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尼惕与合卜秃儿合思的译名

雪尼惕与合卜秃儿合思的译名

屠敬山《蒙兀儿史记》“蒙兀氏族表”及柯凤孙《新元史》“氏族表”,均著录大量他处绝未之见之怪名词。细读一过,知其中许多人名地名,全属译人之误译。盖波斯文蒙古史料之专门名词,抄写人最易将音点误置、倒置或漏略,西方译者如不加考证,任意译写,必致错误。我国译人据以转为华言,自不能不随之错译。又因当时中外译人,多昧于蒙古语之元音和谐律,对于译音用字之规则,毫不讲求,遂致屠柯二家巨著,蒙受损失,实冤枉之至。今以雪尼惕及合卜秃儿合思两族译名为例,请言其以讹传讹、展转因袭沿误之状。

拉施都丁《史集·部族志》雪尼惕(Sūnīt)条云:

名为Qīrqīn之部族,出自雪尼惕。[1]

此Sūnīt即《元朝秘史》之雪你惕,其名今尚为锡林郭勒盟之苏尼特旗所使用。《元史》中名速你带、薛尼带者亦甚多,皆Sunitai之对音。《秘史》之雪你惕与拉施都丁书之Sūnīt译音亦极密合,本不致发生丝毫异议,不幸哀德蛮所本之拉施都丁书写本误写Sūnīt为Suweit,[2]遂致中外学者枉耗许多心血。

英人霍渥儿思(Howorth)著其第一卷《蒙古人史》时,即采哀本Suweit及多桑本Sunit之两种译写[3]。柯氏重译之《部族考》,系根据哀本,[4]故译Suweit为苏畏亦特,以为乃与雪你惕绝不相关之部族。故在其《新元史·氏族表》中分别列为两表。柯氏虽在苏畏亦特之下注明“一作苏尼特”,但未考虑苏尼特即《史集》、《秘史》雪你惕之今译。故在尼而伦派(Nirun)之后另举雪你台及格尼格思二部,谓“俱为尼而伦派,拉施德丁书遗之,今补”。[5]吾人于此深感中外译者误人之深矣。

屠氏《蒙兀儿史记·蒙兀氏族表》知其为异文,弃而弗取。但屠氏则谓“主因,柯侍讲译‘部族考’作苏畏亦,音尚近,唯以为即苏尼特氏,大误”。[6]屠氏一方面以Sūnīt之误写Suweit为东西学者聚讼不决之主因(*Juyin),另一方面又不承认柯氏一作苏尼特之说,是其对于此部族误解之深与柯氏等。

海屯(Haithun)《东方史》中著录Sonic一部,德人里施(Risch)谓即Sūnīt,[7]甚是。t变为c,似应以突厥字Tigin(特勤)在蒙古文变为Chigin(赤斤)之现象解释之。

阿拉伯字母u与ü不分,据《蒙古源流》,知Sūnīt当读为Sünit,与《秘史》雪你惕较,正合。蒙文Süni,意固为夜,如径以该部之祖夜生,故名雪你惕,[8]似无根据。蒙古人名有不少沿用突厥之旧者,部族名称似亦有此现象,雪你惕、雪干(Sügen)等部之名,或系来自突厥之苏尼、高车之薛干等部名也。

雪你惕部人绰儿马罕(Chormaqan)为蒙古初期西征之将帅。柯氏未注意苏畏亦特即雪你惕之讹误,乃于其氏族表苏畏亦特部中译Chormaqan为察儿马根(二八卷第三九页),而于卷一五〇绰儿马罕传称其为斡帖格歹氏,是柯氏视此蒙古大将为氏族各异之二人,误矣。

Qīrqīn族在俄人贝勒津校本所引D本中作Qbnrqn[9]。在多桑本作Caïronnes[10]。在哀德蛮本作Kabterun[11]。霍渥儿思于其《蒙古人史》中采用哀德蛮之译写[12]。柯氏《新元史·氏族表》及其所译《部族考》,亦直接或间接兼采多桑及哀德蛮之译写,译Caïronnes为喀伊伦,译Kabterun为喀泼特伦,谓喀伊伦亦曰喀泼特伦[13]。贝勒津对此Qīrgīn当有考证,惜手头无其译本,未能参考。洪钧《元史译文证补·部族考》佚,不知其对此部有无解说。

