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乌斯藏大宝法王考

《明史》乌斯藏大宝法王考

《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

当成祖时,锐意通四裔。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郑〕和、〔王〕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

郑和及李达,中外学者,早加研究。侯显西使及海童北行,似尚少有注意者。今为环境所限,亦无意对侯显五使绝域,详加探考,不过仅就其入番延请大宝法王一事,欲加阐说耳。《明史·侯显传》:

侯显者司礼少监。帝(成祖)闻乌斯(Dbus)藏(Gtsaimg)僧尚师[1]哈立麻有道术,善幻化,欲致一见,因通以西诸番。乃命显赍书币往迓,选壮士健马护行。元年四月奉使,陆行数万里,至四年十二月始与其僧偕来。……帝延见奉天殿……五年二月建普度大斋于灵谷寺,为高帝高后荐福。……乃封哈立麻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祐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给印、诰,制如诸王。其徒三人亦封灌顶大国师。

《明史》卷三三一《乌斯藏大宝法王传》:

命哈立麻赴五台山建大斋,再为高帝后荐福,赐予优厚。六年四月,辞归……命中官护行。自是迄正统末,入贡者八。已,法王卒,久不奉贡,宏治八年,王葛哩麻巴始遣使来贡。

大宝法王,藏文当为Rin-chen-chos-rje,在汉文史料中,此号似首见于《元史·释老传》。哈立麻受成祖聘请,躬来东土受封号,在明代三法王中[2],位居上首,声誉隆崇,可以想见。然则其人究属何宗?地位何若?所居寺院,今在何地?似宜一一说明,以见其在汉藏宗教史上之地位。

凡稍治西藏佛教史者,一见葛哩麻巴四字,不难立知其为迦尔居派(Bka'-brgyud)之Karma-pa对音。故《卫藏通志》云:

前藏[3]西北山及大寺驻锡噶尔玛巴呼图克图(Karma-pa Hu Thug-tu)系黑教喇嘛,云南人也。即明时所谓哈立玛者。藏字卷一轴,长二十余丈,乃绘永乐初哈立玛诵经灵谷寺图。

清代于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后,彼中情况,知之甚悉。此噶尔玛巴大寺中所藏哈尔麻灵谷寺诵经图,若非其人亲身目睹,决不能道出如是确凿消息也。

迦尔居派与萨斯迦派(Sa-skya-pa)为元代西藏新学两大宗。萨斯迦在元代之地位,以帝师八思巴(Phags-Pa Blo-gros rgyal-mtshan,一二三五——一二七六年)故,向为学者所熟知。迦尔居派上座虽亦迎来东土,备受尊宠,势力足与萨斯迦派相对峙,独以无特殊机遇,显其宗门,原来地位,遂为内地学者所忽视。

迦尔居派分两大宗,一曰商巴迦尔居派(Saimgspa bka'-brgyud-pa),为刻珠琼波(Mkhas-grub khyuimg-po)所创立;二曰达薄迦尔居派(Dvags-po bka'-brgyud-pa),玛尔巴译师法慧(Mar-ba lo-tshā-ba chos-kyi blo-gros,一〇一二——一〇九七年)实为其始祖。[4]而达薄迦尔居派中,又分九系,葛立麻巴即其一也。

此派号称葛哩麻迦尔居系(Karma bka'-rgyud-pa),人名上通冠Karma[5]一字,以示宗属。哈立麻当为人名上所冠之Karma一字音译,徒众称Karma-pa,为葛哩麻巴对音。故成祖所请及孝宗时遣使入贡者,均非人名也。

哈立麻之名,殆间接由蒙文译出。因蒙文属阿尔泰语系,元音和谐律遵守甚严,凡遇藏文ka、ga等音,一律读为qa、gha。元明间译qa、gha为合、哈,故与元代直接音译之加剌麻、加耳麻哇,与孝宗时之葛哩麻巴,均异。

考南宋初年有西康人知三世(Dus-gsum mkyen-pa)者,生于宋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〇年),为迦尔居派大师,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一一五五年),创建Gshu-mtshur-lha-luimg寺于拉萨西北Gshu之四方圣谷中(Gru-bshi'i-lha-luimgg)。[6]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乙巳(一一八五年)又于西康葛哩麻谷(Karma lha-sting)近处葛麻沃(Ka-ma-bo)地方建寺,学者遂称其宗门为葛哩麻派。[7]淳熙十六年己酉(一一八九年)复建楚普(Mtshur-phu)寺,[8]为此派中心寺院。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年)卒,年八十四。是为葛哩麻派初祖。

