不甘心,他接着告诉奶奶,自己走啊走,又遇到一只白色的大熊和一只棕色的大熊打架,他勇敢地扑到两只熊的中间,硬是把他俩给分开了。奶奶告诉他,他看见的两只大熊,一个是白蛾,一个是苍蝇。说到这儿,小耗子不由得伤心地哭了起来:“闹了半天,我不是最有力量、最灵巧、最勇敢的呀。我游过去的是蹄子印儿,跳过去的是小草丘,分开的是白蛾和苍蝇,只不过如此啊。”小耗子的奶奶笑了起来说:“对于耗子来说,蹄子印就是大海,小草丘就是高山,白蛾和苍蝇就是大熊。如果这些你全都不怕,那就说明在整个冻土地带属你最有力量,最勇敢,最灵巧了。”

这是一则短小的童话故事,其内容主要由小耗子和耗子奶奶的对话构成。故事的情节有着生动的起伏,主人公的情绪也是一波三折。小耗子的每一次兴奋而自豪的冒险,最后都被证明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行为。这使得小耗子原本高昂的情绪被渐次压低,最终落到谷底。然而正当他在故事结尾处为自己不是“最有力量、最灵巧、最勇敢”的小耗子而伤心难过时,耗子奶奶的话再次为他,也为整个故事点亮了希望和快乐的光芒。

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民间童话不但充满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能够滋养和启迪他们的成长生活。民间童话不但为儿童的童话阅读提供了最初的作品资源,也为后来的创作童话提供了文学发挥的灵感。首先,通过文学的方式记录和改写一些民间童话,产生了最初的创作童话。其次,中外童话发展史上一些经典的创作童话显然也是受到民间童话的艺术启迪。比如德国儿童文学作家詹姆斯·克里斯的童话《出卖笑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财富将自己的“笑”卖给了一个神秘老头,后来他发现财富并不能换来快乐,于是他奋起反抗,从神秘老头手里夺回了自己的“笑”。童话主题是从欧洲民间童话主题“出卖灵魂”演化而来。

后来很多的创作童话也保留着从民间童话继承来的艺术手法和体式特征。例如民间童话的三段式叙事模式,在后来的创作童话,尤其是幼儿童话中得到了反复的演绎和发挥。只需对低幼类童话作品稍作考察,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来自民间童话的叙事原型是多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童话的创作。我们据此也可以说,当代童话永远难以走出来自民间童话的艺术传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