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项目的实施

二、“做中学”项目的实施

2001年5月,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发起推进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事业项目。什么是“做中学”?它是在幼儿园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针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实验强调以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人人参与”是项目的重要标志。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通过“做中学”科学教育,学生并不是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标准和《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科学部分的内容,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案例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儿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拓展儿童的视野。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我们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做中学”项目实施以来,在试验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影响:促进教学培训的生长;各地相继开发了一批教学案例;促进了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然而,虽然借鉴法国动手做和美国动手做的成功经验,但本土化仍然是项目实施的重大困难。这也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