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吉利吉思大事年表
1199 铁木真与客烈部长王罕共攻乃蛮。乃蛮败于乞湿勒巴失。其罕杯禄逃欠欠州。拉施都丁:《史集》,俄译本,第Ⅰ卷第2分册,斯米尔诺娃,莫斯科,1952年,页112。
1200 札绀孛疑其兄王罕害己,奔乃蛮。《史集》Ⅰ,2,页118。
1202 铁木真败乃蛮于阙亦田。斡亦剌部长忽都花别乞助乃蛮。《史集》Ⅰ,2,页121—122,《圣武亲征录》记事系年自此始;《元朝秘史》143节系之鸡年(1201年)。
1203 王罕袭铁木真,铁木真败于合兰真沙陀,饮班朱尼水。《史集》Ⅰ,2,页125—126。铁木真谴使责王罕。同上引,页127—129。王罕败,走乃蛮,见杀。同上引,页132—134。参阅《亲征录》;《秘史》170、176、185、188诸节;《元史》卷一《太祖纪》。
1204 铁木真征乃蛮。太阳汗败死纳忽昆山。子曲出律逃依其叔杯禄罕。斡亦剌部酋忽都花别乞参与乃蛮、篾儿乞等部联军。《史集》Ⅰ,2,页147—148;《秘史》193—196节;《亲征录》;《元史》卷一《太祖纪》(《元史》著录同于《亲征录》者,以下不再注出)。
太祖元年 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史集》Ⅰ,2,页(1206) 150;《秘史》202节;《亲征录》。
汗以巴阿邻、赤那思、脱斡劣思、帖良古惕、乃蛮诸族百姓一万赐豁儿赤,命沿额儿的失河镇守林木中百姓。《秘史》207节。出兵征杯禄罕,于兀鲁黑塔黑山之莎合水上杀之。曲出律及篾儿乞酋长脱脱遁走也儿的石河。《史集》Ⅰ,2,页150—151;《亲征录》;《秘史》系于狗年(1202年)后,见158节。
太祖二年 遣按弹、不兀剌使吉利吉思。《史集》(1207) Ⅰ,2,页151;《亲征录》。术赤降服诸部林木中百姓。《秘史》239节。参见《史集》Ⅰ,2,页253。
太祖三年 冬,斡亦剌部长忽都花别乞降,以之(1208) 为前锋,征脱脱及曲出律至也儿的石河的不黑都儿麻地方,脱脱战死,曲出律奔哈剌契丹。《史集》Ⅰ,2,页151—152;《亲征录》。《秘史》系此事于鼠年(1205年),见198节。
太祖四年 畏吾儿归附。《史集》Ⅰ,2,页152;(1209) 《亲征录》;《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波义耳英译本,1958年,曼彻斯特,页44。
太祖六年 哈剌鲁归附。《史集》Ⅰ,2,页153—(1211) 154、163;《亲征录》。
太祖八年 永清豪强史秉直降蒙古,率屯聚霸州(1213) 降人十余万家迁漠北。《元史》卷一四七《史天倪传》。
太祖十二年 遣兵再征秃马惕部。《史集》Ⅰ,2,页(1217) 178;《亲征录》。《秘史》系此事于兔年(1207年),见240节。
太祖十三年 贾塔剌浑率炮军驻谦谦州。《元史》卷(1218) 一五一《贾塔剌浑传》。
乞儿乞思叛,命术赤往讨之,遂克乌思、憾哈纳思等部。《史集》Ⅰ,2,页256;《亲征录》。
太祖十四年 成吉思汗议征西域。《史集》Ⅰ,2,页(1219) 197。
太祖十六年 长春真人邱处机奉诏自宣德西行。《长(1221) 春真人西游记》卷上;《元史》卷二〇二《丘处机传》。
太祖十八年 邱处机归至镇海城附近的栖霞观,闻(1223) 俭俭州有徙去的汉人工匠。《西游记》下。
太祖二十二年 成吉思汗卒。林木中兀良哈部的(1227) Ūdāchī守卫埋葬成吉思汗的禁区。《史集》Ⅰ,2,页234—235,273。
太宗十三年 窝阔台卒。他曾遣和端等人深入“北(1241) 海”进行调查,往返数年,远达北极圈附近,“得日不落之山”。耶律铸:《丁零二首》注,《双溪醉隐集》卷五。