嗣后二辈三辈四辈葛哩麻,均曾躬来东土,受元帝供奉。独惜《元史》藏僧虽多,人名犹未能一一勘同,殊为憾事。兹摘录松巴(Sum-pa,1704年生)《方格年表》[9]之文,以见其与元廷之关系。

二辈葛哩麻——宋宁宗嘉泰四年甲子(一二〇四年)葛哩麻大布衣(Ras-chen,一〇四〇——一一二四年)[10]再传弟子奔札巴(Sbom-brag-pa)之弟子葛哩麻巴哈失法持(Karma Baksi chos-jin)生。元宪宗三年乙卯(一二五五年)巴哈失至蒙古。六年(一二五六年)为蒙古帝师。丁巳,庚申,辛酉等三年宏演禅法于蒙古。世祖至元二十年癸未(一二八三年)卒。

Baksi为蒙文baghsi之藏文译写,此云师。甘肃夏河人无畏空('Jigs-med nam-kha',嘉道间人)之《蒙古宗教史》(Hor chos byun)称其人为元宪宗、世祖两朝帝师,与此同。达斯《藏英字典》一四页“二辈葛哩麻”(Karma gñis-pa)条引《隆朵尔(Klon-rdol)喇嘛全书》第一六册a卷第一〇页,谓系忽必烈所请,恐不可信。前引《卫藏通志》称噶立麻巴为黑教喇嘛,黑教即黑帽派,其名称也起源于巴哈失。土观《宗派源流》云:[11]

因蒙古帝以品级黑帽赐葛哩麻巴哈失,后世转身遂以黑帽为名。

按明末西藏政权,悉在葛哩麻之手,及和硕特部长固始汗(Gu-sri han)出,兵力强大,崇信黄教,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年)平定青海额尔德尼绰克图汗(Erdeni Coghtu此云宝武),十二年(一六三九年)平西康北部白利(Be-ri)土司Don yo,十三年(一六四〇年)入藏执第巴藏巴罕(Sde-pa gtsanpa),黄教始定于一尊。然黑帽派犹未肯甘心低首于黄教前也。故康熙末准噶尔策旺阿拉卜坦(Che-dbaimg rab-brtan)自伊犁遣策凌敦多布(Che-rin don-grub)入藏,攻杀固始汗曾孙拉藏汗(Lha-bcan),黑帽喇嘛即助之,以抗清兵(《卫志》卷一三上)。

三辈葛哩麻——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甲申(一二八四年),巴哈失转身第三辈葛哩麻自生金刚(Ran-byun rdo-rje)生。文宗至顺二年辛未(一三三一年)至蒙古。顺帝至元五年己卯(一三三九年)卒于蒙古。

无畏空《蒙古佛教史》称自生金刚为文宗朝帝师,与松巴书同,《隆朵尔喇嘛全书》谓为Temur Taokwan请至大都(北京)。不惟时代有异,帝名亦误。如为顺帝,其名为脱欢帖木儿(Toghan Temür),此云锅铁,如为文宗,则为图帖睦尔(Tugh Temür),此云纛铁。[12]

四辈葛哩麻——元顺帝至元六年庚辰(一三四〇年)第四辈葛哩麻游戏金刚(Rol-pa'i rdo-rje)生,至正十八年戊戌(一三五八年)离楚普(Mtshur-phu)至朵·甘思(Mdo-Khams)。[13]十九年己亥(一三五九年)宗喀巴从游戏金刚受戒。二十年庚子(一三六〇年)游戏金刚见蒙古帝,授法。明太祖洪武十六年癸亥(一三八三年)卒。

历辈葛哩麻既皆躬来大都,为元朝帝师,成祖为燕王时,自不难于元代故都,闻其声名。且当时元亡未久,耳目犹接,大都伽蓝,理宜尚有番僧踪迹。明廷欲得乌斯·藏详情,殊非难事,故成祖即位后,即遣侯显及僧智光往征黑帽派领袖者,实非偶然也。

