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学生读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出示课前校园内收集的不同声音让学生辨别,让他们感受到平时生活中的声音如此美妙,只是自己未能发现,通过听觉的冲击激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实验一: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第一次探究)交流汇报并作评价。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尺子,橡皮筋,水槽,音叉等。

2.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哪些方法不能发出声音呢?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第二次探究 观察、比较小鼓、尺子、橡皮筋不发生时的状态,以及发生时的状态?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

小组交流汇报,出示幻灯片,(老师板书:动)。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发现。(及时给予鼓励)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有规律的动并结合全班交流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再观察是怎样的规律。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给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振动的意义并读一读。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画箭头)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进行评价。

实验二:观察音叉的振动,深刻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介绍音叉。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得出最后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书中勾画并读一读。

回收实验器材,进行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身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验证,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揭示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是学生通过严谨的实验提高科学素养,学会在探究中找寻答案,习得知识。

三、小结提升(可有可无,教师稍微小结一下)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渗透德育懂得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寻找人体感受生意的器官

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设计意图:通过找寻身体发声部位,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思维,懂得保护自己的嗓音,科学的获取保护嗓音的知识。

五、总结评价

(给优胜小组掌声,竖大拇指,懂得欣赏别人,赞美别人!)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作实验。

3.整理器材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欣赏别人,善于学习他人优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科学家一样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