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课前强调捉蜗牛应尽量不伤害到蜗牛。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课题,通过猜谜语不仅使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其次,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尝试捉蜗牛,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在哪里捉到的蜗牛,对于适合蜗牛生活的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1.学生交流:对于蜗牛你知道多少?
2.小组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外壳,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例如放大镜和玻璃片来辅助观察,并且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依次是头部、腹部和尾部。
(注意:如果蜗牛躲在壳里可以放在水里浸一会儿,再拿出来观察。但是不可浸泡太久,否则蜗牛呼吸会受阻碍)
3.小组交流观察结果,例如有外壳、触角(有几对)、口(有牙齿吗)、眼睛以及外壳的结构特点,有螺旋纹路,有几圈螺旋,螺线的展开方向如何。
4.小组根据观察结果在画纸上画出蜗牛简图。
设计意图:俗话说,手脑合用,学做合一。教学中让学生动手观察,不仅利用多种感官,而且借助外来工具辅助观察,加深了学生对蜗牛身体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让学生画蜗牛简图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再次理解蜗牛的身体构造。
三、探究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运动
1.学生交流:蜗牛没有腿或脚之类的东西,那它能否运动,又是利用身体的哪一部分来爬行的呢?
2.学生小组实验(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
①在玻璃片上爬行。
②在树枝上爬行。
③在细铁丝上爬行。
3.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观看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的视频。
师小结:蜗牛可以在各种物体上爬行,是利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叫作“腹足”。蜗牛爬行时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应再次强调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应轻拿轻放,让蜗牛自主爬行。
四、探究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小组完成探究实验:
①蜗牛有触觉吗?
用你的棉签后端(无棉花的一头)分别轻轻触碰蜗牛的触角、足、壳和躯干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②蜗牛有视觉吗?
让蜗牛在黑暗处下爬行3分钟后,用手电筒从正面照射蜗牛的头部,仔细观察蜗牛将怎样行动?
③蜗牛有嗅觉吗?
用棉花蘸一点米醋,靠近蜗牛的头部(不可接触),蜗牛有反应吗?
④蜗牛有听觉吗?
离正在爬行蜗牛的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2.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3.师小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会伸缩,会躲进壳内来躲避危险,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没有听觉。
(注意:在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应注意轻轻触碰蜗牛,其次蜗牛要轻拿轻放,要时刻都爱护我们的观察对象——蜗牛。)
五、饲养蜗牛
1.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要求学生每天观察蜗牛的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是表格式也可以是科学日记的形式。
(注意: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注意蜗牛的喂食与卫生清理。其次,在观察时要爱护我们的小动物——蜗牛,做到不打扰它,不伤害它。)
设计意图:让科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延伸到课外,所以设计了让学生饲养蜗牛的环节。让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例如蜗牛的进食、排泄、呼吸、休眠以及繁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