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的概念

一、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由于幼儿识字量小,不具备独立欣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需要依靠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讲,幼儿文学的接受对象还包括一些成人,如家长、教师、图书管理人员等。事实上,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既适合儿童阅读,又适合成人阅读的。从对作品理解层次的角度看,儿童主要关心故事的本身,成人主要欣赏故事的意蕴。因此,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中特点最鲜明的文学。

幼儿文学概述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的阅读与书写部分提出:“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可见,幼儿文学对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及相关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性文件的精神,本书认为,幼儿文学是能够满足0—6岁幼儿的审美需求和成长需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创作或改编的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文学。

由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蕴含着天真活泼的人性特征,因此把幼儿文学称为“人之初文学”。幼儿阶段身心各方面开始成长,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开始学习运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具有具体形象性特征,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的事物难于理解。因此,要求幼儿文学作品必须简单明朗,且具有娱乐性和情趣性。

(二)如何理解幼儿文学的内涵

理解幼儿文学内涵的关键在于:

1.幼儿文学是能够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和成长需要、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文学

幼儿文学是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服务的,幼儿文学可以是偏向娱乐的,也可以是偏向生活教育的,但需满足幼儿的审美要求和成长需要。要实现这些目的,幼儿文学必须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在语言运用上,要考虑作品的词汇是否与幼儿已经拥有的口语词汇相当;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幼儿读者是否已经具有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在篇幅的设计上,要考虑目标年龄读者注意的时间长度等。总之,幼儿文学的内容与形式都应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与思维方式。

2.幼儿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文学

所有文学都以语言为物质材料,都是语言的艺术,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社会人生状况,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并打动读者。要打动读者,不仅需要关注幼儿,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还应着力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创造与幼儿期的生活世界、生命感受、情感体验等相关联的属于幼儿文学的美学品质。只有这样,幼儿文学才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属性的艺术,既受到幼儿的喜爱,同时也能打动成人读者。

3.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从幼儿文学的概念可以明确以下两点:

(1)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应该考虑到幼儿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感知事物的规律、欣赏文学作品的年龄特点一致。

(2)幼儿文学是幼儿能接受的文学。幼儿对文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文学能引起他们愉悦的感受,优秀的幼儿文学首先应该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学。有些作品虽然描写的是幼儿生活,是却以成人的目光去欣赏、赞叹幼儿的天真烂漫,它们可称为“幼儿题材”的作品,但并非专为幼儿而写,幼儿也难于接受,因此它们也不属于幼儿文学的范畴。

(三)幼儿文学与幼儿读物的关系

幼儿文学与幼儿读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幼儿读物的含义比幼儿文学要广泛得多,幼儿文学只是幼儿读物的一个种类。幼儿读物还包括适合幼儿阅读的其他各类出版物,如百科全书等知识类读物、游戏类读物、品德教育类读物等。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幼儿读物虽然也有适合幼儿的特点,但它并非都有文学属性

幼儿读物实际上是适宜幼儿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其范围比幼儿文学广泛得多。如,向幼儿介绍社会和自然知识的书籍,属于幼儿读物,但不属于幼儿文学。再如,供幼儿使用的填色、迷宫等游戏书或识字卡片,也属于幼儿读物,但不属于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一个种类,它故事性强,想象生动,富有趣味,深受小读者欢迎,因而在整个幼儿读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2.幼儿读物的编写、创作有明确的教育立场

幼儿读物的编写、创作重在传达各种知识,它是按照幼儿教育的需要来制定编写计划的。幼儿教育的方针是要“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读物就是提供与之相应的音乐、美术、体育、常识、语言等方面的材料。因此,编写幼儿读物比较注意年龄和内容的针对性。幼儿文学的创作,虽然也考虑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但划分一般没有幼儿读物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