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的创作

二、幼儿故事的创作

(一)遵循幼儿文学创作的要求

1.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故事的创作要遵循幼儿文学的基本要求。作为幼儿故事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准确掌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是有别于成人的一类群体,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思维缺乏系统性;对现实与想象、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处于概念模糊阶段;思维方式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如看到天上的月亮想起星星等。因此,创作幼儿故事时,需要创作者将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与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吻合处理。在创作故事的情节方面,既要做到新鲜、离奇,又要做到合情、合理;在创作故事的内容方面,既要被幼儿所理解与喜爱,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水准;在创作故事主题及人物塑造方面,既要做到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又要易于幼儿接纳与理解。

2.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期是人成长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抓住幼儿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兴趣将有利于进行幼儿故事的创作。因此,幼儿故事创作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幼儿生活故事要指向幼儿的成长与生活经历。当幼儿在故事文学作品中去阅读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便会感同身受,触碰幼儿内心的深处,使幼儿对故事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认同感与亲切感,进而调动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5—6岁的幼儿正处换牙的阶段,经常会有恐慌感,也会有好奇感。这类生活案例在台湾作家管家琪创作的《口水龙》幼儿故事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该故事以动物作为主人公进行描绘,描写“口水龙”因突然不停流口水而被自己的同伴排斥、嘲笑,经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最后才弄清楚它是因为要换牙齿才流口水的。该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换牙的事件给幼儿带来的困惑。该故事的情节有趣又曲折,非常吸引幼儿的听赏兴趣。

3.符合幼儿的听赏特点

幼儿群体是一个独特且有价值的群体,他们有自己听赏幼儿故事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故事的语言层面,也表现在故事讲述的层面。

(1)在幼儿故事的语言层面。首先,幼儿故事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语言欣赏水平及习惯。幼儿故事文学的语言特点有别于成人文学,其最大特点是要大量使用反复性的手法,把幼儿故事中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重复。其次,幼儿故事的语言要具备极强的韵律感。比如充分运用幼儿喜欢的叠词、叠韵等进行故事语言的表达。如在《矮妈妈的幼儿园》这一故事中,就有极强的韵律感方面的运用:“……她们是高高大大的高妈妈、矮矮小小的矮妈妈、细细瘦瘦的瘦妈妈、胖胖圆圆的胖妈妈。”即通过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韵律的语气语调、精致的节奏等去吸引幼儿听赏故事。再次,在幼儿故事中多运用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这是由幼儿单纯的思想、强烈的情绪、易被感染、易夸张等特点决定的。比如在日常中我们往往会听到幼儿说“我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一屋子那么多”“我超级喜欢吃冰激凌,每次都能吃一大桶”等。

(2)在故事讲述层面。幼儿的世界是奇妙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整个幼儿期都在追寻着“为什么”,他们对万事万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在讲述幼儿故事作品时要满足幼儿的内心需求。在幼儿故事作品开始时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如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这一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爸爸拿了斧头上哪儿去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继续往下探索的欲望。

(二)幼儿故事创作的技巧

幼儿故事是幼儿的重要精神食粮,主要以叙述生动引人的事件为主,具有短小简明、主题单纯、口语化、易于接受等特征。

1.巧取选材与立意,激发童心童趣

在创作任何一个作品之前,题材与立意是首要考虑的要素。所谓的题材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故事内容。幼儿故事的题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幼儿的生活经验、亲情、友情、生活、游戏等都可以作为题材,这些题材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宜幼儿。因此,要巧取选材与立意,充分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征,善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问题、观察生活,从幼儿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幼儿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故事内容。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才能被幼儿所理解、接受与欣赏,所创作出的故事才是幼儿最喜爱的。

(1)巧取积极向上、纯真美好的故事内容。在故事内容的选择方面巧取积极向上、纯真美好的故事内容,这类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如前面提到的《瓜瓜吃瓜》中塑造了一个知错能改的主人公,这样的题材既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也能激发幼儿兴趣,又有具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幼儿能产生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2)选取典型的题材,反映鲜明主题。可选取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也可去捕捉幼儿生活中的趣事,如有趣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生活细节或一个生活片段等。通过选取典型题材,对幼儿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来细微描绘幼儿心灵。以小见大,反映故事的鲜明主题。如《蓝色的树叶》这一幼儿故事,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描绘,传递出乐于助人的道理,故事中的题材较为常见,却很好触碰幼儿心灵,激发幼儿的童心。

(3)截取基本成型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尹正茂所著的《吃冻梨》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春节,乡下的舅舅带着一篓冻梨来看我,我拿起冻梨要吃,舅舅拦着我说:“别动,你会吃梨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拿起来就啃,结果啃不动。于是,我把冻梨放在热水杯里解冻,过了一会儿,我把梨捞出来擦干,就是一口——啊!牙咬疼了。舅舅把梨泡在凉水里,我心想,用凉水泡,越泡越凉,不泡成冰疙瘩才怪呢?一会儿,捞出梨,磕掉冰碴,梨变得软乎乎甜滋滋的了。这时,我想:“吃梨还真有学问呢!”