五辈葛哩麻——洪武十七年甲子(一三八四年)第五辈葛哩麻如来(De-bshin gcegs-pa)生,成祖永乐五年丁亥(一四〇七年)至中原,十三年(一四一五年)卒。

明成祖所封之如来大宝法王,即此人也。依《明史》,实以永乐四年(一四〇六年)十二月至中原,时年二十三。考元明之际,萨斯迦派势力已衰歇,掌握西藏政权者,为迦尔居派之帕木竹巴系。[14]然则成祖所以亟亟召请此青年黑帽喇嘛者,殊非以其有道术,特一种政治策略耳。

《卫藏通志》已言葛立麻巴大寺在前藏西北,质言之即拉萨西北。究在何地,惜未明白指出。惟吾人以他种材料比较研究,亦得确指其所在。

按Mtshur-phu寺为黑帽派历代大本营,达斯《藏英字典》页一〇四〇“Mtshur-phu”条引《隆朵尔喇嘛全书》云:

Mtshur-phu为Stod-luimg之地方名,距拉萨二日程,有葛哩麻派大寺。

又同书五五三页:“Stod-luimg phu-rtsa gye-mo”条:

拉萨西北之州名,葛哩麻派之总部楚普(Tshorphug)寺在其地。

《卫藏通志》卷四,前藏至腾格诺尔(蒙文Tengri Naghur,译言天池)[15]路程:

前藏(拉萨)三十里至甲普,四十里至浪孜,四十里至奔里,四十里至德庆。[16]

又同卷后藏(札什伦布)由草地阳八井至前藏道路,“德庆至浪孜宿”注云:

由德庆绕小山至龙巴桥,有初普寺。

又同书卷六“楚布寺业朗寺”条:

拉撒北七十里之浪子地方,各有呼图克图掌之。红帽教之宗名[17]噶吗巴(Karma-pa),黑帽教之宗名沙吗纳(应为shwa nag)。明万历时入觐,赐封号印册。今袭衣钵者,一名札哇楞布齐(Rgyal-pa rin-po-che),一名革桑楞布齐(dge-bzaimg rin po-che)。

由此可知腾格里湖南小德庆与拉萨间南距拉萨七十里浪子地方之初普寺(楚布寺、楚普寺),即葛哩麻巴中心寺院,亦即永乐初侯显奉使入藏所至之地也。

一九四四年元月十一日于重庆

(原载《真理杂志》一九四四年第一卷第三期)

[1]元代译Bla-ma为上师,尚师即上师,今称喇嘛。

[2]《明史·西域传》三法王,即第五辈葛哩麻如来,封大宝法王;黄教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Sa-skya ye-ces云释迦智),封大慈法王(Byams-chen chosrje);萨斯迦派普喜吉祥(Kun bkra),封大乘法王(Theg-chen chos-rgyal)。萨斯迦及葛哩麻两派在元代势力相伯仲,释迦智为黄教祖宗喀巴高足。成祖当时以法王封此三派领袖,殊为适当。而以迦尔居派居上首,尤符当时形势。关于明成祖所延请之三僧,鄂尔多斯乌审旗南部历史家萨囊彻辰所著《蒙古源流》亦有记载,俄人I.J.施密德刊蒙文原本名《东蒙古及其诸王室史》,第二九〇页,第一七至第一九行所举三法王名字为:Karma yin tegüncilen iregsen Rolbai dorci,Saskya yin yeke Külgen-ü tancan corji,Saskya yin yeke asaraghqui(?)bsamcan corji。中文译本乃根据成衮札布采进本之满译本重译而成,兹节录汉文译文于后:“即请噶哩玛巴之特衮齐楞·伊哷克森·罗勒贝·多尔济,萨斯嘉之大乘·丹簪·绰尔济,黄教之大慈·扎木禅·绰尔济等三人。”按萨囊彻辰书多伪误,极须订正,中文特衮齐楞·伊哷克森为Tegüncilen iregsen之音译,此云如来,为藏文De-bshin gcegs-pa之对译,质言之,即明成祖所封之大宝法王第五辈葛哩麻也。Rol-bai dorci藏文Rol-pa'i rdo-rje,为第四辈葛哩麻之名。萨囊合两僧为一人,殊误。大慈法王似应写为Yeke asaraghsan(bsamcen)corji,bsamcan为藏文Byams-chen之音译,此云大慈,蒙藏两字未可重出,施本称其人为萨斯迦派,亦误。tancan或tencen,当系theg chen之误,此云大乘。

