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蒙文圣旨碑考释

成都蒙文圣旨碑考释

年来敌机肆虐,频炸成都。当局为便利市民疏散计,乃拆除城门,展宽道路,以利行人。今所考元代残碑,即一九四一年拆除老南门时出土也。原石现藏四川省立博物馆,宽约一公尺,高约四十五公分。原高几何,已不可知。现存碑文,悉为至元国书,无一汉字。洗剔既竟,馆长冯汉骥先生以初拓本一纸相赠,嘱为考释。予受而读之,则元代八思巴(‘Phags-pa)字蒙文圣旨碑也。未几,余忽患重病,数月未克工作。此碑研究,遂亦搁置。顷者病愈,复得稍亲书卷,重理旧业。因再取元代残石,略为考释于下。

按元代圣旨碑款式,上半刻国书,下半刻汉字译文。今此碑仅余蒙文部分上截,约当原文三分之一,全碑七分之一。

依元代圣旨碑体例,碑文前部必列举成吉思汗以下诸帝名号。今此残石所举共九帝,其最后者为Rin-chen-dpal,即元宁宗懿璘质班也。故知此石为元顺帝圣旨碑。

往昔所见蒙文圣旨碑,但用十二属纪年,不著帝王年号。今此碑末行ji jing二字,显为顺帝年号至正之音译,乃前此所未见者。惜年月在下截,当亦早供墙基磨石之用,已不能确定其时日矣。

img

碑中ching yang geung三字,为此碑所在寺观名称。第三字为中文宫字音译,第二字得为阳或羊,第一字得为清或青。然则此碑原在老南门西四里许之青羊宫,迨断碎后,始移作南门基石矣。

蒙古初用畏兀儿字“书国言”。世祖至元六年(一二六九年)二月十三日又颁八思巴所制新字,译写玺书。顾其字与蒙语颇扞格,未甚通行。现行蒙古文字,仍由畏兀儿字演变而出。今日大漠南北,已难见至元国书遗文矣。

元代八思巴字母音值,东西学者早有详细讨论。或用以考求元代汉字声韵,或取以研究蒙古文字古读。惜刻下为敌寇所挠,未能求得一种供参考,至以为憾。兹借吐蕃字母为向导,别取目前所能接触之陕西韩城神禹庙、河南安阳善应村储祥宫、陕西郃阳光国寺(《通报》一九〇八年,影印插页一九,二四,及二五)、陕西盩厔重阳万寿宫(明赵崡《石墨镌华》卷六)蒙文圣旨碑四通,反复比较,以求得八思巴体与畏兀儿体蒙古字之对音。

兹将八思巴字母、陶宗仪《书史会要》汉字译音、吐蕃字母与拉丁字母译写以及八思巴体与畏兀儿体相应字母之译写对照写出,分注于下,以资比较:

img
img

八思巴字母既如上表,现将成都圣旨碑按原碑行次译写于下。成都残碑与重阳宫碑最为近似,故所有残字,均可一一补出:

