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儿歌的创作
儿歌虽然内容简单,格式简短,但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生活和幼儿园中用到的频率高,平时可以多收集儿歌资料,多观察儿歌的特点、修辞手法后,再尝试创作儿歌,写儿歌时,可先参照儿歌进行仿编、改编,熟悉后再独立创作儿歌作品。
(一)写出儿歌样式
创作儿歌时,首先要写出儿歌的样式,就是要将儿歌的形式排列整齐,规范;儿歌的行数要符合儿歌句式要求。可将儿歌创编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型”儿歌和没有限制的“自由型”儿歌。每行字数上可以写成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或杂言。在创作时,提前构思好儿歌的样式,要注意句式的工整。
(二)写出童趣
写出童趣,就是要体现儿歌的趣味性。儿歌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幼儿,因此儿歌要符合幼儿的审美,具有童趣。在儿歌语句创作上可以多采用拟人、叠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创作时多用幼儿的口吻来表述儿歌内容。
(三)主题明确,内容健康
儿歌的主题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其次,选择儿歌的主题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要简单、健康,切忌立意过高,内容过于抽象,幼儿难以理解。
(四)灵活运用表现手法
创作儿歌时,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增加儿歌的趣味性,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叠词、对比、设问等。
1.比喻
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儿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形象。如儿歌《太阳睡觉》:“小云朵,像棉被,盖着红太阳,呼呼睡。”把云朵比喻为棉被。又如儿歌《燕子》(腾毓旭):“小燕子,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东剪剪,西剪剪,剪绿河边柳条条。”把小燕子的尾巴比喻为剪刀。同学在创作时,要先找出比喻的东西像什么,如数字3像耳朵、月亮像小船等,可以先尝试写比喻句,尝试用“……像……”创作。
2.拟人
拟人的手法有利于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如:“小青蛙,穿绿卦,唱支歌,呱呱呱。”“小花猫戴花帽,花鼻子花眼睛花毛毛。”将小动物赋予人性特点穿衣服戴帽子,更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
3.叠词
采用叠词的修辞手法,有利于幼儿快速记忆儿歌内容。如《蝴蝶蝴蝶飞飞》:“蝴蝶蝴蝶飞飞,彩云彩云追追。蝴蝶蝴蝶落落,朵朵花儿乐乐。”“蚕儿吐线线,线线绕团团”等。这些儿歌每句的结尾都运用了叠词。同学在创作时,可以将句尾两个字重复,如咔嚓嚓、甜蜜蜜、笑哈哈、美滋滋等。
4.对比
对比是儿歌常用的手法,采用对比的形式,可以培养幼儿的类比思维。在创作时,多选择特征明显、容易对比的东西创编。如儿歌“一个高一个低,骆驼山羊站一起。一个胖一个瘦,大象驮着金丝猴”。
5.设问
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设问语句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开发幼儿思维能力,让幼儿有参与感,增强幼儿对儿歌的思考和记忆。如儿歌《什么摇》:“什么摇?尾巴摇。谁的尾巴摇?小狗尾巴摇。”如果缺少设问语句的穿插,儿歌会少了趣味性,显得呆板枯燥。
知识拓展
幼儿园儿歌教学
一、儿歌的教学运用
幼儿期是语言学习最为关键的时期,这时期的语言教育对幼儿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歌易于幼儿的接受、理解、记忆,结合儿歌教学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词汇,训练幼儿的语言。以下列举了幼儿园儿歌教学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供教师们参考运用:
(一)配上合适的音乐来促进幼儿学习儿歌
合乎心律的音乐,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快感,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因此,为儿歌选择合适的音乐,会使儿歌本身的音乐性更强、意境更美、情感更浓,而且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如儿歌《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在学习时,配上音乐《小兔子乖乖》,在跳动而又轻快的音韵中学习儿歌,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加深他们对儿歌的感受,理解会更容易些。
(二)创设情境学习儿歌
采用设置情境的形式来学习儿歌,可以使幼儿容易了解作品的内容,体验角色的情感特征。如儿歌《下雨了》:“刮风了,下雨了,幼儿园里放学了,快去看看谁来了,妈妈打着伞来了,微微笑,把手招,于是伞下多了一双脚。”在学习这首儿歌时,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表演,教师拿着一把小花伞扮妈妈去接孩子……情境表演完了,再让孩子们接触儿歌的内容,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结合肢体动作学习儿歌
有的儿歌很适宜创编动作学习。动手、动脚、动嘴、动眼、动耳、动脑可以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去,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儿歌《等爸爸》:“小月牙,天边挂,我在门口等爸爸。我的好爸爸,工作辛苦啦,我要请他快坐下,喝上一杯茶。”孩子们用手比画着,指着天上的月亮,双手放在大腿上,做等爸爸的样子。教师表演,幼儿朗诵;或幼儿表演,教师朗诵;或幼儿之间交换进行,动作与语言相辅相成。
(四)利用游戏学习儿歌
有些儿歌常常可以和游戏结合起来学习。如儿歌《牵牛花爬高楼》:“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蹲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嗒嘀嘀嗒。”在教学中我们边朗诵儿歌,边做这样的游戏:第一个幼儿先四指握拳,拇指向上竖起说第一句;其他幼儿依次说一句儿歌,四个手指握住前一个幼儿的拇指,自己的拇指向上竖起。这样一个接一个,就像爬高楼一样,当说到“不敢爬”时,大家立马蹲下说最后一句,并做吹喇叭的动作。幼儿边做游戏边学习儿歌,兴趣盎然。
实践告诉我们,儿歌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让孩子们易于掌握。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童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儿歌教学中善于巧妙地、合理地运用一些辅助性的方法,使幼儿更快更好更灵活地掌握语言知识,从而逐渐达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短小、节奏明朗,语言生动、浅显易懂的特点,与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吻合,对幼儿的语言、智力、思维等方面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儿歌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积累词汇、认识事物,还能培养他们语言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儿歌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的思维和记忆具有间断性和简短性的特点,这个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语言教学时,其内容必须简短、易懂。以幼儿为主要对象的儿歌,无论是介绍事物特征的、引导生活习惯的还是描述儿童活动的儿歌,其语言表现形式都具有短小生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特点,这与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相吻合。