按Caïronnes,Kabterun,Qīrqīn,及Qbnrqn四字,乃同一部名之四个异写,其中当然仅有一是,其余三者悉讹。亦或四者俱误,无一正确。假如其中果有一是,则何者为误,何者为是?假如四字俱讹,则正确者又当如何译写?此吾人所当解决之问题也。

柯氏《氏族表》“苏畏亦忒”条无条件地承认喀伊伦与喀泼特伦异名同实,其故若何,未加说明。至于此部族在中文史料中有无相当之名称,则更未提及。

《蒙兀儿史记》在译音勘同上,比较注意,惜为时代所限,尚未能解决此种问题。其《蒙兀氏族表》“主因”条下注云:

阿亦里兀惕部郝华(Howorth)书作也鲁忽依,柯侍讲新史作喀伊伦,皆重译之音差。

此说非是。据目前所见拉施都丁书诸写本,尚未能断定其书中有无《秘史》第五三节阿亦里兀惕之部名。至于郝华书(指霍渥儿思之《蒙古人史》)之Yerkui(柯译也鲁忽依)乃转抄哀得蛮书页四一之译写。而哀得蛮译写之Yerkui,是否正确,尚待取其波斯原文与中文材料比对,方能决定。

按Yerkui为塔塔儿分族之一,波斯原文作Barqūī。用以与《秘史》塔塔儿分族比对,实应读为Barqūt,即《秘史》塔塔儿分部之备鲁兀惕,盖b与y乃音点之误,t与i形近而讹也。屠氏以雪你惕支族Caīronnes(喀伊伦)当塔塔儿分族之Barqut,殊不足取。

然则Caïronnes,或Kabterun,或Qīrqīn,或Qbnrqn,果当中文材料中何部欤?吾人以为拉施都丁既以Qīrqīn为雪你惕之支族,则在拉施都丁书以外之蒙古传说如《元朝秘史》中,当亦有与雪你惕族有关之氏族。《秘史》第四七节云:

抄真斡儿帖该生六子,一名斡罗纳儿,一名晃豁坛,一名阿鲁剌惕,一名雪你惕,一名合卜秃儿合思,一名格泥格思,就做了这六等姓氏。

斡罗纳儿,即拉施都丁《部族志》之Ūrnāūt,晃豁坛即Qōngqotān,阿鲁剌惕即Ārlāt,雪你惕即Sūnīt,译音密合,均毫无可疑。独合卜秃儿合思与格泥格思,颇不易于拉施都丁书中求其对音。昔俄人巴拉第(Palladius)曾译《永乐大典》十五卷本《元朝秘史》为俄文,未知其对此二族,有无研究。嗣后波兹德涅夫(Pozdnief)根据中文音译蒙文本,将第一卷蒙文复原。一九一〇年法人布洛晒复将第一卷第一节至第六十节译为法文。[14]布洛晒对于人名地名之勘同,用力甚勤,除参考施密德(Schmidt)刊行之蒙文《蒙古源流》及与《元朝秘史》有姐妹关系之拉施都丁书外,并搜得俄国波兹德涅夫复原之蒙文本,以资比较。布洛晒以为格泥格思(Geniges)即拉施都丁之Gänigit(译写略误),兹姑不论;又将合卜秃儿合忽复原为Khabdour Khaghu。[15]布洛晒未说明其所以如此复原之理由,且未说明此种复原系出自波兹德涅夫抑系由其本人自造,依吾人揣测,当系由波兹德涅夫复原而为布洛晒所采用者。故吾人不妨以“波兹德涅夫—布洛晒之说”称之。彼等以合卜秃儿(Khabdour)当作一字,以合忽(Khaghu)当作一字,有何理由,亦未加说明。而此部在《秘史》中又仅此一见,故吾人苟无旁证,实不能批评其是非。惟就所有蒙古部族名称观之,率皆一名一字,无一个部名由两字构成者,[16]此吾人所当注意者也。

