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文艺的发展及内涵
(一)幼儿科学文艺的发展
幼儿科学文艺概述
在我国,科学文艺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时间不长。然而,科学与文艺二者的结合,却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反映两千多年前人民的生活时,便显露了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水平。其中提到的植物有132种,动物也有一二百种。由此可见人们在生物形态分类方面的知识水平。春秋时期伟大诗人屈原所作的《天问》,提出了有关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170多个问题,可谓融科学家的批判精神与诗人的豪放气魄于一体。还有,《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既包含了广泛而丰富的地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又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集。明代徐弘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是内容丰富的地理文献,也是著名的游记散文专集。
20世纪初,一些爱国志士着眼于科学文艺对民族精神的振奋作用以及培养儿童进取心理的积极意义,开始翻译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文学巨匠鲁迅高度评价科学小说的意义,不仅大力倡导,并亲自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界旅行》,他还撰写了一些科学小品。另一位文学大师茅盾也翻译过威尔斯的作品,并撰写科学小品。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邀集高士其等科学家,为儿童编写了一百多种科学课外读物,董纯才创作了《狐狸夫妇历险记》等科学童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文艺创作进人了繁荣时期。80年代以来,作品的数量、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
进入90年代,在“科教兴国”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方针的鼓舞下,科学文艺的创作出版日益升温。一些老院士开始动手为小孩写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的科学小品,《十万个为什么》也重新修订出版,一批有创作实力的青年科幻小说作家也日渐成熟。
在外国文学史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现象也不少。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录了古希腊荷马时代(公元前8—9世纪)的科学发展情况。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宏伟的诗篇《神曲》中,用两个向导答疑的方式,广泛地阐述了当时有关哲学、科学和神学的重要问题和理论。18世纪德国的歌德,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著名的诗人。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不但是俄国科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文学的创始人。他对于哥白尼体系的阐释,对于瓷的生产、北极光的自然现象以及太阳的构造等问题的讲述,用的都是诗歌形式。
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1828—1905)善于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大胆的科学想象融汇于惊险曲折的情节与生动的形象之中,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他的《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等许多作品成为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英国作家威尔斯(1866—1946)的科幻小说作品既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主题。
英国伟大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麦克尔·法拉第(1791—1867)曾在伦敦皇家学会讲堂专为孩子们讲了六次化学课。他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解释了蜡烛的结构、火焰的来源与构造、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等,后来将讲稿写成《蜡烛的故事》出版,这是专门给儿童阅读的科学故事,流传至今。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法国作家让享利·法布尔(1823—1915)写作了十卷巨著《昆虫记》。用满蕴诗意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奥妙无穷的昆虫世界。他还为少年儿童撰写了《化学奇谈》《科学的故事》《家常化学谈》等。
在20世纪,“科学文艺”在苏联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比安基、伊林等一批著名科学文艺作家。还有加拿大作家西顿和法国女作家黎达都擅长写动物的生活,他们的作品情节动人,文字生动,历来受到各国儿童欢迎。20世纪中叶以来,在欧美出现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作家。
(二)幼儿科学文艺的内涵
学前儿童科学文艺是指为了帮助学前儿童了解科学,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文艺创作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学样式。其内容或是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或是颂扬科学的业绩、启迪科学的想象;其形式则是通过作者艺术的构思,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来表现蕴含科学知识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文艺是科学与文艺两者融合的产物。
儿童科学文艺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文学作品。它是科学、文艺的有机结合,就是用文艺的手法描写科学、表现科学、普及科学,寓科学内容于文艺形式之中,既严谨又浪漫。通过生动有趣的文艺形式把科学知识介绍给儿童。
科学文艺是指用艺术形式介绍科学知识与方法、表现科学思想与精神的一种艺术样式。科学文艺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纯粹的文学形式,如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等,也可以是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综合形式,如科学图画故事、科学相声、科学影视作品等。幼儿科学文艺是指科学文艺作品中适合幼儿接受的那一部分。
不同的作者对幼儿科学文艺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把科学知识融入文艺作品中,让儿童易于理解。在本书中,科学文艺是指用艺术的手法来描写科学、表现科学、普及科学及科学相关内容作品的统称。而幼儿科学文艺就是指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科学,有效地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运用文艺创作的艺术手法来展现科学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认识、吸收科学概念的作品。
幼儿科学文艺是科学和文艺相互交融的产物,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学概念、传播科学理论、颂扬科学成果及启迪科学思想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采取生动活泼和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蕴含的科学知识。
幼儿科学文艺的表现形式相比于传统的理论表述、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和多样化,能使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科学概念。例如介绍白云为什么会飘,传统的科学读物是这样介绍的:白云是由地面的水蒸气上升凝结成若干的小水滴,小水滴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在太阳的照射下和风力作用下,人类可以用肉眼看到白云在天空漂浮和游走。
而幼儿科学文艺的介绍方式就比较贴近幼儿的认知范畴。如:
一大早,小花猫就被这样的声音给吵醒了。它打开门往天上一瞧,不由得惊呼起来:“不好了,天空逃跑了!”声音惊醒了正在做美梦的小猪,小猪揉了揉惺忪的眼睛,打开门一瞧,吓了一大跳:“不好了不好了,天空逃跑了!”最后把在草皮上玩耍的小白兔、小蚂蚁和树上玩耍的小松鼠吓了一跳,往天上望去,都惊呼“不好了不好了,天空逃跑了”。最后龟博士在水里慢吞吞的走出来,哈哈大笑说:“孩子们,那不是天空逃跑了,那是白云在飘呢,它体积太大,被空气托住了,一有风它就飘来飘去,不会逃跑和掉下来的。”哦,原来是这样啊,大家明白地点了点头。
白云的形成过程融入生动的故事当中,通过许多小动物的慌张表现跟龟博士的镇定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把科学概念传输到幼儿的思维当中。
知识链接
科学幻想之父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一些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代表作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
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原因:科学幻想小说并非从凡尔纳开始,但在幻想的规模上,特别是在科学的语言性上,凡尔纳大大超过了前人。凡尔纳的才能在于,他实际上是在科学技术所容许的范围里,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与必然的趋势做出了种种在当时是奇妙无比的构想。因为这些构想符合科学的发展趋势,他们到了20世纪几乎全都成为了现实。正是基于此,他的科学幻想就是科学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