另外,儿歌的语言生动,节奏轻快,不仅能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到快乐,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儿歌学习中学会正确的发音,积累大量的词汇,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提升认知能力。因此,通过儿歌教学的形式来进行语言教学,让幼儿从模仿到内化,逐步提升语言能力,是学前语言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营造欢快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由于年龄较小,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儿歌节奏优美、韵律动人,让儿童很容易喜欢上,从而能激发学习儿歌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借助儿歌生动有趣、活泼欢快的特点,以极轻快的方式与幼儿产生联系,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幼儿沉浸在欢快的氛围当中,产生一种共鸣,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能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增强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三)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发音
学会正确的发音形成正确的语言,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发音问题成为幼儿初期语言教育的难点。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发音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也没有掌握基本的语音技巧;另一方面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容易出现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如果对幼儿的发音问题进行直接纠正,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儿歌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儿歌不仅能发现幼儿语音语调存在的问题,而且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技巧,有效矫正错误发音。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绕口令式的儿歌,激发幼儿天生的好奇心,诱使他们反复地进行模仿,这样既可以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字音,也能形成正确的发音。如《十四和四十》这首儿歌,就是锻炼幼儿口齿的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教师可以首先向幼儿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注意控制示范朗读的速度和咬字,然后带领幼儿共同朗读,锻炼其吐字和发音。
(四)儿歌教学能帮助幼儿学习和积累词汇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词汇量的大小对语言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学前是幼儿词汇学习的关键期,此阶段幼儿学习的词汇、语言的使用会对终生的语言习惯产生影响,并会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儿歌词语形象鲜明,表现力强,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能轻松学会许多词语及词语的用法。学前语言教育中,通过儿歌教学,能将一些常用词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并有助于幼儿理解和使用这些词汇,从而满足幼儿在现阶段对语言学习的需要。例如,《小手拍拍》这首儿歌内容是递进式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对应的动作,引导幼儿边唱边动,既有利于幼儿理解语言中的逻辑关系,也能加深儿童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力、理解力。另外,通过儿歌让幼儿找到语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应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辈分歌》中,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中的伯伯、叔叔、姑姑、外公、外婆、阿姨等称谓,与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往往有所差异,通过儿歌就能很好地引导孩子将方言中的称谓与普通话中的称谓对应起来,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五)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技巧
儿歌里的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等形式,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等等。将儿歌教学运用到语言训练之中,能够在激发幼儿语言表达欲望的同时,让幼儿逐渐掌握连贯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与数字、方向有关的儿歌,并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手势,播放儿歌时,让幼儿们根据歌词中的内容做动作手势。如歌词“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只猪,草间一只兔,洞里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在教授时,让儿童根据“上、中、边、间、里”这些方位副词做手势,不仅能让他们理解这些副词的意思,而且能训练他们“山”与“上”、“路”与“边”等词的使用技巧,需要表达时,就会脱口而出,通过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儿歌能够启迪幼儿心智
幼儿年龄较小,心智还未被开发,面对未知的事物,往往难以理解。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为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心智。因此,幼儿园老师可以借助儿歌来启迪幼儿的心智,将轻松愉快的旋律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相结合,传递给幼儿,使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学习和理解,能让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常识,明白一些道理,从而有效启迪幼儿的心智。
三、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方案列举
(一)小班活动方案列举
幼儿园小班儿歌方案:水果歌。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水果的特点;
2.鼓励幼儿创编儿歌,并能大胆念出儿歌;
3.感受念儿歌带来的快乐感。
【活动准备】
1.梨子、苹果、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
2.水果挂饰(梨子、苹果、葡萄、西瓜)若干。
【活动过程】
第一步: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是谁呢?现在,就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1.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图片(没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
2.“仔细看看,它们有颜色吗?”
