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中,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一)教学准备中,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1.挖掘文本资源

现行的各类版本的小学科学教材中,都有可供劳教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各个年级段都有涉及培养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训练劳动技能的文本内容。虽然劳动教育可能不是该章节授课要重点表达的内容,但却提供了极好的劳动教育的契机。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深挖这类文本资源,进行良好的劳动教育渗透设计,以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激起劳动的热情,培养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以教科版教材为例,显性的劳动教育素材主要集中在实验探究课、制作探究课和技能训练课等教学课型中。如在科学实验中,对天平、温度计、弹簧秤、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使用,就是很明显的劳动技能的训练。又如《动物的一生》单元中,关于“蚕”的课题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怎样养蚕,动手养一养并记录观察日记,这里面就可以结合劳动教育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在科学教材中,像观察探究课和资料探究课等教学课型中则蕴含许多隐性的劳动教育素材,在文本中大多以“资料”的形式出现,教师就可以结合劳动精神的培育进行设计。教材中显性的和隐性的劳动教育素材不是截然分开的,各自对劳动教育目标的指向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把握,不求面面俱到,要因势利导。

2.挖掘课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探究学习为主。这种学习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学习的空间除了课堂,还需延伸到课外。在校园里,在家庭中,在大自然里,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我们科学教学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有问题意识,要有目标意识,要自觉地把劳动教育的目标设计进去,选择合适的资源予以达成。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一是可以选择社会活素材。例如教学六年级《探索宇宙》中“难忘的太空人”,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航天工程的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明白,伟大的成就需要无数默默无闻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劳动源于平凡,劳动蕴藏伟大。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甘于劳动、乐于劳动的意识。二是要善于利用课外实践基地。无论是“种植园”“养殖场”,还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甚至是我们学校的食堂,我们的家庭等等,到处都有劳动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学会利用,尤其是需要学生亲历体验的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去实施。例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中“观察油菜花”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把课堂放到农家田地中,放到活动基地中,让学生实际看一看,种一种,体验劳动的乐趣。

在教学准备中,教师要统筹好文本资源和课外资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关系,要统筹好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资源的融合和补充,要从便于教学开展,效果最佳,最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予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