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脱额列思
《史集·部族志》(贝勒津刊本页一〇八)作Tūlās,脚注五五作Tūālās。伯希和说,“至少在名词上我不大怀疑与嗢昆河诸碑上很著名的Tölös或Töles有关”[20]。问题是否就这样简单呢?按嗢昆河碑文上只有Tölis及Töls两个形态[21],自从诸碑发现创通以后,各国学者却有Tölis、Töles、Tölös、Tölish、Tölesh等多种读法。其实除Tölis外,其他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见解译写的。
拉德洛夫读Tölis为Töles,读Töls为Tölös[22]。V.陶木生最初俱读为Tölis[23],后又读为Tölish[24]。C.E.马洛夫读Töls为Töles[25]。伯希和一方面采用Tölös或Töles的写法,与脱额列思相联系,一方面却又说Töles是嗢昆河诸碑Tölesh(伪的——“Tölös”)的名称,因而读为Tölesh[26]。他既未说明前后主张不一致的理由,也没有提出这个部族名称在唐代汉文史籍中有无音译。其实,阙特勤碑东面一至三十行与毗伽可汗碑三至廿三行内容是相同的。毗伽可汗碑东面第十二行的Töls,即阙特勤碑东面十三行的Tölis,各种异写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必要。
Tölis在唐代汉文典籍中有无音译,拉德洛夫最初似乎没有进行过勘同工作。陶木生认为它是铁勒的对音[27]。沙畹在读法上采用拉德洛夫的Tölös,在对音上的主张与陶木生同[28]。施来格尔认为敕勒或铁勒广东音为Tit-lik,对于用它和Tölös或Töles对音,表示怀疑[29]。J.马可瓦尔特根据突厥碑文及《唐书》,认为设(Shad)是达头(Tardus)的统治者,叶护所辖的当然是突利施(Tölis)了[30]。V.陶木生的主张与马可瓦尔特同。碑文与《唐书》的右厢和左厢,应即《唐书》的“南北两部”。陶木生却不同意。他认为居于西方的达头是右厢,突利施是位于东方的左厢[31]。不过突厥(Türk)与突骑施(Türges)之“突”,是收声t的“没”韵字,依唐代译例,对音是Tür,何以突利施之“突”与Tö对音?这还是个疑问。根据以上诸家研究的情况,我们只能主张元代的脱额列思(Tūlās,Tūālās)是从唐代的突利施(Tölis=Töls)演变而来的。
巴儿忽惕,脱额列思及豁里在《史集·部族志》中同列于一节,互相毗邻,是近族。如“阿里不哥有一妾……是巴儿忽支族脱额列思人”[32],他们的居地在巴儿忽津隘。可是脱额列思又是豁儿赤在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部族。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恐怕和八邻族一样,是跟豁儿赤从东方迁到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