此合卜秃儿合思,在《秘史》为雪你惕之弟兄。依吾人推想,当即拉施都丁《部族志》雪你惕分族之Qīrqīn(或Caïronnes,或Kabterun,或Qbnrqn),但合卜秃儿合思与此四字读音,颇不相类,固未可贸然谓其“音差”也,吾人遍校刻下所能接触之拉施都丁书,发见哀德蛮《古突厥人、塔塔儿人及蒙古人概观》(即《部族志》德文译本页三四)所据抄本,原作Q.b.t.r.q.s.,用以与合卜秃儿合思比对,知其音读必为Qabturqas,中波双方译音,毫厘不爽,不胜欣快。惜哀德蛮无中文材料供其参考,且受多桑Caïronnes译音之影响,竟摈而弗取,致令东西学者沿误至今,实可浩叹!

Qabturqas既即《秘史》之合卜秃儿合思,则其在蒙古史中之面貌,顿时改观,吾人取以校多桑后百余年来东西蒙古史家之著作,则所有关于此部之讹误,均可迎刃而解,《大典》本《秘史》合卜秃儿合忽之忽字,乃与思字形近而讹,由是复可证明波兹德涅夫—布洛晒复原之Khabdour Khaghu毫无足取,不惟合卜秃儿与合思不能分开,其所复原之一ghu(忽),实沿袭汉译之误写。至于多桑之Caïronnes,依其译例推测,原文当为Qirun,哀德蛮之Kabterun,则为Qbtrūn。今用多桑、哀德蛮、贝勒津诸异写,与Qbtrqs彼此互较,均有脱误。惟贝勒津所引D本之Qbnrqn与Qbtrqs最近,所差仅尾母形近而讹,及一字母音点倒误而已。

拉施都丁书虽未言雪你惕之所出,但依其部族分类之定义言,此二族当属于“言语面貌类蒙古而本为突厥后称蒙古之集团”。如用拉施都丁之定义以范围《秘史》,则二族在《秘史》中同属尼伦系(Nirun),与其在拉施都丁书中列于札剌儿、塔塔儿等部集团不同,惟《秘史》与拉施都丁书,乃代表二种平行之蒙古传说,吾人固未可是甲而非乙,亦未可彼此互相调和也。况成吉思汗三世以上世系,无论根据何种史料(《元朝秘史》、《辍耕录》及《元史·宗室世系表》、拉施都丁书、《蒙古源流》)无不互相龃龉,更无问各族之所出矣。

(原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九四〇年第一卷第二期)

[1]《史集》贝勒津刊本,《丛刊》第七册,第五五页。

[2]哀德蛮:《概况》,第三四页。

[3]霍渥儿思:《蒙古人史》(H.Howorth,History of the Mongols)第一卷,伦敦,一八七六年(以下简称霍渥儿思书),第二五页。

[4]根据柯氏《译史补》释音可以推知,兹不赘述。

[5]《新元史》卷二八“格泥格思”条注文。

[6]《蒙兀儿史记》卷一五三,第三六页下。

[7]见里施(Friedrich Risch)之《普拉诺·喀儿毕尼行纪》(Johann de Plano Carpini),第一〇八页译注引。

[8]《蒙兀儿史记》卷一五二,第十九页。

[9]《史集》贝勒津刊本,《丛刊》第七册,第五五页。

[10]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一六八页。

[11]哀德蛮:《概况》,第三四页。

[12]霍渥儿思书第一卷,第二五页。

[13]《新元史》卷三八,第三八页。

[14]《拉施都丁蒙古史导言》(Introduction āl'histoire des Mongols de Fadl Allah Rashīd ed-Dīn)之附录,第二七二——二九八页。

[15]十五卷本汉译作“忽”,十二卷本作“思”,由是知布洛晒所据者亦为《大典》本。

[16]或以为槐因兀良孩及《辍耕录》卷一“蒙古七十二种”中之也可·抹合剌及别帖乞·乃蛮歹皆二字部族名,何故谓蒙古部名无二字构成者?按槐因兀良孩意为林木中兀良孩。槐因意为森林,仅表示此种兀良孩人所居之地方而已。至于也可·抹合剌,不过是一个部族名的形容词而己。别帖乞·乃蛮歹业已在前文中加以讨论,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