《吃冻梨》这一故事就是对实际生活中基本成型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它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整个事件的本身就带有较强的故事性。作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诸如此类的素材都可进行加工,将其提炼故事的主题,构造完整有趣的结构,创作成幼儿故事作品。

2.注重情节紧凑与完整,助推故事动态

(1)纵向式设计的情节结构。是指按故事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进行描绘,一般没有倒叙、插叙,情节线索略显简单,主题以小见大,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及有趣的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这种故事情节结构在幼儿生活故事中最为常见。如故事《珍珍唱歌》等。

(2)横向式设计的情节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把毫无联系的生活情景或情节进行创作,从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故事的主题。如任溶溶的《我是哥哥》,故事中选取叠被扫地、勇于认错、打针吃药等事件进行创作,启发幼儿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人做好榜样。在《我是哥哥》的故事中,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线索,但所描绘的事例生动又富有趣味。

(3)串通式设计的情节结构。这种结构主要以人物或事件为主要线索,把相互独立又具内在联系的几个事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如任大霖的《小奇傻不傻》。

但无论采用哪种情节结构的设计方式,情节的构思都要做到紧凑、有序、富有趣味,实现故事作品的简洁明快、清晰明了、结构完整、首尾贯通、有始有终、跌宕起伏、曲折有味。情节设计上要讲究用尽心思,可使用巧设悬念、制造误会、埋好伏笔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可听性、可讲性和可传性,做到有层次、有悬念、有起伏、有转折,助推故事动态发展。

3.刻画人物形象,突显故事特色

幼儿在思想情感方面表现得较为单纯、天真且幼稚,这些特点通常在幼儿稚拙的言语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创作幼儿故事要着重刻画人物形象,善抓典型细节,使其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突显出故事人物的特色。然而,幼儿故事具有篇幅短、内容简洁、文字精炼、重性格塑造轻外貌描写的特点,较难全面进行故事人物的刻画。那么,刻画故事人物时,要重点抓住故事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的突出点进行创作,对人物细节进行细致描绘,准确生动突显鲜明的人物个性,真正把人物写活。如《谁勇敢》这一故事突出行动,《只哭一点点》这一故事突出幼儿的语言特点,《李子核》这一故事抓住对主人公瓦尼亚的动作描写等。此外,特别是对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更是要抓住对故事中幼儿人物言行的细致描绘及故事中成人形象的琢磨。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不仅抓住对小头儿子形象的细致描写,也生动刻画了大头爸爸等成人的形象,这样的故事更能给幼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描绘故事主题,触碰幼儿心灵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对幼儿故事的价值进行这样的阐述:幼儿故事可使幼儿愉快、涵养性情、引发幼儿想象、学会随机应变、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等。可见,幼儿故事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幼儿文学,是可以触碰幼儿心灵的一种文学。不管是怎样的幼儿故事,都要具备单纯、浅显又鲜明的故事主题,以引发幼儿的内心共鸣。如幼儿生活故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挑食,不吃番茄等餐桌上的一切食物。接着,她的哥哥告诉小女孩:“豌豆是绿雨滴,土豆泥是山顶的白云,番茄是喷水的月亮……”最终,小女孩高兴地吃完了所有的东西。这个故事构思了“挑食”的主题,从幼儿的生活及精神层面触动幼儿内心,产生共鸣,让幼儿喜爱故事作品。

5.巧用叙述口语,体现质朴文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幼儿故事的讲述性等特征对其语言层面的要求极高,创作时要求幼儿故事语言的运用具备“儿童化”的性质,符合幼儿的语言认知特点及理解水平,且恰当适宜,以更好地传达故事的内容。因此,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作幼儿故事所用的语言要平实简洁化、流畅口语化和质朴伸展化,以利于增强幼儿故事的亲切感、平易化及形象性。通过创作者巧用叙述口语,彰显幼儿故事的质朴文风,增强故事作品的吸引力。如林玲《新雨衣》故事在语言表达方面就符合以上创作特点,易于幼儿接纳与理解。

(三)创作幼儿生活故事的几种方法

幼儿生活故事是幼儿故事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因此,在对幼儿故事进行创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方法。

1.加工幼儿园生活或家庭事件

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话题、游戏活动等具有故事性的事件,按照幼儿生活故事在主题、题材、情节、语言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加工与创作,形成适宜幼儿听赏的故事。如俄罗斯的故事《梯级》,就是抓住生活中常见的数台阶事件创作而成的。

