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幻灯片1)
1.谈夜晚“茅台机场”“茅台镇绚丽多彩”灯光组成的美丽夜景。
2.提问: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灯光)从而揭示课题——点亮小灯泡,板书并让学生阅读课题。
3.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阅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以家乡美景导入课题,营造科学就在身边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家乡美景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随机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
二、材料构造
1.启发提问。想一想,要点亮小灯泡,我们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小灯泡、电池、导线)
这些材料,各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学生观察。请小组长拿出材料,大家一起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组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的材料及其各部分名称。(出示幻灯片3、4、5、6)
板书:正极+、负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选择身边的材料,以此让学生关注身边材料,学会自己运用身边材料设计实验,增强动脑动手能力。
三、探究实验(出示幻灯片7、8)
实验一:让学生自行探究“点亮小灯泡”
1.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方法。好了,请成功点亮灯泡的小组举手。请你们上来展示你们的方法。
(教师通过学生展示的情况,及时评价,激励表扬)
实验二:让同学们想一想,并尝试探究用其他的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
1.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不同连接方式。
(教师通过学生展示的情况,及时评价,激励表扬)
3.让学生说说电灯能点亮的原因。揭示灯亮的原因(出示幻灯片9、10进行讲析)。并板书“电从正极流向负极”。
(教师通过学生展学的情况,及时评价激励表扬善于开拓创新的学生)
实验三:按照书中四种连接方式连接电路,学生实验验证这四种方法,是不是都能点亮小灯泡。(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果:在能点亮的连接方法下画“√”,不能亮的方法下画“×”。(出示幻灯片11讲析说明)
(教师通过学生展学的情况,及时评价激励表扬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组)
四、分析判断不亮的原因
了解认识“短路”“断路”两种情况。(出示幻灯片12)
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是否能点亮小灯泡。
1.哪些连接方法,不能点亮小灯泡?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电路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这种现象叫断路。用导线直接把干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种现象叫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发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破坏。(板书:通路)
2.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有哪些?当学生交流汇报完后,介绍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要求学生怀着对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崇敬之意在导学案上画一个小灯泡并指明结构名称。
3.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说家用电器哪些是使用电池做电源的。让学生在导学案上把家用电器和用电池做电源的电器名称写下来。
每个小组推评一份完成最好的导学案交给老师,把本组完成最好的展示出来和老师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己找寻答案,经历猜想—实验—结论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提示安全用电(出示幻灯片13)
1.让学生掌握一些安全用电常识。
2.特别强调安全用电。
特别指出: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要防止短路现象的发生。
设计意图:通过安全用电的提示,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从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把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
六、作业设计,课后延伸(出示幻灯片14、15)
1.调查:家中每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最低用电量是多少?我们能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么?
2.探究思考一下:你能同时点亮两只小灯泡吗?
设计意图:把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让学生亲自实践调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调查研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