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水草原上打井”

三、“在无水草原上打井”

《元朝秘史》第二七九节窝阔台可汗说:“川勒(意为旷野)地面先因无水,止有野兽,无人住。如今要散开百姓住坐,可教察乃、畏吾儿台两个去踏验,中做营盘的地方,教穿井者”。

我生长在中原的农村,幼年也见过农民为了吃水或溉田进行打井。因而对窝阔台在“无水处教穿井”(《秘史》第二八一节)的措施,看不出来有什么特殊意义来。近读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关于《内蒙古草原改观牧业丰收》的报道,才知道在无水草原上打井和农业区打井,两者的作用,大不相同。草原上打井就意味着扩大牧场的面积,畜牧业的发展。因而我们对《秘史》关于窝阔台大规模穿井的记载,就不能不重新估价了。

窝阔台的措施,在主观意图上,当然是为了更多的“于百姓处科敛”。可是为畜牧业提供发展的条件,客观上终究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

窝阔台以后,元朝皇帝亦不断在漠北进行凿井的活动。《元史》卷一五《世祖纪》至元二十五年六月“丁丑发兵千五百人诣漠北浚井”。又卷二七《英宗纪》延祐七年七月“甲申车驾将北幸,调左右翊军赴北边浚井”。

可是漠北浚井却不是容易的事呵。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无水草原上打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往往打下七八十米深,还不见出水。在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杭锦旗高原,打井很艰难,挖几尺就碰到坚硬的砂岩层。但是五年来,全区草原上一共打成了两万八千多眼新井,相当于原有水井的一点八倍,使三万平方公里无水草原有了水。

牧区公社开发无水草原,得到国家大力帮助……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国家派出一支牧区机井建设队伍,在这些无水草原上,开凿了八十多眼机井。这种机井现在都安装上水泵和柴油机,每小时能抽水三四十吨。围绕着这些机井,公社开辟了许多四季营地,从前渺无人烟的无水草原,现在出现了许多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和畜群。

元朝统治者虽然想扩大牧场面积,可是他们限于当日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我们可以断言是不会有成效的。“挖几尺深就碰到坚硬的砂岩层”时,他们大概就没有办法了。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当时打一个八十米深的井,怕是不可能的。就是能打比较深的井,成本太高,牧主决不会干,一般牧民也打不起,更不要说每小时出水三四十吨的机井了。因而元朝统治者虽有扩大牧场面积、发展畜牧业经济的愿望,也绝对不能实现。现在草原穿井的技术条件没问题了,可是牧区人民公社如不成立,草场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得到国家的大力帮助,要想开发无水草原,取得“新添仔畜一千多万头”的空前丰收,也是不可能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只有在我国草原公社化以后才能取得。我们今日有了这种经验,才能理解窝阔台、忽必烈等在无水草原穿井的重要意义和他们毫无成就的真正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