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巡查卡伦站

四、巡查卡伦站

《嘉庆会典事例》卷七四五:“由赛尔乌苏至库伦凡十四站。由库伦至恰克图凡十二站,以备巡查卡伦并达俄罗斯互市。由乌里雅苏台至近吉里克卡伦凡九站。由科布多至索果克卡伦凡八站,以备巡查卡伦,皆以喀尔喀官兵供役。由科布多至古城所属之搜吉卡伦凡八站,达于西路,以扎哈沁官兵供役。喀尔喀、杜尔伯特、旧土尔扈特、和硕特及乌梁海、扎哈沁等处游牧均由此道。”

上述各支卡伦驿站分别属定边左副将军、科布多大臣及库伦大臣。

(Ⅰ)定边左副将军属(共10站)

由乌里雅苏台至近吉里克:

1.楚不里雅台

在乌鲁河左岸一支流与乌鲁河合流处之支流右岸。

2.柯尔森赤楼台

在乌鲁河河源。

3.鄂博尔·乌拉克沁台

在南乌拉克钦河源西北。这河是流入特里门诺尔那林的支流。

4.阿鲁·乌拉克沁台

在这条河河源之西。

5.爱拉克台

在爱拉克台诺尔之东。

6.察普担台

在摩帖列特山东。

7.塔木塔拉海台

在帖斯河南约三十公里。

8.珠尔库珠台

在帖斯河左岸。

9.察罕托罗海台

在帖斯河与支流察罕河合流处察罕河右岸。

10.近吉里克卡伦

在近吉里克河左岸。这条河是帖斯河额尔逊河的支流。

(Ⅱ)科布多大臣属

甲、科布多至索果克(8站)

1.沙拉布拉克台

在Kobdo西北。

2.辉觉博尔济尔台

《总册》晃和齐苏鲁克,1/100万旧图作欢戛,在科布多河支流霍努尔乌拉盖河南、恒郭伊列克河入霍努乌拉盖河处东。

3.轰郭尔鄂笼台

Qongqor译言洼、洞、穴、断崖。Qongghor译言黄马。

4.察罕硕罗图台

《总册》、《事例》卷五六〇页一三作察化硕罗图,即科布多支流乌哈河右岸的乌哈站(1/100万旧图)。

5.哈透·乌里雅苏台

科布多支流巴音河右岸。

6.乌鲁格依台

1/100万旧图作乌列盖(巴音乌尔吉),申图作耳里匮,在科布多河右岸。

7.毕柳图台

1/100万旧图作别列乌,在别列乌河入索果克河(新图作台米克提河)处的右岸,索果克河的左岸。

8.博罗布尔噶苏台

索果河左岸。至索果克卡伦。

乙、科布多至古城所属之搜吉卡伦(8站)

1.搜吉台(Següji Karen)    120

《总册》云:“路中有井,名图鲁尔津。过井有河。察罕布尔噶素山,道难走。”站在叶什河西一支流之北。

2.察罕布尔噶苏(Chaghan Bulghasutai)   120

《总册》云:“路中有大山,名堪泽达板。过山有大河两道,名色克尔。”站在叶什河西岸。

3.达布素图诺尔(Dabsutu Noghur)   90

《总册》云:“有河昂吉尔图。过河有山,一名塔不图,一名萨尔塔克台达板,难走。”站在叶什河南岸。

4.纳林博罗齐尔台   70

《总册》云:“有山名克尔库。过山有河,名布苏齐。过河有山,名乌兰达板。”此台有可能就是《新疆图志》的玉音台。

5.依什根托罗该台   80

《总册》云:“有大河三道,一名乌玉木齐,一名那林伯勒齐尔,一名哈尔噶图。过河有山,名哈尔噶图达板,难走。”站当即乌音赤河东岸布尔根城东之沙扎盖(1/100万旧图)。

6.札哈布拉克台   80

《总册》云:“有河名都鲁克。”

7.西博尔图台   230

《总册》云:“有泉名布都克哈喇。”申图作希伯尔台。

8.鄂兰布拉克   80

《总册》云:“有山名拜达克达板,接古城搜吉卡伦。”申图作鄂伦布拉克。

《嘉庆会典事例》卷五五九页二二:“自鄂兰布拉克一百二十二里至搜吉卡伦,一百四十里至噶顺布拉克,九十里至素必口,六十里至奇台孚远驿。”