定宗三年 忽必烈在潜邸召张德辉至漠北后,德(1248) 辉荐忽必烈母后唆鲁禾帖尼封地真定李槃等。槃奉太后命侍阿里不哥讲读。《元史》卷一六三《张德辉传》;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庚 戌 时以真定藁城为拖雷妃唆鲁禾帖尼汤(1250) 沐邑。唆鲁禾帖尼命择邑中子弟至和林。《元史》卷一四八《董文用传》。
宪宗元年 遣末哥官人率军二万赴吉利吉思及欠(1251) 欠州。《史集》Ⅱ,波义耳英译本,1971年,纽约,页214。
分迁诸王于各所。迁太宗孙海都于海押立。篾里于也儿的石河。《元史》卷三《宪宗纪》。
宪宗母唆鲁禾帖尼卒。吉利吉思和欠欠州为其分地。她曾派三异密率千人,乘船寻找传说中位于昂哥剌河与海为邻处某个到处是白银的地方,失败而归。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1935年,柏林,页186,引述阿布勒哈齐书。
宪宗六年 石天麟使窝阔台后王海都所,被拘留。(1256) 《元史》卷一五三《石天麟传》。
廉希宪以阿里不哥分地真定儒者张础荐于忽必烈潜邸。阿里不哥以张础不肯附己,衔之。《元史》卷一六七《张础传》。
宪宗七年 宪宗留幼弟阿里不哥镇蒙古,驻和林,(1257) 自将大军攻宋。《元史》卷三《宪宗纪》;《史集》Ⅱ,页224,系于兔年。
世祖中统元年 阿里不哥据和林与忽必烈争夺汗位,(1260) 为忽必烈将移相哥败,退至吉利吉思。《史集》Ⅱ,页253。
阿里不哥部将阿兰答儿、浑都海败死于凉州,残卒逃至吉利吉思阿里不哥所。《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史集》Ⅱ,页254。
中统二年 阿里不哥袭攻移相哥,败之。忽必烈(1261) 亲征,败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史集》Ⅱ,页256—257;《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寻又于额利惕之地败其右翼。阿里不哥北遁。《史集》Ⅱ,页257;《元史》卷四《世祖纪一》。
中统三年 阿里不哥进讨察合台后王阿鲁忽,败(1262) 之。驻冬阿力麻里。《史集》Ⅱ,页259。
至元元年 阿里不哥降忽必烈。《史集》Ⅱ,页(1264) 261;《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忽必烈势力到达欠欠州。他命伯八领诸部军马屯守欠欠州,当在是年。《元史》卷一九三《伯八传》。
至元二年 敕徙镇海、百八里、谦谦州诸色匠户(1265) 于中都,给银万五千两为行费。《元史》卷六《世祖纪三》。
至元五年 海都举兵南下,元军逆败之于北庭。(1268) 《元史》卷六三《地理志六·西北地附录》。
至元六年 赈欠州人匠贫乏者米五九九九石。《元(1269) 史》卷六《世祖纪三》。
至元七年 刘好礼为益兰、吉利吉思等五部断事(1270) 官。《元史》卷一六七《刘好礼传》,卷六三《地理志六·西北地附录》。
至元八年 徙谦州甲匠于松山,给牛具。《元史》(1271) 卷七《世祖纪四》。那木罕建行营于阿力麻里。《元史》卷一三《世祖纪十》。
至元九年 减乞里吉思屯田所入租,仍遣南人百(1272) 名给牛具以往。《元史》卷七《世祖纪四》。
至元十二年 命木华黎四世孙安童佐北平王那木罕(1275) 出镇阿力麻里。《元史》卷一二六《安童传》。
至元十三年 宗王昔里吉、脱铁木儿叛,袭杀伯八,(1276) 械系那木罕、安童。《元史》卷九《世祖纪六》;参见《史集》Ⅱ,页266。
至元十四年 伯颜破昔里吉于斡鲁欢河。《元史》卷(1277) 一二七《伯颜传》。昔里吉遁也儿的石。脱铁木儿进袭乞儿吉思之地,后又奉撒里蛮为主。《史集》Ⅱ,页267。
至元十六年 北方诸王叛时,曾执刘好礼,旋释之。(1279) 至是时,又召刘好礼至欠欠州。《元史》卷一六七《刘好礼传》。
至元十七年 刘好礼逃归大都。同上引。元代曾在(1280) 昂哥剌河与谦河合流处立一城,名黠戛斯(Qīqās),应为五部断事官刘好礼所建。《史集》俄译本,第Ⅰ卷第1分册,赫达格罗夫译,页102。
