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生动,完整连贯
(一)情节的生动性
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被故事牢牢抓住而最终完成艺术审美的全过程。由于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和转移,平淡无奇的故事很难把他们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幼儿故事必须有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起伏跌宕的情节贯穿始终,才能引导小读者高兴地读(听)到结尾。好的情节总是允许孩子们参与行动,感受冲突的发展,意识到高潮的出现,接受令人满意的结局。冲突是情节的源泉,也是故事中最扣人心弦与激动人心的地方。幼儿故事中的冲突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自身的冲突等。幼儿故事的情节一般都由人物(或拟人化的人物)的具体行动和矛盾冲突组成,较少有成段的景物描写,而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却占主要篇幅。
(二)故事的完整性
故事通常是由首尾连贯以及完整的一系列事件和情节组成的。幼儿故事就具有首尾连贯和完整的情节,因而有很强的故事性,可以把孩子们吸引到有趣的故事意境里去,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孩子们总是喜欢听那些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他们总是期待着事件的结局。与幼儿审美思维的线性与直观性相一致,每则幼儿故事几乎都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注重事件的轮廓和完整性,不求细节的详尽描写,更忌讳成段的议论和心理刻画,即使是必要的环境描写,也十分简洁,这些都使故事的高潮与结局得以尽快到来。幼儿故事叙述也多用顺序的手法,一层一层地展开情节,完整而有序地将故事完全打开,结局一般总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大团圆”。故事的完整性带给幼儿一种完美无缺的心理满足和美感享受。
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这就决定着幼儿故事在情节上要实现整体性要求,不仅仅是由幼儿阅读的心理特点决定,同时也是由幼儿故事的文体要求决定的。在基于幼儿故事文体要求基础上,满足幼儿喜欢阅读故事作品情节完整、内容单一连贯的阅读心理,因此,幼儿故事需要依托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的情节顺序、因果顺序及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描绘,通过环环相扣、因果相接、首尾呼应的关系进行故事内容的衔接,以使故事内容连贯完整、清晰明了、浅显易懂,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满足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要求,实现良好的阅读成效。
以《等信》为例来分析说明幼儿故事的完整性:
等信
蟾蜍坐在一片沼泽前面。
来了一只青蛙,他问:“什么事呀,蟾蜍?看来你很伤心。”
“是的,”蟾蜍说,“我在等信,可这总是使我很不快乐。”
“为什么?”青蛙问。
“因为,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信。每天,我的信箱里都是空的。这就是我在等信的时候,为什么要伤心的原因。”
青蛙和蟾蜍坐在沼泽前,都很伤心。
一会儿,青蛙说:“蟾蜍,现在我要回家了,我要去办一件事。”
青蛙迅速回到家里,他找出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在纸上写了一会儿,然后又把纸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写上“一封给蟾蜍的信”。
青蛙跑出屋子,看到一只蜗牛。
“蜗牛,请把这封信给蟾蜍送去,放在他的信箱里。”
“没问题!”蜗牛说,“我立即送去。”
接着,青蛙跑回蟾蜍的家。蟾蜍已经上床去睡觉了。
“蟾蜍,”青蛙说,“我觉得,你应该起来,再到外面等一会儿信。”
“不,我已经等得很厌倦了。”
青蛙看看蟾蜍挂在外面的信箱,蜗牛还没有把信送来。
“蟾蜍,你大概不知道吧?有人可能要给你寄信来了。”
“不,不,我已经不指望任何人给我寄信了。”
青蛙又看看窗外,蜗牛还是没有来。
“不过,蟾蜍,今天可能有人给你寄信来。”
“别说傻话了,从来没有人给我寄过信,今天也绝不会有人给我寄信。”
青蛙再看看窗外,蜗牛仍旧没有来。
“青蛙,你为什么老是往窗外看?”蟾蜍问。
“因为我在等信。”青蛙说。
“但是,你等不到任何信。”蟾蜍说。
“噢,等得到的,因为我给你寄了一封信。”
“你寄来了一封信?你在信里写了些什么?”
青蛙说:“我写了:‘亲爱的蟾蜍,我很高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最好的朋友青蛙。’”
接着,青蛙和蟾蜍来到沼泽前等信,他们坐在那里,都很快乐。
四天以后,蜗牛才来到蟾蜍的家门口,交给蟾蜍一封青蛙寄来的信,蟾蜍高兴极了。
《等信》这一幼儿故事来自美国儿童文学作家阿诺德·洛贝尔所著,在这篇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整篇故事呈现了完整连贯的整体性文体形式。故事的开始,青蛙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蟾蜍不开心,自己也难过起来。接下来,青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好朋友蟾蜍写了一封信并请蜗牛送到好朋友的家,给蟾蜍带来意外惊喜。最后,故事的结尾蟾蜍收到了青蛙寄来的信,他们都很开心。在整个故事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情节是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把青蛙对好朋友的关心、呵护、体贴与理解完美进行诠释。这样的故事情节与内容能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为幼儿进行阅读营造温馨又具悬念的氛围,使其在感同身受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幼儿故事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