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同外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一样,我国的幼儿文学也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儿歌和民间故事是最主要的两种幼儿文学体裁。具体而言,我国幼儿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我国幼儿文学的萌生
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儿童及儿童教育问题长期不受重视,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并没有儿童文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的“儿童文学”很早就存在了。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具有童话特点的作品并不比西方迟。周作人有言:“中国童话自昔有之,越中人家皆以是娱小儿,乡村之间尤多存者,第未尝有人采录,任之散逸……”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唐人笔记小说中记载下来的民间童话,更是比贝洛的童话早出了近千年,可惜的是它们的文学形式没有产生像贝洛童话那样深广的影响。现存最早明嘉靖年间刊本,成书年代已不可考证的《日记故事》是我国古代专门为幼儿编写的一本带有插图的故事集,其中的《曹冲称象》《灌水浮球》《司马光砸缸》等启迪幼儿智慧的生活故事,至今依然广为流传。
除了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话,1593年,我国还出现了第一本由个人收集整理的儿歌专集《演小儿语》(吕坤)两篇序跋,对儿歌流传的特点、儿歌的教育功能均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儿歌的论文。
(二)我国现代幼儿文学
与欧美相比,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作为最富儿童文学特征的幼儿文学也是如此。
周作人最早较全面地研究探讨了儿童文学理论,最早开始儿歌的收集和研究工作。
“五四”时期各地纷纷展开了儿歌的收集和整理,出版了一批儿歌童谣集,如朱天民编的《各省童谣集》、潘白英编的《儿歌童谣》、葛承训编的《儿童歌谣百首》等。不仅如此,作家创作儿歌、幼儿诗也蔚然成风,如胡适的《湖上》、周作人的《儿歌》、刘半农的《拟儿歌》、郑振铎的《春游》、叶圣陶的《蝴蝶歌》等。这些作品都是用现代白话文创作的,语言形式上突破了文言文的束缚,赢得了幼儿的喜欢。
“五四”运动前后,曾经出现过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的热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的教育》《木偶奇遇记》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被译介到了国内。
除了翻译作品外,原创作也开始问世。1909年孙毓修用白话文出版了“童话”丛书,是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读物。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22年,郑振铎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为中国童话的创作提供了发表的平台。1923—1926年,冰心献出了整整影响几代小读者的散文《寄小读者》;1921年开始,黎锦晖编导的《麻雀与小孩》等11部儿童歌舞剧风行全国。
20世纪30年代,张天翼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等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的第二座童话高峰。
20世纪40年代创作成就突出的有陈伯吹、黄庆云、贺宜、严文井、叶君健、金近、方轶群、苞蕾、鲁兵等。其中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贺宜的《野小鬼》、严文井的《四季的风》、金近的《红鬼脸壳》均为其中的精品。
(三)我国当代幼儿文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生活,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我国的幼儿文学和年轻的共和国一样,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机。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发展,强烈地吸引了小读者。例如,柯岩的幼儿诗《小弟和小猫》《我的小竹竿》《坐火车》《“小兵”的故事》等,在儿童诗坛引起了轰动效应;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金近的《小鸭子学游泳》、洪汛涛的《神笔马良》、严文井的《唐小西“下次开船”港》、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均享誉全国。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文学的创作深受苏联幼儿文学的影响,大多数幼儿文学作品缺乏艺术性。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初步形成了强调儿童文学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性和儿童审美心理的年龄特征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一直被延续和扩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孙幼军,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他1961年出版的《小布头奇遇记》意趣盎然,有着极高的文学声誉。
1976年10月之后,我国幼儿文学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幼儿文学创作开始回归儿童、回归文学,并积极追求艺术个性,成长起来一大批幼儿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郑春华、沈石溪、汤素兰、杨红樱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加走向儿童的内心世界,幼儿文学开始追求表现风格的多样化,更加彰显幼儿文学的文学性、儿童性,如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周锐的《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等作品,摆脱了以往“主题先行”“一味凸现思想性”的窠臼,充满了意趣,为幼儿文学创作带来清新的气息。
进入21世纪,大量欧美、日本的优秀图画书被译介进来,国内原创的图画书也有了长足发展。回归文学、回归儿童,追求艺术个性是幼儿文学创作者、理论研究者和幼教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我国的幼儿文学正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