2.抓住幼儿生活细节

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细节,把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一个个片段、一个个特殊举动等进行创作。通过联想和想象,构思出生动形象的幼儿生活故事作品。如《孵小鸡》故事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创作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

3.积累故事素材

幼儿故事的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积累素材,这是幼儿故事创作的第一手材料。幼儿故事创作时,各种素材积累得越多,故事创作的底蕴就越厚,创作的作品才越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赏读水平。

知识拓展

幼儿故事作品阅读延展与综合实践活动

一、幼儿故事作品赏析

本单元前面部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一定梳理,这里主要简单列举一些具体的故事作品以拓展相关知识,便于大家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学习与掌握。

(一)小熊洗澡(幼儿动物故事)

小熊洗澡

[俄罗斯]比安基

一个猎人在林间小河的堤岸上走着,突然听得树枝“咔嚓”一声响。猎人一惊,他想准是有什么猛兽在不远的地方,于是他三下两下爬上了树,在树上向四面细细观望。

从密林里走出一头大黑熊,是熊妈妈,后面跟着两头小熊。它们在河岸上走着,小熊可开心啦!

熊妈妈停下,用牙齿叼起一只小熊的脖子,直往河里扔。小熊尖叫着,四脚乱蹬,但是熊妈妈不马上将小家伙扶上岸来。直到小熊洗得干干净净,熊妈妈才让小熊爬上岸来。

另一只小熊怕洗冷水澡,就撒腿往林子里跑了。

熊妈妈追上它,啪!打了它一巴掌,接着像叼前一只一样,扔进水中。

两只小熊洗过澡,爬上岸来。这样闷热的天气,它们还披着厚厚的绒毛,凉水使它们爽快透了。熊妈妈带着小熊洗完澡,又躲进了森林,这时猎人才从树上爬下来,回家去了。

作品赏析:

这篇故事主要描写了小熊洗澡的经过,通过对洗澡事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熊妈妈对小熊们的关爱以及小熊的顽皮与幼稚。这样的故事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传递知识,还可带给幼儿新鲜的趣事。

(二)精灵妈妈变形记(幼儿生活故事)

精灵妈妈变形记

顾鹰

我妈妈是个精灵。

不过,这个秘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妈妈有时会变成一只狮子。她有一双犀利的眼睛,长着长长的爪子。

“桑果果,快把你的玩具收起来!”

“桑果果,快去剪指甲,然后去弹琴!”

狮子妈妈用大大的嗓门对我吼。我只好乖乖地收起积木,减掉指甲,然后坐在钢琴旁。

有一次,妈妈和我一起去一个阿姨家做客。我喜欢上了阿姨家的一块小石头,悄悄地藏进了我的口袋。

“桑果果,你为什么乱拿别人的东西?”妈妈马上变成了一只狮子。她用犀利的目光看着我。我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我把小石头还给了阿姨,还跟她说了一声“对不起”。阿姨摸摸我的头,说我是个好孩子。当我把这一切告诉狮子妈妈,她又重新变成了好妈妈。

“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妈妈摸摸我的头,温柔地对我说。

还有一次,一个大胡子叔叔骑车撞倒了我,还瞪大眼睛看着我,说我不长眼睛不会走路。精灵妈妈马上变成一只狮子扑到他身边。

“不许你欺负小孩子!”狮子妈妈把我挡在身后,她的叫声吓跑了那个大胡子叔叔。

妈妈还会变成绵羊。通常在星期天的时候,妈妈就会变成一只温顺的绵羊。

绵羊妈妈陪着外公外婆去散步,有时候他们也会去爬山。外婆喜欢唠唠叨叨地说话,绵羊妈妈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着。

有时候,绵羊妈妈还会让外公外婆轮流骑在她的背上,带他们去大街上逛街。

大家都羡慕地看着外公外婆,外公外婆的笑声就更响亮了。

绵羊妈妈也喜欢与爸爸去树林散步,他们喜欢坐在小河边的草地上。

爸爸平常是个大嗓门,坐在草地上的时候却很安静。绵羊妈妈喜欢悄悄地用她的尾巴去挠爸爸的痒,爸爸就“哈哈”地在草地上打起滚来。

最神奇的是,有一次我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天使!

有一天半夜我小便,看见妈妈的书房还亮着灯,我悄悄地推开了门,妈妈居然长出了一对漂亮的翅膀,正在灯光下跳着优美的舞蹈!