《嘉庆会典》卷五二页二二:“由科布多至古城所属之搜吉卡伦凡八站,以达于西路,以扎哈沁官兵供役。”

(Ⅲ)库伦大臣属

甲、赛尔乌苏至库伦(14台)

1.搜吉台

波兹德涅夫称,本台在巴颜乌拉之南四俄里,为库伦大臣治内布哈诸驿中最后之驿。

2.苏鲁海台

波兹德涅夫称,下此最后之岭(按即多伦达巴,七岭之义),则于其麓见有苏鲁海驿……举目四顾,茫茫灰色之平原弥望一是。地皆砂质。此旷野名锡伯格戈壁。

3.毕拉噶库台

波兹德涅夫作毕尔噶库,在母西加村。村名即冠以其地之井名。初预定应于毕尔噶库〔山〕附近设置此驿,唯一则水质恶劣,二则毕尔噶库山附近一带皆湿地……群以居此为不便。去今二十年前,彼等将此事具禀于库伦长官,得其允许,遂构驿于母西加村。

4.托克达台

《事例》与波兹德涅夫作巴彦和硕。后者称,赴乌里雅苏台者由此驿直至张家口·乌里雅苏台道路的锡剌什布泰驿,可省五个旅程及驿。

5.博罗达噶台

波兹德涅夫称,是驿有广大之溪谷,自西而东,小丘环绕之,屹于溪谷。东北之伯罗库钦山乃其最大者。由此驿出发,有不高之小山脉。此山脉有五大高峰,故土人称之为塔本陀罗海,此即两驿间之中央地点。《事例》记五台、六台之间的地名塔本陀罗海(Tabun Tologhai)即是。

6.套里木台

波兹德涅夫称,本台在套里木洼地。由此稍东,更有绝大之洼山,其形如釜,土人称之曰套里木湖。

7.莫敦台

波兹德涅夫称,驿东有莫敦山,南有乌兰德勒之低山脉,西南有哈丹何修之高丘。去驿未远有二庙。

8.那兰台

波兹德涅夫称,抵那兰驿之溪谷。此溪谷之南端广漠无比,于此有那兰不拉克井,水清而温,至冬季亦不结冰。

9.搭拉布拉克台(Tala Bulaq)

波兹德涅夫称,本处有帐幕十二,亲戚居于此者五十户;驿侧有庙宇二座。驿在平原之间,唯东方有乌尼格特丘冈连绵。

10.温都尔多博台(Ondür Dobo)

Ondür Dobo,译言高陵。波兹德涅夫称,至驿的前一俄里处,盐泽多小丘,驿在温都尔多博小丘之坂。驿由车臣汗部落十二帐幕而成,计四十五户。

11.济尔噶朗图台(Jirghalangtu)

波兹德涅夫称,至博罗陀罗海岭,济尔噶朗图驿在其南端;西为广漠平原,其近处为济尔噶朗图丘;南则茫无涯际。

12.布哈台(Buqa)

波兹德涅夫又作多伦驿,位于溪谷之隅。西北方为多伦乌拉山麓,不远处有布里都二泉。

13.布库克台

波兹德涅夫又作布亥库驿。驿在一溪谷中。谷东北以阿姆牙山为限;北接松吉那山;其南麓则有图拉河;南有巴牙斯夫郎兹山;西有不高之丘,面积不广。

14.图拉河

1/100万旧图作那赖哈。西界土拉河,东接汗山。波兹德涅夫作博素噶驿,驿在素诺斯呼兰图溪谷中,是出库伦的第一驿,中国公文用语称为博素噶驿,其名取自驿北之某山。此溪谷北界林圭那山,西界图拉河及素诺斯呼兰图;其南与东则接汗山。

此驿由蒙古人之十二帐幕而成,其中十一属于车臣汗部,其一属于土谢图汗部。属此驿中之人,有经三世者。其他则仅数月。驿之附近土地已贷于递送邮件之人,所以旗人及沙毗等俱无在此附近或沿道游牧。