1 mon kha deimg ri〔yin khu chun dur〕

2 ye kä su ja li yin〔'i hä'än dur〕

3 qa'an jar liq〔ma nu〕

4

5

6    〔ba laqad〕un da ru qas〔da〕

7    da'ul qa q〔ui〕

8 jar li〔q〕

9 ji〔img〕gis qanu

10 äo khäo däe qa'a nu

11 sä chän qa'a nu

12 äol jäe thu qa'a nu

13 khäu lug qa'a nu

14 bu yan thu qa'a nu

15 gä gä'än qa'a nu

16 qu thuq thu qa'a nu

17 ren chän dpal qa'anu ba jar liq dur d〔o yid〕

18 deimg ri yi jal ba ri ju hi rü'är äo gun〔athu qayi〕

19 jar li'u dun yo su'ar a li ba al ba〔qub chi ri〕

20 deimg ri yi jal ba ri ju hi ru'är äo gun〔athu qayi〕

21      chiimg yaimg gäuimg dur aq〔un〕

22 jar liq äog bäe e dä nu gäuimg qon dur……〔bu ba ri〕

23      thu qayi gäuimg go nä………〔bu〕

24      li ju tha tha ju bu ab〔thu gayi〕

25 jar liq thu gä'ä jü yo su äu gä〔'ue〕

26 jar liq ma nu ji jin näo

今蒙古文言,与元代蒙语,出入颇多。姑置勿论。兹但用拉丁字母,将此元代国语诏旨,译写为现行文言,复取当日汉译俚语,分注于下,以资比较。

1 möngke tengri〔-yin küchün-dür〕

长生  天 底  气力 里

2 yeke suu jali-yin〔i begen-dür〕

大 福荫 底  护助 里

3 qaghan jarligh〔manu〕

皇帝 圣旨 俺的

6    〔balaghat〕-un darughas〔-da〕

管城子 底 达鲁花赤每 根底

7    daghulqaq〔ui〕

宣谕的

8 jarli〔gh〕

圣旨

9 chi〔ng〕gis qan-u

成 吉 思皇帝底

10 ökötei qaghan-u

窝阔台 皇帝 底

11 sechen qaghan-u

薛禅 皇帝 底

12 öljeitü qaghan-u

完泽笃 皇帝 底

13 külüg qaghan-u

曲律  皇帝 底

14 buyantu qaghan-u

普颜笃  皇帝 底

15 gegegen qaghan-u

格坚 皇帝 底

16 qutughtu qaghan-u

忽都笃 皇帝 底

17 irinchenbal qaghan-u ba jarligh-tur t〔oyit〕……

亦怜质班皇帝 底 圣旨 里 和尚

18 tengri-yi jalbariju irüger ökkün〔atughai〕……

天  祈祷祝寿 给与

19 jarlighut-un yosughar aliba alba〔qubchiri〕……

圣旨每底 体例依 不拣甚么差发科敛

20 tengri-yi jalbariju hirüger ökkün〔atughai〕……

天 祈祷  祝寿 给与

21        ching yang güng-dür aq〔un〕……

青 羊 宫 里 住的

22 jarlighökkbeieden-ü güng gön-dur……〔buu bari-〕

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底宫 观 里   休 著

23     tughai güng gön-ä……〔bu〕

者  宫 观 里

24     liju tataju buu ab〔tu ghai〕……

夺着扯着休   要者

25 imgarlightu ke'ejü yosu ügeküi〔üiles〕……

圣旨有  么道体例 无的 勾当

26 jarligh manu ji jin nö〔küge ghil?〕……

圣旨 俺的 至正  〔第二年?〕

原文既明,请仍用元代圣旨俚语成例,转译如次:

长生天〔底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管城子底达鲁花赤每〔根底〕宣谕的圣旨。成吉思皇帝,窝阔台皇帝,薛禅皇帝,完泽笃皇帝,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格坚皇帝,忽都笃皇帝,亦怜质班皇帝底圣旨里和尚……告天祝寿者。……依〔在先〕圣旨体例里,不拣甚么差发……告天祝寿者。……青羊宫里住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宫观里……休著者。宫观里……休夺要者。……有圣旨,么道,没体例勾当……圣旨俺的。至正〔二年?〕

其若干蒙古古字之应加诠释者,亦请论述如次:

八思巴体字母nimg(畏兀儿体作ng)b s d th(畏兀儿体作t)lmchjyr与畏兀儿体音值相同。此外'a在前元音字中畏兀儿体为g,如gege'en-gegegen;在后元音字中为gh,如qa'an-qaghan。g在畏兀儿体字中有时为k,如Ögün-Ökkün。