[3]《卫藏通志》每称拉萨为前藏,札什伦布为后藏。

[4]土观(Thu'u-bkvna):《宗派源流》(Grub-mtha'sel-gyl-me-lon),佑宁寺版,da卷第三页上第一行及第四页下第五行。

[5]karma为梵文字,古译羯摩,此云业。葛哩麻派首领号Rgyal-ba karma Pa。

[6]松巴(Sum-pa):《如意宝树》(Dpag-sam-ljon-bzan),佑宁寺版,第二七四页上、第二七五页上。按Gshu为拉萨西北地名,亦称Sne-mo-gshu(达斯《藏英字典》第一〇八一,五〇六页)。

[7]《如意宝树》,第二三四页下第七行。

[8]《如意宝树》,第二七五页下。

[9]《如意宝树》,第二七五下至第二七九页下。

[10]大布衣即苦行诗人Mi-la-ras-pa,元代音译作铭移辣罗悉巴。相传有魔鬼声若Mila或Miimg-Ia,为大布衣所摄伏,遂以Mila或Miimg-la为姓。ras-pa译言布衣,其人冬夏仅着布衣一件,故有是称,本名Thos-pa dga',此云闻喜,阿里(Mimga'-ris)人。

[11]《宗派源流》da卷,第一〇页,二行。

[12]李盖提(L.Ligeti):《元文宗的蒙古名字》(Les noms mongols de Wentsong des Yuan),《通报》,一九三〇年。

[13]西藏人称西康为Mdo-stod,译言上朵,青海为Mdo-smad,译言下朵。《元史》脱思麻路当即Mdo-smad之音译。

[14]帕木竹巴之名见《明史·西域传》“阐化王”条,乃藏文Phag-mo-grupa之音译。Phag-mo-gru为雅鲁藏布江向南折流处Lho-kha省州名(达斯《藏英字典》,第八一八页,一三四〇年)。南宋时西康有金刚王(Rdo-rje rgyal-po)者,为铭移辣罗悉巴再传弟子,建寺于帕木竹之地,遂成帕木竹派。元末Sne-gdonrjon之菩提幢(Byan Chub rgyal-mtshan)于顺帝至正九年夺取萨斯迦派政权,西藏大部遂入帕木竹巴之手。十五十六两世纪,统治西藏者,遂称弟西帕木竹(达斯《藏英字典》,第七一九页,Sde-srid phag-mo gru),明成祖迎大宝法王时,正此派当权之日也。

[15]藏名Gnam-mtsho phyid-mo,此云冰天湖,在拉萨西北约三百里之地,为西藏最大之湖。

[16]此为小德庆,非拉萨东六十里之德庆。

[17]西藏佛教宗派宁玛(Rñiimg-ma),葛哩麻及萨斯迦三派宗徒,均称红帽派(Shwa-dmar)(达斯《藏英字典》,一〇六五页)。学者往往忽于藏地宗教流别,直以红教为萨斯迦派,疏矣。初,元代有誉狮(Grag Sen一二八三——一三四九年)者,师事黑帽派上座自然金刚。相传元帝赐红帽以宠之,遂成红帽葛哩麻系。元明两代,皆有封赠,其灌顶国师镀金印至清初尚在。降至乾隆时代,已转世八九辈。首寺在拉萨与腾格里湖间之阳八井,楼房七七八间,僧房三五七间,庙内所供佛,皆与黄教无异,有镀金大铜佛一躯,为前辈红帽喇嘛江阿哇之像。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勒丹也失(Dpal-ldan ye-ces,此云吉祥智,一七三八——一七八〇年)于乾隆四十五年为帝七旬祝釐,卒于京,其兄仲巴呼图克图为班禅治理丧事,尽有其财产。其弟舍玛尔巴(Shwa-dmar-ba,此云红帽派)以习红教,不得分惠。遂愤唆廓尔喀(Gurkha即尼泊尔)王拉特纳巴图尔(Ratna batur,此云宝勇)侵藏,掠札什伦布寺。乾隆五十六年乱平,以红教阳八井寺赐济龙(Skyidgron)呼图克图,所有僧徒一〇三人,悉分属黄教寺内,红帽派遂亡,参阅《卫藏通志》卷一三下第一节及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