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秦始皇并吞六国,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由于众多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存、割据对抗的局面。从公元三〇四年刘渊称王到五八九年隋文帝平陈,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尔后,隋唐的封建大一统局面维持了约一个半世纪。开、天之际,海内富实,唐统治者在穷奢极欲之中迅速腐败下去。七五五年,安禄山起兵叛乱,从那时起,战乱频仍,南北又分裂了五百余年,一直到一二七九年赵宋政权覆灭,全国才复归于统一。所以,要论元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就很有必要简单地追溯一下唐朝中叶以后这段充满曲折和祸难的历史。
南诏在安史乱之前已经独立,四川屡遭兵燹,且不去说它。乱后,唐朝国势日蹙。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戍守西域的精兵几乎全部撤回,丝绸之路中断,阻绝了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吐蕃乘机占领西域,并一度率师东下,攻破长安,立了个傀儡天子。出兵助讨安史叛军的回纥也恃功暴横,把东京抢掠一空,嗣后势力日强,迫使唐政府每年以和市名义“岁赐”绢帛,向他们购买和平。九世纪初,沙陀从新疆东部逐渐东徙到山西北部,其势力在镇压黄巢起义军的战争中发展起来,以后相继在中原建立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短命的王朝。大约与此同时,党项从青海北徙,割据今陕西北部,后来由此发展为西夏。在西北,以喀什噶尔和八剌沙衮为中心,十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个自称“中国皇帝”的黑汗王朝。在这样四分五裂的形势下,以东蒙为基地的契丹族亦得以逐渐强大,迫使石敬瑭向他们割地称臣。
从契丹占有燕云十六州到女真在华北立国,宋、辽、西夏在中原对抗了二百年。宋朝统治者极端怯懦,对西南的吐蕃与大理,但图苟安的赵匡胤,竟卑怯地宣称“大渡河外吾不有也”,而任其割据;对契丹和西夏,亦分别以巨额岁币买得一年苟活偷生的安宁,积贫积弱,坐待亡国的命运。
一一二五年,金灭北宋。从这时起直到南宋亡,民族斗争呈现出更为错综复杂的场面。前一百来年,基本上是宋、女真、西夏间的对抗混战。南宋政府偏安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始终执行“甘弱而幸安”的政策。他们向女真统治者割地、纳币、称侄,根本不图振作。一二〇六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大蒙古国。从此又开始了蒙古与西夏、女真和南宋之间的生死搏斗。就在成吉思汗立国这一年,南宋韩侂胄抓住金朝北边受蒙古侵逼、国内局势不稳的时机,起兵北伐。爱国诗人辛弃疾曾高兴地歌道:“如今塞北传得真消息。赤地千里无一粒,更五单于争立。熊罴百万堂堂,维师尚父鹰扬。看取黄金假钺,归来异姓真王。”结果却是一场空欢喜。韩侂胄被朝廷割掉脑袋,函首解送女真,作为南宋皇帝向金朝赎罪的物证。由南而北的统一既然不可能实现,蒙古军马便大踏步南下,次第灭掉各个割据政权,重新统一全中国。
纵观这五百年的历史,各族统治者为了争夺权力、财富和土地,残杀不休。土地荒废,人民流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这种情况,对于胜利者或失败者任何一方的人民都是灾难。正是由于元王朝的统一,长达五世纪之久的割据对抗与战乱才得以终止。
蒙古兴起时中国有南宋、金、西夏、西辽、大理、吐蕃等七八个政权并立。为什么蒙古独能统一中国、结束五百年的分裂呢?这须从成吉思汗祖孙父子的主观方面和当时的客观形势两方面来加以考察。
就成吉思汗讲,他的个人才能是出众的。《元史》称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很能团结部下,采取教导和刑罚相辅而行的办法,反映了他的领导才干。在这方面,读《史集》记载的成吉思汗“训言”,亦可略知梗概。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民族,如果自己不振作、停滞不前,不能吸收周围其他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济己之短,那就必定要衰败没落。在宋、金日趋没落的时候,蒙古兴起了。他们骑兵虽强,但人口不多,乃进兵西北,招纳或降服了许多民族,如畏兀儿、哈剌鲁、钦察、康里、阿速、斡罗思等,以增加自己的兵力。南方是城郭农业地区,正如后来阿术所说,非汉军不能攻夺。于是,一方面尽量利用汉族的各种手工业工人及技术人员,如治弓、矢、甲、胄,造炮、造桥以及卜、医、星、相等人员,以补其缺;另一方面,招纳汉族地主武装及地主官僚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助其扩张土地和进行统治。金哀宗说:“北兵所以常取金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这个亡国之君,把蒙古强大的原因归之于马力与技巧,固然失之片面,但他看到蒙古人能兼蓄并收其他民族的长处以济己之短,仍不失为从亲身的失败中体验到的真知灼见。
从政治形势分析,当日中国以及西域的许多国家和民族,无一不是处在衰弊的状态。就中国本土来说,女真立国,已经一百多年。它对待北中国人民一向很残酷,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仇恨都很深。蒙古军到河北,腐朽没落的猛安谋克户跟着统治集团逃到河南,被他们丢下的河北、山东地区,赤地千里,人相食。“白骨纵横乱似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女真皇帝依靠在河南重税括粟,维持其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通货恶性膨胀,“万贯惟易一饼”,民心涣散,金的统治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南宋也是萎靡不振的王朝,统治者过惯了卑躬屈膝的生活。从澶渊之盟起,向来以岁输币帛、称叔称伯的屈辱代价向北族乞求和平。一二七五年,元朝大将伯颜占领平江,逼近临安,南宋朝廷闻风丧胆,又捧出他们的祖传法宝,遣使向蒙古求和,条件是“尊世祖为伯父,世修子侄之礼,岁币银二十五万两、帛二十五万匹”。这样使民族蒙辱的腐朽政权,其战斗力是有限的。蒙古统治者以相对强大的力量,实行各个击破,并且不断地从日益广大的被征服地区补充和配备自己各方面的力量,终于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半个亚洲的武装力量,统一了全中国。这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看,是十分自然的。
元朝的皇帝是蒙古人。当中原的皇帝宝座上坐着一个少数民族皇帝时,有些人就不加调查研究,一口咬定说这是黑暗的时代。这是不科学的。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和血战,使全国各族人民有可能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无论如何是历史的进步。当时的中国,从各族间互相倾轧厮杀的战场变成了一个民族大熔炉。唐朝以来涌入中原的沙陀、吐谷浑、党项、契丹、渤海、女真以及其他多种色目人,元朝以后都不见了,都与汉人、南人逐渐融合为一体了;从中亚来到我国内地的许多民族,由于共同信奉伊斯兰教,逐渐形成回族。在中古东亚历史舞台上活动的诸民族,莫不受着“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一永恒的历史规律所支配,从而迅速提高了自己的文明程度。只有极少一部分,如阿速人等,跟随元朝末代皇帝逃到漠北,才又返回到游牧的生活中去。元朝在吐蕃设置了十三个万户府,西藏从此成了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云南也在这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这在前代都是稀有的事。很明显,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民族融合的观点看来,此种影响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