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各族劳动人民的政权,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上是从前代继承和发展来的。元朝有的大部分弊病,其他朝代也有。因此,特别夸大元朝的黑暗面,是不适当的。

如果我们研究元朝社会的特点,就会发现,尽管在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若干落后倒退的因素,但也有一些前代所没有的积极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接触,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出现了多种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特色。

有人认为,蒙古人不能汲取汉文化,所以元朝国祚不长。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对于能加强其统治力量,提高其物质生活的汉族文明,蒙古统治者从不拒绝,总是尽量加以利用。猛火油、震天雷、制甲、造桥等先进技术,不是在蒙古人的征服战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么?《元史·百官志》列举的手工业官署,不尽是当日精工良匠会粹之所么?至于农业,本非漠北牧民所娴习,然自成吉思汗时代起,即迁移内地农民北去,种田做工,分布于漠北各地。后来,还让他们“杂教部落”,指导一部分蒙古人种植粮食。阿尔泰山南的称海,以及杭海、和林、五条河、唐努山北的谦谦州、吉儿吉思等处,竟一时成了产粮基地。惟从事此种工农业生产的多是汉人及回回人。蒙古统治者只驱使蒙古人充当镇压各族人民的工具,保护他们的政权,而不引导蒙古人学习先进文化。因此,一旦政权丧失,所有的一切便悉归乌有了。

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后,对儒、道、释、医、卜者是非常重视的。在他们看来,这几类人属于“技术”人才。成吉思汗召见精通卜筮的耶律楚材,带他随军西征,因为卜筮在战争中对于落后迷信的将士能起很大的作用。一二一九年,以医术进用的刘仲禄言道士丘处机有保养长生之术,成吉思汗便命他跋涉万里,到山东莱州召这位道士。同时,他又指令木华黎国王优待海云禅师师徒。僧、道之流善于装神弄鬼,后来西藏的佛教——剌马教传来,更适合蒙古贵族的口味,因而极受尊崇。在元代,僧、道的地位很高,郑思肖说:“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是有一定道理的。

蒙古人最初不知道儒者有什么用途,俘虏到儒士,往往让他们去做苦役。后来,耶律楚材等人建议说,儒者学的是周公、孔子治天下的道理,要管理好汉地,没有他们不行。因此,把孔、孟的庙祀恢复了,孔夫子的后裔也封了官。一二三五年打南宋,命姚枢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者等人物,姚枢是儒者,故特别重视儒士,在俘虏中发现了理学家赵复,将他带到北方去传授程朱理学。一二三八年考试儒士,对合格者准予豁免身役,选用他们做官或让他们教书。忽必烈即位后,正式设立国子学,选蒙古贵族子弟入学,学习儒家学说,培养统治人才。一些入居中原的蒙古贵族羡慕汉族文化,还请了儒生当家庭教师,来教育子女。这样,元朝也出了一些懂得汉文化的蒙古族文人学士,如朵儿直班等人。

然而,多数蒙古贵族则只知道享用中原的物质财富,役使汉人、回回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愿学习比较艰深的汉文化。有位皇太子说,儒家老师说的话,听了昏昏欲睡,而剌马说教一听就懂,可见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在蒙古人中不会有广大的市场。儒虽不是宗教,但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又有自己的经书,蒙古人也就把儒生看成与和尚、道士、答失蛮、也里可温等“告天祝寿的人”一样,给予一定的优待。但儒的地位总是居于释、道之下。

元朝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政府使用三种语言文字。蒙古语是所谓“国语”;汉人、南人使用汉文。色目号称三十一种,其中以回回的文化为最高,回回商人在朝内拥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元朝许多重要机关都设有回回译史、令史、掾史等官职。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除蒙古国子学、国子监、汉文国子学、国子监外,还有回回国子学、国子监,讲授亦思替非文字,来造就这方面的人才。当时回教世界通行的语言是波斯语,于是波斯文也就与蒙文、汉文并列,成为元朝官方使用的文字。

