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英雄小姐妹”
内蒙古乌兰查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有两个蒙族小姑娘,一个年十一岁,一个年九岁,由于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把公社财富看得像自己生命一样宝贵。今年二月九日气温降到零下三十七度,在漫天狂风大雪的袭击下,在饥寒劳累的折磨中,为了保护她们牧放的一群三百八十四只羊,敢于舍己为公,一昼一夜曲曲折折奔跑了大约一百里路,表现出无比英勇的高尚品质。这两枝内蒙“最鲜艳的花朵”,受到全国广大人民的爱重。她们的动人事迹,今年《人民日报》三月十二日和五月十九日先后曾发表了两次详细报道。电影工作者把她们映上了银幕,[11]戏剧工作者把她们搬上了舞台。[12]她们在保护牲畜的搏斗中受了严重的冻伤,送入病院后,引起全国广大人民的关怀和惦念。八月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她们“伤愈出院”的喜讯,才使全国人民感到宽慰和欣悦。
这样为了集体利益忘我奋斗的革命接班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下才会涌现出来。若在封建压迫极端严重的元朝社会里,就是具备斗争性和龙梅、玉荣同样坚强的牧羊少年,由于社会阶级地位不同,也只能作出反抗牧主的英勇行动,对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是不会有什么贡献的。元张养浩《归田类稿》卷一一《驿卒佟锁住传》:
〔元仁宗〕延祐丁巳春,余以公籴,馆兴和者凡再月。驿卒有佟锁住为余言:“本江西泰和人,七岁时,与群儿戏里中,为过骑掠之而北。……贷我。闻土俗奴亡而获者,必钳而黔之……主人以察罕名我,且授皮衣一袭,羊二千余头,命服而牧之;且戒曰:‘羊有瘠者、伤者、逸者、无故物故者,必汝挞’。距牧地二十里,每出必负餱约他牧者偕行,不然则迷不返……闻同牧者数十辈,皆中国良家子,为奸民所贩至此。……一日,吾羊寝山麓,有牛百余自绝顶奔饮于溪,羊不及避,而躏死十数。意其不免,遂委裘于山,以疑追者,决意亡去。时年十六矣。颇健于行,始日百里,数日二百或三百,惟南其向,饥则嚽野葱水饮,夜则视穹庐有灯火者往宿焉。有问则以蕃语答之,故无所疑讶者。”
这位少年驿卒佟锁住从七岁起就被掠卖到蒙古草原上给牧主当奴隶,天天在皮鞭子下过日子,他对所放牧的奴隶主羊群,当然不会爱护。为了反抗残酷无理的虐待,决心和奴隶主进行坚决的斗争,冒着死的危险毅然逃跑了。具有这样阶级斗争精神的英勇少年,如果生长在今天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一定也会像蒙古的两个小英雄一样,爱护公社财产,作出惊人的事业。他们同是牧羊少年,一个是奴隶主皮鞭下的奴隶,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遂使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待牲畜态度完全不同了。后者牧放的三百八十四只羊,在那样大灾难中,只冻死三只;元朝佟锁住放牧奴隶主的二千余头羊,在他逃亡以后,一定是逸者逸,伤者伤,损失就不可数计了。那末元朝畜牧业如何能发展呢?元朝类似的事情,决不止这一件。
就研究古代史的人来讲,我们深切感到对今日的现状了解得越多越透彻,对古代史事的认识也会越深刻。古人说“不知今,焉知古”是有道理的。近来读报,时时留心蒙古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情况,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元代的畜牧业经济,给我们不少启发。谨试写笔记数则,聊述自己的浅薄体会,敬希读者多多指正。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一九六四年第八卷第三、四期)
[1]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内蒙古草原改观牧业丰收》。
[2]参阅《人民日报》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十万和七百五十万的启示》和九月二十九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新闻。
[3]《元朝秘史》第一〇五节。
[4]《元朝秘史》第五三节。
[5]参阅《圣武亲征录》成吉思汗责按弹、火察儿语。
[6]《元朝秘史》第二〇七、二一九节。
[7]《元朝秘史》第二〇九节。
[8]参阅一九五二年斯米尔诺娃俄文译本,第二六六——二七四页。
[9]《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
[10]《元史》卷一一七《牙忽都传》。
[11]内蒙古自治区领导人到医院探望两位小姐妹的纪录片,曾在国内各地放映。
[12]剧名《草原小姐妹》,北京京剧二团国庆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