大部分时间妈妈是个普通的妈妈,她系着围裙炒菜,赤着脚洗衣服,有时候还会穿着拖鞋上街买衣服。

也许在大街上你不能一下子发现她,但我绝对一下子就能找到她。

作品赏析:

《精灵妈妈变形记》曾获“200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其创作者是一位幼儿教师。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描述方法,以幼儿妈妈为故事的主人公,使用口语化的幼儿语言把幼儿眼中妈妈的形象——“狮子妈妈”、“绵羊妈妈”和“天使妈妈”描写得栩栩如生,从侧面折射出幼儿的心理活动,体现幼儿的童真与童趣。

(三)佳佳迟到了(幼儿生活故事)

佳佳迟到了

胡木仁

妈妈抱佳佳上幼儿园,总是到得最早最早。

今天佳佳迟到了。

佳佳很不好意思,低着头,眼睛偷偷地向屋子里瞧……

阿姨看见了,笑嘻嘻地问:“佳佳,你怎么迟到了?”

佳佳说:“我自己走着来的。”

阿姨抱起佳佳,亲亲她的小脸蛋说:“佳佳,真乖。”

佳佳悄悄地告诉小朋友:“我迟到了,阿姨还表扬我哩。”

小朋友嚷起来:“我也要迟到!我也要表扬!”

佳佳摇摇头说:“不,我是自己走来的。”

小朋友又嚷起来:“我也是自己走来的。”

佳佳听了,又摆手,又摇头:“不,不,在路上快点儿走,就不迟到了。”

第二天,许多小朋友都要自己走,他们蹦蹦跳跳走在妈妈前面……没有一个小朋友迟到,佳佳到得最早最早。

阿姨忙着给小朋友擦头上的汗水,一边擦,一边高兴地说:“小朋友都乖!小朋友都乖!”小朋友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圆圆的小嘴巴,笑得像朵小喇叭花,真美真美。

作品赏析:

《佳佳迟到了》这个故事使用简洁明了的故事用语,把佳佳迟到却受到表扬这一反常的现象进行描述,进而引起幼儿之间相互讨论。最后,通过揭露这一反常现象的真相,引发了幼儿都要求第二天自己走路来上幼儿园。该故事通过巧妙安排,进行前后对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幼儿喜欢被人表扬的心理特征,也使幼儿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习而学会独立。

二、幼儿故事作品阅读延展与导读

在幼儿故事中“讲”和“听”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两个活动都属于有声活动。作为幼儿故事的讲述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讲述者对故事作品的理解与研究,把创作者精心创作的艺术语言转变为有声的故事语言,以此吸引和感染幼儿。

(一)幼儿故事——《我是哥哥》

我是哥哥

任溶溶

(二)幼儿故事——《好事情》

好事情

奥谢耶娃

三、教学案例展示

苏珊的帽子

E.琳格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时,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并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学治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快掉光了。虽然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班上的老师海伦热情而郑重地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以同学们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三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么甜,笑得那么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似乎也忘了。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3.理解故事的主题:尊重与平等,具备爱心与同情心。

【活动准备】

帽子、故事《苏册的帽子》及有关这个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实物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大家注意到没有?老师头上多了什么?(帽子!)没错,老师啊,今天是戴了帽子来上课的,那我们今天就讲一个和帽子有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苏珊的帽子》。

2.教师讲述故事并提问:

(1)苏珊原本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可爱,一头金发)

(2)她念一年级时发生了什么事?

(得了重病。因为治疗,一头美丽的金发快掉光了;顶着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上课)

3.教师出示苏珊生病前后的图片对比,让孩子们说说不同之处并适时点拨,引导他们体会苏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教师预设幼儿的说法、做法,如问苏珊头发怎么没有了,为什么变瘦了,用好奇的眼光看她甚至嘲笑她难看等,让幼儿体会苏珊处境的难堪。)

4.教师结合展示图片接着提问:

(1)在苏珊就要返校上学前,班上的海伦老师说了什么?

(2)星期一,戴着帽子的苏珊回到了班级,为什么全班同学都戴上了帽子?

(3)海伦老师为什么让全班同学都戴帽子?

(因为苏珊身体里长了肿瘤,接受了化学治疗,所以苏珊的头发差不多都掉光了;因为苏珊的头发差不多都掉光了,所以苏珊戴了帽子;因为苏珊戴了帽子,所以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都戴上帽子。)教师引导幼儿体会海伦老师和小朋友们对苏珊的尊重与关爱。

5.结束与总结。

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有什么要说的吗?大家讨论,教师点拨。(苏珊很幸运,虽然得了重病,身体备受折磨,头发也没了,但她有关爱、尊重她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她很幸福!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应该懂得爱护与尊重别人。)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回家分享给自己爸爸妈妈听!

探究活动

1.幼儿故事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类?

2.幼儿故事具有怎样的特征?与童话故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选取一篇幼儿故事作品,进行鉴赏。

4.请联系幼儿的生活,创编一个幼儿故事。

5.如果你是一名幼儿园教师,请自行选择一篇幼儿故事,带领幼儿学习该故事作品,并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活方案。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