3.请幼儿说说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说对了,老师则将图片翻过来,即红红的苹果。
4.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说说其他水果的颜色,如说对了,老师则将该水果的图片翻过来,即黄梨子、紫葡萄、绿西瓜。
第二步:编儿歌《水果歌》。
老师告诉幼儿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
1.给苹果编。
老师先编一句:什么水果红红的?启发幼儿编第二句: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幼儿把老师编的一句和小朋友编的一句连起来,儿歌就编好了。
2.给梨子编。
由老师编第一句:什么水果黄黄的?启发幼儿说出“梨子梨子黄黄的”。
3.给葡萄编。
“现在我们给葡萄编。谁来编第一句?”请幼儿编第一句:什么水果紫紫的?再由大家编出第二句:葡萄葡萄紫紫的。
4.请幼儿把刚才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什么水果黄黄的?梨子梨子黄黄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5.“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现在我们再给西瓜编。谁会把两句一下子编出来?”
请幼儿模仿前面的句式编出: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6.请幼儿试着把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7.集体再念一遍,可边念边动作。
第三步:游戏。
请幼儿戴上水果挂饰,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戴苹果挂饰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戴其他挂饰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反复多次,帮助幼儿记住儿歌。
第四步:鼓励幼儿回家后尝试以水果、水果的味道以及蔬菜等食物进行创编,并念给爸爸妈妈听。
附儿歌:
《水果歌》
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
什么水果黄黄的?香蕉香蕉黄黄的。
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二)中班活动方案列举
幼儿园中班儿歌方案:尾巴歌。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尾巴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儿歌并记住。
3.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尾巴歌课件、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第一步: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看,分别都是什么?”
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鸭子、公鸡、松鼠)
第二步:展开部分,感知学习儿歌。
第一阶段: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尾巴的特征,学习第一段儿歌。
1.请幼儿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中出现动物尾巴的特征。“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指导语:“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3.引导幼儿思考后说出“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4.教师引导下,完整朗诵童谣第一段。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段经验,创编第二段儿歌。
1.展示第二组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第二组动物(猴子、兔子、孔雀)尾巴的特点,激发创编第二段儿歌的兴趣。“这几个小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尾巴有什么区别呢?”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指导语:“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
3.引导幼儿按“什么尾巴长,猴子尾巴长”句式,完成创编出第二组动物尾巴特点的儿歌。
第三阶段:用多种形式完整朗诵问答式童谣,感受问答式童谣的特点(问、答)。
第三步:拓展经验,激发进一步创编愿望。
附儿歌:
《尾巴歌》
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三)大班活动方案列举
幼儿园大班儿歌方案:花开歌。
【活动目标】
1.学念儿歌,了解各季节常开的花,对植物开花的现象感兴趣。
2.能说出自己喜欢的花的特征,能用比较恰当的语言对花进行描述。
3.体验念儿歌带来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观看各种各样的花。
2.各季节常见的花的图片。
【活动过程】
第一步:请幼儿回忆看到过的花。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见过什么花?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说一说四季有些什么花,启发幼儿回忆: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有什么样子的花绽放?分别是几月份开的?
第二步:学念儿歌《开花歌》,了解各个季节开的花分别有哪些。
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有关花的问题,教师作出解答或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导语:“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儿歌里面就讲到了一年四季开的花,你们想知道吗?”
1.教师念儿歌,引导幼儿提问。教师做出解答或者引导幼儿讨论。
2.教师再次念儿歌提问:“在这首儿歌当中你有什么听不懂的地方需要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来帮助你呢?(如儿歌中的红艳艳、笑盈盈等词汇)”
3.幼儿一起念儿歌,对儿歌产生兴趣。
结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当提到儿歌中各个季节绽放的花时,出示相应的花图片,供幼儿记忆。
4.进行分组练习儿歌,使幼儿熟练儿歌。
第三步:活动结束:
教师带幼儿回忆儿歌,请幼儿看到相关花的图片,要能正确重复儿歌《花开歌》的内容。附儿歌:
《花开歌》
一月水仙清水养,
二月杏花伸出墙,
三月桃花红艳艳,
四月杜鹃满山岗,
五月牡丹笑盈盈,
六月栀子带头上,
七月荷花浮水面,
八月桂花腌蜜糖,
九月菊花迎秋风,
十月芙蓉斗寒霜,
十一月山茶初开放,
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探究活动
1.结合儿歌创作的知识点,尝试创编一首儿歌。
2.结合当地民间儿歌分别设计一个幼儿园小、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
3.运用所学的儿歌修辞手法,完成下列句子:
尝试创编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创编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创编叠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创编对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创编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