在元朝有大批中亚回回人入居中原,伊斯兰教亦随之广泛传播于中国各地。因之元朝不仅三种文字并用,剌马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三种文化亦并存。此外,元朝皇帝把各种宗教视为手的五指,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以也里可温(景教、天主教)、术忽(犹太教)也都有一席之地,成为这个时期文化的组成部分。

蒙古统治者的大事有三,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飨。所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回回地面出产的武器和奢侈品,如回回炮、折叠弩,如牙忽(宝石)、答纳(珍珠)、速夫(毛布)、纳石失(金锦)、阿剌吉酒(蒸酒)、舍儿别(果子露)之类都相继输入中原。而对各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更重要意义的,则是科学技术的交流。元朝制造的回回天文仪、地球仪(木制圆球)等科学仪器,所编著的回回历书、医书、地理书等,都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成就。地理家吴门李泽民《声教广被图》、天台僧清浚《混一疆理图》的制图法,显然都受到回回地图学的影响。在元人的诗文笔记中,更有许多赞誉回回神医奇药的篇章。

元代文化的多样性是显著的。那么经济上怎么样?是有所发展,还是衰退了呢?这个问题也不能绝对化地看待。北方地区在金朝末年,社会经济残破不堪,很多地方生产衰落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蒙古军队的破坏,有金朝统治者与河北起义人民之间的战争,还有各个地主武装集团的相互争夺残杀。后来,元朝政府在北方恢复农业生产,有的地方还恢复得很好,没有闲田,单位面积产量也提高了,如山西,甚至做到一亩地可养一人。受战争破坏最甚的河南、江淮地区,也是“丛蓁灌莽,尽化膏沃”,“荒田耕遍”,生产得到恢复。至于江南地区,破坏得并不太厉害,经济情况与南宋时相差不多。总的说来,在元朝,耕地面积有所扩大,尤其是边疆地区开发了,北宋、南宋还不能和它相比;棉花的种植普及了,中国北方原来是桑麻遍野,到元代,渐被棉花代替了。这在穿衣问题上是个很大的改革,以前穷人穿麻织品,现在可以穿棉布了。

元朝的中外交通特别发达。陆路通波斯、叙利亚、俄罗斯、欧洲,海路通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以至非洲各地。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当时,东西方使臣、商旅往来非常方便。元朝人形容说:“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同时代的一个欧洲商人也说,从黑海沿岸城市到达中国各地,沿途十分安全。这是因为,陆路交通有严密的驿站系统作保障。海路交通方面,元代的航海技术有很大进步。航海者们善于利用季候风规律出海、返航,“凭针路定向行船,观天象以卜明晦”。他们长期积累的观测潮汛、风信、天象的丰富经验,还被编成歌诀。因为有了这个条件,他们才能航行得更远。明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只是继承元代航海家的遗业,步其后尘而已。

由于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剌伯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我们不能机械地、绝对地看问题,说元朝一团漆黑,什么都糟得很。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元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而且在不少方面有它自己独特的贡献。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统治阶级的残暴和政治的腐败也是相当突出的,元朝的统治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的乃至落后的影响。举例说,唐、宋以来以科举取仕,元初不行科举,入仕之途或由宿卫,或由儒,或由吏。到仁宗延祐二年(一三一五年)才恢复科举,开始会试进士,可是采用了深受南宋理学家影响的程钜夫等人的意见,“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从此四书五经成了圣经,程、朱成了圣人的代言人。科举考试、学校教学一律用朱子的传注。到了明朝,朱元璋、刘基又制定八股文体为士子进身的敲门砖。中国的知识分子被这一套思想的枷锁束缚六百多年,一直到了五四运动时代,才得到解放。对于这些方面,当然也是我们所必须看到的。

(原载中华书局《元史论丛》第一辑,一九八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