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的鉴赏

一、幼儿故事的鉴赏

幼儿故事的鉴赏与创作

幼儿文学的鉴赏者是一群特殊的对象,他们接受文学的方式是先“听”而后“赏”,在他们和作品之间有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父母和老师,因此老师和父母是幼儿鉴赏文学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二度创造”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幼儿故事鉴赏的性质和特点,要从鉴赏过程和鉴赏结果两方面来看。从鉴赏过程来看,幼儿故事是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具有主动性、再创性的特点;从鉴赏结果看,幼儿故事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一种精神性的审美享受,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在文学鉴赏中,必须以阅读为基础,但却又不是简单的阅读。鉴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地反映、接受,而是在积极地参与、投入,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想象和联想,对作品中隐含的形象、情感与理念进行感悟,因而幼儿故事鉴赏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再创造性。

(一)幼儿故事鉴赏的作用

1.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幼儿故事的类型很多,但大多幼儿故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特别是幼儿生活故事很好地反映幼儿的真实生活。通过鉴赏发现,在这些故事中不管折射出的是幼儿阳光、天真、可爱等美好的一面,还是揭露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等不足,都可使幼儿在这些故事中,把故事人物形象与自己进行对比,寻找到自己的身影,学会明辨是非,进而逐步纠正自身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如幼儿故事——《李子核》:

李子核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妈妈买来一些李子,打算作为孩子们餐后的水果。瓦尼亚从来没有吃过李子,很是好奇。他不停地围着李子打转转,一会儿凑过去闻一闻,一会儿又伸手摸一摸,很想立刻就拿一个尝一尝。瓦尼亚黑溜溜的眼睛向四周瞅了瞅,发现没人注意他,就踮起脚尖抓起一个李子塞进嘴里。

饭后,妈妈端来李子,一数,发现少了一个,就问孩子们:“你们谁吃了一个李子?”大家说:“没有。”瓦尼亚红着脸也说:“没有,我没有吃。”妈妈看了看尼瓦亚,说:“吃了一个李子不要紧,可是李子里面有核,要是不小心把核也吞下去,那就危险啦。”

瓦尼亚听妈妈说完,忙摇着两只小手,结结巴巴地说:“没有,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大家都笑了,而瓦尼亚却哭了。

通过鉴赏,帮助幼儿初步感知和理解故事情节和折射的道理。故事中瓦尼亚撒谎自己没有偷吃李子,而当妈妈说:“吃了一个李子不要紧,可是李子里面有核,要是不小心把核也吞下去,那就危险啦。”这个时候,瓦尼亚赶紧说:“没有,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瓦尼亚呈现出“忙摇着两只小手”“结结巴巴”“哭了”的表现,这些表现细致地描绘出瓦尼亚撒谎后被揭穿时的伤心、尴尬、窘迫的心理活动等等。这样的故事很好地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如果犯错了也不要撒谎,知道撒谎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2.有益于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接纳以及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员,始终要向社会人进行过渡。幼儿故事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了解、接纳、熟悉及适应社会的任务。通过鉴赏,让幼儿初步认识到,很多的幼儿故事中都涵盖了社会认识、社会规范、社会准则、社会道德等相关知识,传达着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善良、谦虚礼让、文明待人、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基本道德、社会准则及社会规范。这些故事为幼儿建立了示范与榜样作用,特别是一些古代优秀的少年故事都影响着幼儿的认识,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这些故事引导着幼儿去正确认识、接纳以及适应社会生活。

如幼儿故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的假山上玩捉迷藏的游戏。有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旁边装满水的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可深了,那小朋友挣扎着喊“救命!”小伙伴们看见都吓坏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到外面去找大人帮忙……眼看水缸里的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只见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只听“砰”一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大家都夸司马光是遇事沉着冷静、善于动脑解决困难的好孩子!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被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孩童时的经历。故事中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惊慌,最终化险为夷。此外,这也反映出司马光乐于助人、关心与爱护他人的良好社会品质。这些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距今时间过长,却在故事情节上生动、有趣,语言浅显且易懂,能为当今幼儿树立榜样作用,促进幼儿更好地过渡到社会人。

