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
《周书》卷五〇《突厥传》:“其书类胡,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九九“黠戛斯”条:“以十二属纪年。假如岁在子则谓之鼠年,在戌则谓之狗年,与回鹘同也。”《新唐书》卷二一七下《黠戛斯传》:“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
据上述史文,可知突厥、回鹘,黠戛斯都是以十二属纪年的。突厥族西与波斯接,故波斯古史亦有用十二属纪年者,名之曰突厥历(Sanavāt i Turkī)[1]。
突厥纪年之首见于汉文史籍,应为隋开皇四年甲辰(五八四年)。时突厥可汗沙钵略遣使致书,有“辰年九月十四日……致书大隋皇帝”之语[2]。此处辰年在沙钵略原信中必定写作龙年。因为突厥人是用十二相属纪年的,不用汉族的十二支。
汉文记载以外,其见于突厥文碑文者为翁金河碑。此碑可能是突厥人最早用十二属纪年的遗物之一。碑文言墓主“卒于……龙年。”依拉德洛夫的意见,当为六九二年壬辰[3]。其他见于突厥文碑铭的十二属纪年尚有:
突厥文《阙特勤碑》北面与东面之间的稜角:阙特勤卒于羊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辛未,(七三一年),碑立于猴年(七三二年)[4]。突厥文《苾伽可汗碑》南面第十行:苾伽可汗卒于狗年(开元二十二年甲戌),葬于猪年(七三五年)[5]。
至八世纪中叶回鹘强大,推翻突厥族的政权,南迁其故地,建牙乌德鞬山,继突厥后雄长漠北。其风俗制度多承突厥之旧,故纪年亦与突厥同,即简单地用十二属纪年。如回鹘文《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叙述唐玄宗天宝二年(七四三年)至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十四年间可汗事迹,标出七个纪年,即羊年(七四三年)、鸡年(七四五年)、猪年(七四七年)、虎年(七五〇年)、兔年(七五一年)、羊年(七五五年)、鸡年(七五七年),皆以十二属纪年[6]。
公元八四一年回鹘政权为黠戛斯推翻,人民逃散。其西迁至吐鲁番而建国者,史称高昌回鹘。高昌回鹘的纪年方式就比较多样化了。其中有依漠北旧制,仍用十二属纪年的。例如土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民间契约文书:
狗年二月七日,我,Surijaschiri,急需油。从Kajumtu-Bakschi处借到一桶油。秋初,我归还两桶。如在交还之前我死了,那末我交付民间流行的〔在此之前的〕利息。证人Kuldkaya,证人Jalaktschi。这个手印是我Surijaschiri的。[7]
我们手头没有吐鲁番出土的汉文文书资料。但如果与敦煌汉文文书相比校,亦可知这一类回鹘文契约的格式显然是从同类的汉文契约文书因袭而来的[8]。所不同的,仅仅是纪年方式。从《敦煌资料》一书中所收有关买卖、典租、雇佣、借贷等事的汉文契约文书来看,当地汉族居民使用的纪年方式有用封建王朝年号的,有用干支的,有只用十二支的。十二支纪年在汉地是民间的习惯。这种习惯,依赵翼之说,可能起源于“太岁在子”、“太岁在丑”的古制[9]。至于十二属纪年,在汉地至今仍很流行,可惜见于文字者极少。
除用十二相属而外,回鹘人还有用其他方式纪年的。根据缪勒所引述的文献资料,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类[10]:
以五行与十二属相配者,如“土兔年”。
以“幸福ki”加五行与十二属相配者,如“幸福ki火羊年”[11]。
以第若干甲ki十干再加五行与十二属相配者,如“第二甲ki十干的土牛年”。第二甲,回鹘文原作ikinti(译言第二)bagh,bagh译言“捆、束”。ikinti bagh是指六甲(详下文)中的第二甲。“十干”回鹘文原作sipqan。十在《广韵》中属于入声缉韵,是-p尾韵母字。缪勒释sipqan为汉字“十干”的音译,是完全正确的。元代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中也有sipqan一词[12]。入声字的-k、-t、-p收尾在元代已经消失。元人用八思巴字母拼“十”字为ci。元碑中出现sipqan一词,不过是当时的畏兀儿人沿用其前代借用汉字读音的转写而已。
土鲁番出土文献中有Karunadaz Sidu在大都白塔寺翻译的佛经跋文残片,是用头韵诗体写成的。跋文末尾标著的年月是Shim Shipqan-ligh bars yil yitinch ay-ta。齐穆(Zieme)将它译为“在与十干的sing相当的虎年第七月”[13]。他把shim转写为sing,shipqan转写为shingan,都是错误的。按“壬”字在《广韵》中属平声侵韵,是-m尾韵母字,元代八思巴字转写为shim。上引纪年中的shim正是“壬”字的音译。这个年代应译为“十干的壬马年七月”。其纪年方式,与上述第三类十分相似。
此外,德国探险队在吐鲁番发现了一份历书残简,上面的纪日方式甚为复杂。即每日先列出粟特语七曜日之名称,次译汉语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再以粟特文之鼠、牛、虎、兔等兽名配成十二支,最后,又于每二日之上用栗特语译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纪之。这本历书,应成于九世纪下半期回鹘人移居高昌之后[14]。
高昌残历之足以引起我们注意者,有以下几点:
一、中亚粟特人的七曜之名,即密(日曜日)、莫(月曜日)、云汉(火曜日)、咥(水曜日)、温没司(木曜日)、那颉(金曜日)、鸡缓(土曜日),此时已由摩尼教徒传入中国,并应用于历书。
二、回鹘人不止用十二兽纪年,且用以纪日。今日西南少数民族如彝族亦仍用十二兽纪日。云南的牛街、羊街之类,就是由附近农民在牛日或羊日到此赶集而得名。
三、十干的采用,已见前述,此不赘。
四、隔日纪汉族五行之名,其五行次第与七曜日中之五星次第不同。关于这一点,俟叙述西藏纪年时再谈。
回鹘人原来信奉摩尼教。徙至高昌后,佛教又甚为盛行。以后有许多突厥人又信从回教。据波斯史家伊本·阿昔尔记载,十世纪后半期,在建都于喀什噶尔的突厥族黑汗王朝,有二十万帐突厥人皈依回教[15]。但由于佛教势力未衰,直到十五世纪,新疆地区的居民方才全部皈依回教。
突厥皈依回教后即使用回历。以穆罕默德从麦加逃往麦地那之明日为元年元日,唐武德五年壬午六月三日(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
公历一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回历一年为354日8时48分。其单月为30日、双月29日,每隔二、三年置一闰日于12月末。回历较公历每年少10日21时1分,积二、三年差一个月,积三十二、三年差一年。因此,以回历年(H)换算为公历年(G)的公式为:

以公历年(G)换算为回历年(H)的公式为:

如元太祖卒年回历为六二四年,其公历为622+624-即一二二七年;太祖即位于一二〇六年,合回历1206-622+
即6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