字首h今日已消失,如hirüger,今作irüger。

k与kh畏兀儿体均作k,如khülüg-külüg。

a 蒙古字第一音节字首如为a,即用此母表示,如alba;如为ö,亦加此母,但无音,如Öködei。

img为e,如deimgri;为i,如öködei之末母i。

Shabs-kyu(u)在前元音字中为ü,如öljeitü;在后元音字中为u,如qutuqtu。

q 藏文无此母。八思巴体与畏兀儿体音同,如qan。

元世祖中统元年(一二六〇年)命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其母凡四十有一”,用以“译写一切文字”。各族语言不同,所用字母即不能完全相同。译写汉语之若干字母如ts,tsh等,蒙语即无此种辅音;反之,蒙语r诸母,译写汉语亦无用。

契丹、西夏、女真国书,皆模拟汉字而成。八思巴为忽必烈创制新字时,似颇受三种国书影响,故亦力求方整(dürbeljin)。惟蒙语属阿尔泰语系,一字多音,与一字一音之汉藏语言迥异。欲造成一字一音之方体字,惟有将多音之蒙古字切断拼写,始能达其目的。此事与蒙语本性,至为乖忤。其所以不能永久通行者,此亦一重要原因也。

元代寺观圣旨碑,凡为免除赋税禁止侵占而立者,皆千篇一律,就历史言毫无意义。而世人所以犹珍贵之者,乃以语文属于兄弟民族,物稀为贵也。大抵此种诏旨,本有现成格式,仅因时地之别,更换若干文字而已。然其中一名一字之微,亦往往可资考古。

qan-u、gön-e、jarliqut-un诸字国书写为qa nu,go ne,jar li ghu tun,u、e、un皆为表示格义(kasus)之字,与上字韵尾辅音连读为一音(nu,ne,tun等),殆即《元史·八思巴传》所谓“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欤?本传又称“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吾人观于su(福荫)、gön(观)、göuimg(宫)诸字,即可了然矣。

元顺帝之前有十三帝,此碑所列帝王名号,仅有九人。忽必烈之前无贵由及蒙哥,不解何故;忽必烈之后无泰定帝及文宗,盖由于派系与仇恨之故,元朝皇帝皆忽必烈之后裔,成宗为忽必烈所选定,后嗣子孙自无异议。自武宗起,除泰定帝外,皇帝皆答剌麻八剌子孙,泰定帝为答剌麻八剌兄甘麻剌之子,顺帝似不承认其为正统。碑文无文宗,则甚易理解,此碑立于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年),而顺帝已于后至元六年(一三四〇年)将文宗杀明宗之罪昭告于天下,撤其庙主矣。

碑文中可汗、可汗名号、天、圣旨等字,均抬头顶格,与中文同,成吉思汗刻石已然(参阅拉德洛夫《蒙古古物图谱》,页四九图三)。然非蒙人直接受中原影响,当系间接由畏兀儿人输入(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页二五——二六)。

诏旨起首款式似首见于《秘史》第二七五节长子西征之役,拔都遣使给窝阔台奏章:Möngke tengri-yin küchün-dür qaghan abaghai-yin su-dur,译言“长生天底气力里,皇帝叔叔底福荫里”。蒙古原始宗教为珊蛮教,故《秘史》中“长生天”字样屡见不鲜。关于西人对“长生”一词之研究,可参阅《亚洲学报》上册《中文文献中已被证实之若干中亚字》页四五一——四五九Mängü及Möngkä条。Su《秘史》音译为速,旁注福荫。元朝秘史(第二七二节)于成吉思汗尊号前加索图一词,《蒙古世系谱》于忽必烈尊号前加苏图一词,均Sutu之音译,华言洪福,福也。

六行ba laqad 今蒙古文言单数作balaghasun,《秘史》音译巴剌合孙,复数作巴剌合惕,与碑同,译言“城每”。

六行da ru qas 字根daru-有压、胜等义。darugha译言头目首领,darughas其复数也。叶子奇《草木子》谓达鲁花“犹荷包上压口捺子”,盖比喻也。《秘史》作答鲁合臣(darughachin),元代通称达鲁花赤(darughachi),译云掌印官。其职务可参阅杨维桢《东维子文集·送旌德县监亦怜真公》。