3.培养幼儿的积极健康情感

积极健康的情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故事的其一特点是贴近幼儿的生活,通过鉴赏,幼儿能意识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等,这些道理在幼儿故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能较好地促进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鉴赏故事中描绘与渲染的情节和起伏,让幼儿从中感知“真、善、美”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体会“假、丑、恶”给人们造成的痛苦,真正从幼儿故事中感知与体验人间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进而陶冶幼儿积极乐观的高尚情操,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美好情感。

如幼儿故事——《平常的老太太》:

平常的老太太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大街上走,他们前面走着一个老太太。路很滑,老太太一不小心,滑倒了。

“请你帮我拿着书包!”男孩子说着就把书包交给女孩子,跑去扶老太太了。

男孩回来的时候,女孩问他:“那是你奶奶吗?”

男孩回答:“不是!”

“是你妈妈?”女孩奇怪了。

“不是!”

“那么,是姨吗?”

“也不是,”男孩笑着回答,“我不认识她,她不过是一位平常的老太太。”

该片段节选自幼儿故事作家奥谢耶娃的《平常的老太太》这篇故事,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描绘与渲染,把幼儿身上的善良、纯真等品质进行赞扬及肯定,也对幼儿起到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幼儿故事的鉴赏方法

一个完整的幼儿故事作品包括生动的故事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明的故事主题及巧妙的表达技巧,由它们有机组成,以供幼儿听赏。然而,幼儿在听读任何一个故事时,首要的环节是熟悉幼儿故事的大致轮廓,了解故事的来由、中间的情节及最终的故事结尾。在这个情节线索的基础上理清故事人物的关系,知道人物在故事中是怎样的形象,做了什么事,弄懂故事的主题,进而分析人物的具体表现,剖析故事的表达技巧。因此,幼儿鉴赏故事的方法及脉络是: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领悟主题—剖析表达技巧。

1.鉴赏幼儿故事的情节

幼儿故事的基本要素是“故事性”,它是吸引幼儿的首要基本条件。要重视幼儿在鉴赏过程中的潜能挖掘和幼儿对鉴赏结果的感悟。幼儿故事鉴赏首先要引导幼儿熟悉故事的完整情节、起伏及发展趋势,根据幼儿鉴赏过程中的实际反映,选择顺势而下还是曲折情节发展,或是并列发展又或是平铺直叙等的故事内容。因此,鉴赏故事情节是对幼儿故事的大概阅读、一致掌握和整体欣赏。幼儿在掌握故事的大致情节中,对故事人物及类型都会有所认知和感悟,这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听赏故事。

如下面的故事——《六个娃娃七个坑》:

六个娃娃七个坑

艾·彼齐什卡(捷克)

一个大热天,七个小男孩由符兰齐克领头,来到河边。他们在沙滩上修道路、筑碉堡,玩厌了,就“扑通扑通”往河里一跳。

他们在河里游呀,叫呀,白花花的水沫溅成一片。符兰齐克看了看伙伴,一个个点起数来:“一、二、三……”

他点了几遍,都只数出六个来。他着急忙慌地叫开了:“喂!有谁淹进水里了?我们来的时候有七个,可现在只有六个了!”

孩子们慌起来,也都点开了数儿。“六个!只有六个!”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叫起来。

他们有的用树枝在河里捞,有的扎猛子到河里去摸,大叫大嚷,乱作一团。

符兰齐克在水里摸到个东西,就哇哇叫开了:“在这儿呢!我抓住他啦!”

“抓牢他,别松手!”大伙儿拼命叫着,向符兰齐克游去。这时符兰齐克从水里拖出一只破皮鞋。

“唉,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急得“呜哇呜哇”哭起来。

河边有个打鱼的老伯,他看见了孩子们的慌乱,听见了孩子们的惊叫,就对他们说:“你们快上岸来,每个人在沙滩上坐个坑,再点个数儿。”

孩子们听了打鱼老伯的话,都到沙滩上坐了个坑。符兰齐克点了点坑:“七个!不多不少,七个!”这时孩子们都乐了,欢喜得又蹦又跳。就这样,六个孩子一屁股坐出了七个坑。

在《六个娃娃七个坑》这篇故事中,其最大的特色是故事情节曲折、悬念、巧妙。故事的开始部分,符兰齐克发现人数不对进行点数,制造悬念。接着,孩子们纷纷跟着点数,眼看符兰齐克从河里摸到了,没想到拖出的却是只破皮鞋。其后,巧妙安排打鱼老伯出现,让孩子们上岸,用坐坑进行点数的方法,最终解决孩子们的疑惑。整个故事通过这些悬念突显了故事的异峰突起、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情节。以上情节是对故事的整体阅读,这不仅能吸引幼儿,也能令读者深思。

