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蚯蚓)教师板书。是啊,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土壤里)(鱼具店里)(河边)……

3.噢,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说说它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阴暗)教师板书。

4.它是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今天进一步来研究。

二、观察分析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盒子有什么特点?(半边都涂成了黑色、另外半边贴上了白纸。)在四壁涂了黑色的部分上面再盖一块黑布,会有什么效果?(板书:黑暗)另一边呢?(板书:光亮)

2.请学生帮忙放10条蚯蚓在盒子的中间部位。如果蚯蚓都团在一起,请用筷子把它们分开。

观察盒子中的蚯蚓,谈谈自己对蚯蚓的认识。(预设:①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地方。老师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的。②蚯蚓在冬天挖不到。③蚯蚓不能晒太阳。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因为我是在泥土中挖到蚯蚓的。师:蚯蚓是土壤的好朋友,因为它可以松土,蚯蚓还是植物的好朋友,它可以帮植物的根部松土,它的粪便还是植物生长的好肥料……)思考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蚯蚓?猜想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板书:猜想)(预设:蚯蚓需要潮湿的环境。蚯蚓需要合适的温度。蚯蚓需要泥土,没有泥土蚯蚓就无法生活。师:泥土是蚯蚓必需的生活原料,但是泥土也有区别的,比如:干土和湿土,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等,你能进一步猜测吗?蚯蚓生活在土里,说明它怕光,需要黑暗的环境。)(板书学生的猜想)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很好!合理的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我们不是蚯蚓,不能直接回答你猜想的对错。那怎么知道哪些猜想是否正确呢?(生答)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实验:对比实验。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设计完全相反的两种环境,让蚯蚓做出它自己的选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猜想,(板书:验证)

三、探究活动

实验一:蚯蚓需要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实验时间10分钟)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说说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怎样用来研究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发现对比实验的优点,并能在本节课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2.观察盒子中蚯蚓的动向,实验结束时数清楚各个区域蚯蚓的数量。

3.填写实验报告单(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要求汇报学生说出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师:同学们把我们对蚯蚓的研究的实验通过数据体现出来,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依据。

概括: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

实验二:蚯蚓需要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实验时间10分钟)

1.过渡:那么蚯蚓需要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黑布。

(3)10分钟后打开黑布观察记录。

3.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收回记录单,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概括:蚯蚓需要潮湿的环境。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看课件,请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各种动物需要怎样的环境以及怎样适应环境,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让学生总结出动物都需要合适的生活环境。(板书:动物都需要合适的生活环境)

四、实验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1.我们知道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2.我们还知道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现象。

3.知道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问题都可以这样去研究。

4.我们知道数据是科学研究的有力依据,并能在对实验数据的解释中形成结论。

五、拓展应用

同学们,因为时间关系,同学们其他的猜想我们没办法在课堂上一一通过实验验证,大家可以在课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下节课把你们组的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和所做的实验结论汇报给老师。现在课已经上完了,可是这些帮助我们完成实验的蚯蚓该怎么办?(生:送蚯蚓回家)可是蚯蚓原来的家我们找不到了,如果让你在校园中给蚯蚓安一个新家,以下环境你会选择那一个?为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请大家现在就去给蚯蚓安家!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并学以致用,把这些蚯蚓放回到他们适应的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