六行da 此为表示位置格之字,中文以“根底”或“根的”二字译之。沙畹云:“予曾将此种语言特点告俞阿尔(cl.Huart)君,蒙彼示我以假定解释云,根的或根底与突厥文Kendou、Kendi(即自己)或不无若干关系,若采此说,则根底恰有亲身之意(《通报》一九〇八年,页三七九脚注)。其实根底即根前,俞阿尔之说,未免穿凿。

成吉思汗但称汗(Qan),自窝阔台起始称匣汗(Qaghan)。此种简朴制度,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尝称赞之。世祖以后始有所谓国语尊号。兹但举碑中九帝名号,略为解释:Chinggis(成吉思,太祖)出于突厥语tenggiz,此云海洋;Ökötei(窝阔台)为太宗名,非尊号;Sechen(薛禅,世祖),此云聪明;Öljeitü(完泽笃,成宗),此云幸福;Külüg(曲律,武宗),此云俊杰;Buyantu(普颜笃,仁宗),此云有德;Gegegen(格坚,英宗),此云光明;Qutughtu(忽都笃,明宗),此云吉庆。Rin-chen-dpal(懿璘质班,宁宗)为吐蕃字,译言宝祥,乃梵文Ratnásri译文。元代帝室,崇信喇嘛教,故男女名称,多取梵藏文字。中文懿璘质班,系由蒙文读法Irinchenbal译出。

十七行toyit 为toyin之复数,译言和尚。明人音译作脱印。此字系借自畏兀儿语toyin,而畏兀儿语toyin,似又中文道人之音译也(参阅邦氏及葛玛丽《吐鲁蕃突厥语文件分析索引》页四四)。

十八行hi rü'är 《秘史》作希鲁额儿,译云“祝寿”。今字根iruge-,h已消失。按此h,即所谓字首h也。凡十三四纪之字首h,今蒙古文言悉已消失。在明代东蒙古往往变为f,如hula'an今作ulaghan,《登坛必究》卷二二译语作伏剌案(fula'ghan)是也。明末建州卫以蒙古字书国言,所借蒙古字,固多从东蒙古读音,即满语本身,在阿尔泰语系中,亦有f<h现象,故满文祷祝一字为firu—(《蒙文总汇》i部页十三)。在保存古音最多之西宁东北那林沟(Naringuor)Alima-Xanqshar方言中,凡古文字首h,亦大体皆变为f,参阅斯麦德(A.de Smedt)及田清波(A.Mostaert)《蒙法字典》f部(页九八——一一三)所引诸古字之比较研究。

十九行Yosu'ar 字根yosu译言理,元代译为体例。ghar为iyar之变。按iyar为表示工具格之字,惟在若干第二类变化之名词中,此字有时变为ghar,yosughar即其例也(参阅施密德《蒙古语文法》页八五)。

十九行qub chi ri《秘史》(一七七)音译作忽卜赤里,旁译科敛,今蒙古文言作qubchighur。十三世纪蒙古入主波斯,此字亦随之传入,其字形作qubjūr,又作qūbjūr及qufjūr,与qubchiyur近,意为头匹百者抽其一,而复折合为金钱(石泰因噶思《波英字典》页九五一)。

二十四行bu 《秘史》音译作不,译言为休。今文言为buu,只用于否定命令动词前。中文译为休,甚佳。

二十五行gä'ä jü 此当读为ke'eimgü,译言说着,或么道。元代蒙文“人”字为Kü'ün,今作kümün,则ke'ejü应为今Kemejü。参阅拙著《元代阔端赤考》注十七(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卷第四期)。

二十六行nao— 此当读为nö—,下半漫漶,不可识。原字应为nöküge,此云第二。考整厔重阳宫蒙文圣旨碑称七月为秋季第一月(namur-un terigün sara),此碑不用十二属而用年号纪年,应立于至正二年。

一九四一年于成都

(原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九四二年第二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