2.鉴赏幼儿故事的人物形象

在知道一个故事的整体情节基础上,需要从故事情节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及特点。古今中外有很多被幼儿喜爱且过目不忘的故事人物存在,这些人物都具备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特点突出等显著特征。如灰姑娘、王子、大头儿子、马小跳等故事人物。鉴赏幼儿故事的人物形象需要做到:

(1)观察故事情节发展或矛盾冲突中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也就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对故事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小朋友都很喜欢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这个故事情节的描述中,从大头儿子的日常行为塑造了他淘气、天真、善良、热情、快乐的性格特点,使小读者向往像大头儿子一样拥有快乐且富有趣味的童年生活。

(2)抓住故事细节的描写,把握与活化故事人物形象。在幼儿故事鉴赏中,要活化幼儿故事的人物形象,必定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感悟,根据幼儿“泛灵化”的心理特征,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开展想象和创作,逐步理解和发展幼儿故事作品中人物表现的细节并理解人物心理,初步学会鉴赏故事中人物的美与丑。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物性格的塑造往往需要依赖典型、具体的细节描写为依托,而这里的细节指故事发展中的情节和细小环节。因此,要有意识地抓住故事的细节与情节,让孩子通过鉴赏故事细节与情节来认识、理解与感知故事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如《瓜瓜吃瓜》这篇故事中,从人物细节处有意识地进行描写,在塑造瓜瓜的形象时是这样描述的:“他一下能吃几大块,吃完了,把小背心往上一拉,挺着圆滚滚的肚子,用手一拍,嘭嘭嘭地响,说:‘在这儿呢?’”这样就把瓜瓜消化力强、精力充沛、自得调皮的形象描述得栩栩如生,让幼儿很好地认识与理解瓜瓜这一人物形象的角色定位,初步感受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

3.鉴赏幼儿故事的主题

在知道一个故事的整体情节、解读故事及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还需要鉴赏幼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背后所涵盖的故事主题。不同的幼儿故事都有不同的故事主题,它们有的彰显,有的隐约,有的清楚,有的暗示。但无论怎样的表现形式,故事的主题是一定存在的。引导幼儿鉴赏故事要找准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去发现故事所要表达的故事主题。此外,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情节较曲折的幼儿故事,教师要在引导幼儿鉴赏故事之前,理清隐含在故事情节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且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表述,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题。

如在伊尼德的《彼得的新自行车》故事中,彼得想要一辆新的自行车与他帮白姆去捡掉在洞里的布娃娃这两件事原本没有任何关系,却经作者的有机巧妙组合,使其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彼得为白姆捡掉在洞里的布娃娃,却意外发现警察正在追查被盗的东西,从而得到奖励,获得一辆新自行车。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对故事情节发展和内容的听、赏、读,初步理解主题,明白“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最快乐”的道理。

4.鉴赏幼儿故事的表达技巧

对于优秀的故事作品,幼儿总是喜欢反反复复地去重温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对一个幼儿故事作品进行整体阅读后,再带着幼儿进行重温体验。引导幼儿对故事的细节及情节进一步作深化的理解,又可帮助幼儿去体验故事作品中所涵盖的艺术表达技巧。比如我们带领幼儿阅读故事时,可以引导幼儿去寻找故事精彩的部分,待幼儿欣赏故事深入到一定层次的时候,通过反复阅读和讲述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反复品味。渗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运用巧妙优美的语言表达风格开展鉴赏,促进幼儿逐步在故事中体验到美好感受。

如在《东东西西打电话》这一故事中,作者通过对两个小朋友复述打电话的经过进行一系列的描述,把打电话这一普通的事情描绘得富有趣味。故事中首先反映了幼儿对打电话的欣喜;其次作者对故事进行巧妙构思,充分运用“误会”及“巧合”进行有机组合。误会体现在两个朋友都自以为是,巧合体现在“六个同时”,结果两人都没成功打成电话。整个故事的语言运用、回忆环节等都利于幼儿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