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忠翊之弟巴克实巴追封古哩郡恭懿公制》

《秦国忠翊之弟巴克实巴追封古哩郡恭懿公制》

……逃自叛王,弃其尽室。义定君臣之分,石可转而心靡移。思轻妻子之私,裾虽牵而首不肯。遄其归以万里,始克觐于九重,帝曰嘉哉,世所难者。故其赉赐之物,俄然充牣其庭。或为廷士于中,或将边兵于外,居无常所,至则有功。……封依兄国于拂林,兼位崇以二品。

古哩乃拂林之改译,有制文“封依兄国于拂林”之句可证。吾人于此,应感谢清代馆臣之潦草塞责,仅改题目。苟滴水未漏,尽变元音,则所谓“古哩郡”者,吾人又不知其为何地矣。

巴克实巴所脱逃之叛王,似为海都或东方叛王,不得为阿里不哥。盖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位时,巴克实巴尚不能逾十岁,乌能有牵裾之妻子乎?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于成都

(原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九四一年第一卷第三期)

[1]Porum,杜环《经行记》称苫(Shām)国,今叙利亚。

[2]陈垣:《元代也里可温考》,“东方文库”第七十二种,第二三页。

[3]见《通报》,一九一四年,第六三九——六四〇页;一九二八年,第一六三页。

[4]《蒙兀儿史记》卷一一七《爱薛传》。

[5]穆勒:《一五五〇年前中国的基督教徒》(A.C.Moule,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一九三〇年,第二二八——二三三页。

[6]佐伯好郎:《中国聂思脱里教之文献及遗物》(Y.P.Saeki,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一九三七年,第五〇八——五一〇页。

[7]《牧庵集》卷二六《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太保太子太师中书右丞相史公先德碑》。

[8]《牧庵集》卷一三《皇元高昌忠惠王神道碑铭并序》。此人即《元史·宪宗纪》掌宣发号令之必阇赤孛鲁合(Bolghai),一二五四年鲁不鲁克曾见之(参阅柔克义英译:《鲁不鲁克行纪》,第一八七页;《通报》,一九一四年,第六二九页)。按《牧庵集》卷一四《平章政事蒙古公神道碑》,即《元文类》卷五九、《中州文表》卷一一《平章政事忙兀公神道碑》。所谓忙兀公者,亦讳博罗欢,聚珍版又改译为博啰罕,《文类》与《文表》通行本皆未经改译,故其中人、地名,犹不致因而发生讹误。至于高昌忠惠王答失蛮(改译作达实密)父孛鲁欢(改译为布尔哈)及其子,至少在《新元史》中,即发生严重问题。柯氏据《高昌忠惠王神道碑》作《答失蛮传》附于《新元史》卷一三三《孛鲁欢传》,是柯氏明知孛鲁欢与答失蛮为父子矣。而卷二八《氏族表》“怯烈部”条,则于博罗欢世系外,更取《牧庵集》改译之布尔哈世系,别列一表。旧《元史》一人两传,学者议其草率,今新史又有一家两表之事,可胜浩叹。盖新史氏族表旧材料全袭钱大昕之文,而于所增新材料未细加比勘也。

[9]《牧庵集》卷一七《百夫长赠中大夫上轻车都尉曹南郡侯坤都岱公神道碑》;《新元史》卷一五二《坤都岱传》。

[10]聚珍版本为现行诸本之祖本,故诸本无不改译。按牧庵原书,固少发见之望,即未经改译之大典辑本,如有踪迹,亦当追寻。

[11]如卷二珊竹氏(Saljiut,改译为散周氏)纽邻(改译为纳喇,Nara,此言日)为也速答儿(Yisudar,改译为伊苏德勒)之父,故纽邻追封制在也速答儿前,是也。而纽邻父太答儿(改译为塔塔尔,Tatar)追封制,则列于卷一《考赠蔡国武穆公制》之前,若不详加研寻,则其人竟与张柔为同胞矣。张柔一门追封制八道,分列四处,次序益乱。(吾人以蔡国武穆公为张柔之父者,乃根据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八《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而定)

[12]汪辉祖:《三史同名录》卷一九。

[13]《元史·宗室世系表》误。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卷六有《忙哥帖木儿补传》。

[14]《牧庵集》附录《姚燧年谱》。

[15]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一《跋雪楼集》。

[16]天历二年明宗暴崩,时论颇谓野理牙所致毒,文宗尝欲杀之以灭口。故屠寄于《蒙兀儿史记·爱薛传》注云:“也里牙景教徒,必无造符箓祭北斗事。旧纪云然,定非信谳,盖不便论其本辠,虚构狱辞,以饰观听耳。”

[17]《大清一统志》卷六“顺天府·古迹”条:“柳林在通州南漷县西,元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自后,皆以柳林为游畋之地,建行宫于此。”

[18]此名似非音译,参见《通报》,一九三二年,第一七九页。

[19]《元史·爱薛传》未著此人。

[20]玉耳英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一卷,第一三页。

[21]玉耳:《中国及通往其地之路》第三卷,第一七九——一八三页。此事多桑疑伪。(见冯承钧汉译:《多桑蒙古史》,第三卷第七章)今经东西学者考证,《元史·杭忽思传》等传中实有其人。

[22]伯希和:《蒙古人与教廷》,第一三四页。

[23]杨先生发现之史料,极为珍贵。其文名《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刊于《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惟玉耳引哀德蛮书,谓阿必失呵为斡罗纳儿部(Urnaut)人,微误。盖其所据者,为《不动摇的铁木真》也。应云斡罗纳儿分族晃火坛部(Qongqōtan)人,此人为《秘史》中著名之蒙力克后嗣,其波斯文写法为Apishqā,参阅哀德蛮:《概况》,第一〇二页。

[24]佐伯好郎:《中国聂思脱里教之文献及遗物》,第三一五——三一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