乙、库伦至恰克图(12台)

站名见于《嘉庆会典事例》卷五六〇。此外,一八二〇年八月三十一日九月十五日俄国教团由恰克图到库伦。次年七月十九日至八月一日又由库伦回恰克图。领队齐木柯夫斯基(Timkovsky)归著《一八二〇——一八二一年俄国教团经过蒙古至中国旅行记》(附有路线图)(以下简称《齐记》)。这个教团停留的驿站虽说也是十二个,但名称和地区都与《事例》所列颇不相同。一九一五年梁掌卿曾从恰克图至库伦,著《库伦旅行日记》(以下简称《梁记》),列举的九个站名与里程,亦与前二书有很大差异。

1.魁依台

康熙图作Kui Bira,台临魁河,故名。据《齐记》附图,台在库伦西北魁河与阿拉山河合流处。梁掌卿称此台为阿拉山站。距前站里程,《事例》、《齐记》和《梁记》分别记八十里、三十二俄里与七十里。

2.布尔噶勒台(Boulgoultai)

《梁记》作胡哈坡站,距前站里程,三书分别记为五十里、十二俄里与六十里。台当在今巴持苏姆布尔车站附近。

3.博罗诺尔台

在博罗诺尔(Boro nor)东,博罗河源于此。《齐记》作Khoundzal。距前站里程,三书分别记为八十里、十七俄里与一百二十里。

4.呼齐干台

在博罗河与巴颜(Bayan)河合流处。《齐记》作Korimtou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记为七十里、二十五俄里。

5.他沙尔台

在巴颜河与哈剌河(Qara)之间。《齐记》作Khara《梁记》的哈剌河站,应于此相当。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作一百二十里与二十三俄里。

6.伯特格台

在巴颜河右岸。《齐记》作Baingol,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作八十里和二十四俄里。

7.乌鲁莫克图台

在席喇河左岸乌鲁莫克图山下。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作七十里与十五俄里。

8.库特勒·那尔苏台

库特勒·那尔苏,译言松林山坡。《齐记》作Kouitou。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记为六十里与二十五俄里。

9.噶萨那台

在伊罗河左岸。《齐记》作Jro。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记为八十里与二十五俄里。

10.努克图台

在齐兰河源西。《齐记》作Ibitzyk。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记为一百二十里与二十俄里。

11.库都格诺尔台

北距恰克图六十里。《梁记》一九一五年八月十一日离恰克图南行,“到耶蒲息站计六十里”。耶蒲河为齐兰河支流。蒙文Küdüge,译言积水、荒地、原野、田舍。距前站里程,《事例》与《齐记》分别记为五十与二十五俄里。

12.恰克图

在布拉河北。城跨中俄边界线上。在中国境内者俗名买卖城,在俄境者分两部,南部曰前营子,北部称后营子。一七二七年八月三十一日中俄边界条约就是在布拉(Bura)河上签订的。

(本篇一、二部分原载《南京大学学报》专辑《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三、四部分则根据韩儒林先生遗稿整理)

[1]松筠:《绥服纪略图诗注》,转引自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七。

[2]乌兰布通峰在今克什克腾旗南境、西拉木伦河源头。参阅《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一九七四年出版)第五—六页,直隶幅。考证文字尚未刊行。

[3]《清实录》卷一五三,康熙三十年十月丙申。

[4]《清实录》卷一五四,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丙辰。

[5]《清实录》卷一五五,康熙三十一年五月甲申。

[6]“阿尔泰军台,康熙三十二年设。”见《口北三厅志》卷六“台站”。

[7]魏源:《圣武记》卷七一。

[8]该数字表示由前站行至本站里程,下同。

[9]申报馆刊印:《中华民国新地图》(一九三四年),下同。

[10]见Du Halde:《中华全志》(Descriptiou De I'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巴黎,一七三五年,第四卷,辽东、科尔沁图幅。

[11]W.Heissig:《蒙古地图》(Über Mongolische Landkarten),《华裔学志》第九卷(一九四四年),第一一四——一七三页,参见图幅ⅩⅣ及第一三九、一四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