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话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作家将民间童话加以搜集、整理,进行艺术加工,这样作为文学样式的童话就产生了。当童话从民间口耳相传发展至作家创作时,才真正成为儿童文学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样式。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作家由加工改写进而独立创作童话。
(一)从民间童话到文学童话
民间童话既包括作为口头文学形式在民间世代相传的无名氏童话,也包括经过作家采集、转述和加工而成的作品。与此相对应,文学童话是指成人自觉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品,它因融入作家的个人风格而具有独创性。古代印度的《五卷书》、古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都加入了经过收集整理的民间童话。17世纪法国的夏尔·贝洛是欧洲第一个把民间故事加工成文学童话的作家。他在1697年出版了《鹅妈妈故事集》,这部童话集收入了《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等八篇童话,贝洛开辟了创编民间童话的道路,作者保留了民间口头创作的情节,但用自己的创作改进和挖掘了故事包含的思想。《鹅妈妈故事集》是欧洲最早出现的一部童话集,尽管贝洛撰写童话的目的并非专为儿童,但由于其故事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而大受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说,贝洛童话象征欧洲儿童文学的诞生。
(二)世界童话的发展
1.19世纪的童话蓬勃发展
德国的格林兄弟对民间童话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分别于1812年和1815年出版了两卷《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后人称为《格林童话》,发表了200多篇童话,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童话集。《格林童话》保留了民间童话最原始的内容和风格,几乎囊括了民间童话所有的类型,初步形成了三段反复式的结构形式,《格林童话》多数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儿童趣味,又浅显易懂,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对以后童话的研究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丹麦作家安徒生是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作品让他被世界读者和儿童所熟知。对儿童心理世界的深入探索,把现实生活引进童话创作,对幻想手法炉火纯青的使用,使安徒生童话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安徒生手里走向成熟。
19世纪以来,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童话逐渐成熟并迅速普及。童话故事的格式也由短篇发展成长篇,不少作家从事童话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童话作品。如英国有查理·金斯莱的《水孩子》、 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德国有威廉·豪夫的《豪夫童话》;意大利有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美国有鲍姆的《绿野仙踪》;比利时有梅特林克的《青鸟》等。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是非常优秀的幼儿童话作品。
2.20世纪的童话走向成熟
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现代童话走向了成熟,出现了大批童话作家,创作出了大批成功的童话形象。如巴里的《彼得·潘》的小飞侠形象,洛夫廷的《杜立德医生》中的“好心大夫”杜立德,米尔恩的《小熊维尼》中的玩具熊维尼·普调皮可爱的形象,华特·迪士尼《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聪明可爱米老鼠,等等。
(三)中国现代童话的发展
在我国,童话现象的生成历史非常悠久,概念的形成却是近代的事。“童话”一语,清代末年流行于我国,据说是从日本引进的,原指家庭、幼儿园和学校里对儿童所讲的故事。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主编的白话《童话》丛书,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始。但是,当时所称的“童话”是指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故事,而并不是现代文体意义上的“童话”。到了“五四”以后,外国童话的引进、我国创作童话的出现进一步确立了童话作为儿童文学最基本和独有的文体的重要地位。
1.中国现代童话的出现
中国的创作童话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叶圣陶、郑振铎、严文井、金近等大批作家的创作童话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坛。叶圣陶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给中国的童话开辟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标志着中国现代童话的产生。由于当时其“为人生”的创作目的,作品大多缺乏游戏性,并不是很适合幼儿阅读。
随后,张天翼创作于1932年的童话《大林和小林》,第一次大规模、成功地在童话中运用了游戏性原则,颇具娱乐性。它和1933年创作出版的《秃秃大王》一起,取得了中国童话自主创作的巨大进步,标志着中国现代童话的成熟。可以说,张天翼的创作是继叶圣陶童话创作后我国童话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2.20世纪30—40年代的童话创作
20世纪30年代童话的代表有: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巴金的《长生塔》、董纯才的《狐狸夫妇历险记》、钟望阳的《草儿的梦》等。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一批新人,以贺宜、严文井、金近、方轶群等为代表,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包蕾的《雪夜梦》、严文井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等。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童话创作
1949年后,童话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代表作有: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彭文席的《小马过河》、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等。这一时期的童话创作因特定时代的原因,思想教育的倾向性较明显。
4.新时期以后的童话创作
进入新时期以后,童话作家更多地关注游戏精神和趣味性,童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鲁兵、孙幼军等老作家外,大批年轻作家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文坛,郑渊洁、赵冰波、周锐、彭懿、王一梅、汤素兰等,给幼儿童话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试图把儿童文学从教育的功利性剥离出来,追求儿童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审美内涵。在这样观念的带动下,追求幽默生动、个性张扬的童话作品成为了这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部分作家转向其他体裁创作的情况下,周锐、汤素兰、张秋生、杨红缨等成了幼儿童话创作的领军人物。这一时期,幼儿童话已不再是一种孤立的文体,而是在充分吸收了诗歌、散文、生活故事等文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在亦真亦幻中为我们打开了幻想大门。从写作的内容来看,童话也已跳出了古典童话的王子与公主的模式,加强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关注,使童话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经过几代童话作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童话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在创作实践中,作家逐渐强调童话的文学性,重视儿童思维特点,形成了不同创作风格,带来了童话创作的繁荣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话将会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链接
创新意识与童话艺术发展
孙建江
如果我们把进入新世纪后童话领域的创作和理论做一个对比,我觉得,我们的童话创作显然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在我看来,年轻一代作家的创作都充满了锐气,充满了创新意识。作者们没有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市场指数、满足于销售数据,作者们关注的是生活的提炼、内心的感悟和艺术的升华,关注的是特定儿童读者的精准传递,关注的是童话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个性化呈现。这是童话创作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特殊表征。这样的创作态势理应有相应的理论给予呼应才是。整体而言,当代童话理论研究滞后了。
艺术创新是个大话题。创新的指向是未来,但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当下。一切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都是当下的“产物”,创新不能脱离既有存在。创新不能脱离既有的整体环境、整体氛围、整体认知存在,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客观存在,必须正视。比如,读者的接受能力,就存在着一个当下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理想的阅读理解能力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100 年前、50 年前、30 年前和当下是有差异的。整体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流量变体,总是向上提升的。创作者当然需要对此有所了解和把握,否则你无从预设作品的阅读理解基点。而且,重要的是这涉及创新脚步迈得太大、太小,还是刚刚好的问题。在我看来,最好的创新是“刚刚好”的创新,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提前半步的创新。创新脚步迈得太大,读者无法接受,期待效果无从实现。创新脚步迈得太小,信息重复,实际效果近乎零。所谓“刚刚好”,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把握既有存在的问题。创作者对当下既有存在的把握越精准,越能创作出“刚刚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