郭守敬为制新历,在元政府支持下设北海测景所于北极出地六十五度之地。《元史》卷一六四《郭守敬传》。
至元十八年 谦州织工百四十二户贫甚,以粟给之;(1281) 其所鬻妻子,官与赎还。《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
赐谦州屯田军人钞币、衣裘等物,及给农具渔具。同上引。
至元二十年 吏部尚书刘好礼以吉利吉思风俗事宜(1283) 来上。《元史》卷一二《世祖纪九》。
贷牛六百头,给乞里吉思之贫乏者。同上引。
至元二十一年 宗王牙忽都败海都。《元史》卷一七(1284) 《牙忽都传》。
那木罕、安童相继归。《元史》卷一二六《安童传》。
至元二十二年 海都所立的察合台兀鲁思汗都哇围畏(1285) 兀儿都城。《元史》卷一二二《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系于至元十二年。此据屠寄考证。见《蒙兀儿史纪》卷三六《巴而术巴而忒的斤传》。
至元二十三年 海都犯金山,土土哈、朵儿朵怀共御(1286) 之。《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赐欠州诸局工匠钞五六一三九锭十三两。《元史》卷一四《世祖纪十一》。
至元二十四年 铁穆耳以皇孙抚军北边,以土土哈等(1287) 从之。《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至元二十五年 海都、都哇犯边。《元史》卷一五《世(1288) 祖纪十二》。
玉哇失败海都将八怜等于亦必儿失必儿之地,当在是年。《元史》卷一三二《玉哇失传》。
至元二十六年 乞儿吉思户居和林,验其贫者赈之。(1289) 《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
发和林所屯乞里吉思等军北征。同上引。
晋王甘麻剌征海都,抵杭海岭。土土哈从征。《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命伯颜镇和林。海都犯和林,世祖亲征。
至元二十八年 立吉利吉思至外剌等六驿。《元史》卷(1291) 一六《世祖纪十三》。
至元二十九年 明里铁木儿挟海都以叛,伯颜败之于(1292) 阿撒忽秃岭。《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
诏土土哈进取乞里吉思。《元史》一二八《土土哈传》。
至元三十年 土土哈师次欠河,尽收五部之众。海(1293) 都引兵至欠河。复败之。同上引。
徙乌速、憨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于乃颜故地,立肇州城。《元史》卷一六九《刘哈剌八都传》。
冬十二月,伯颜自北边回至大同,由玉昔帖木儿代之领兵漠北。《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
以只儿忽所汰乞儿吉思户七百,屯田合思合之地。《元史》卷一七《世祖纪十四》。
成宗元贞元年 徙缙山所居乞里吉思等民于山东,以(1295) 田与牛、种给之。《元史》卷十八《成宗纪一》。
大德元年 土土哈子床兀儿败海都于八邻南答鲁(1297) 忽河。又败其将孛伯于阿雷河。《元史》卷一二八《床兀儿传》。
大德二年 床兀儿败都哇、彻彻秃等进袭火儿哈(1298) 赤之潜师。同上引。
大德三年 命皇弟之子海山代宁远王阔阔出总(1299) 兵,镇漠北。《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
大德四年 海山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1300) 同上引。
床兀儿击叛王秃麦、斡鲁思于阔客之地。《元史》卷一二八《床兀儿传》。
大德五年 海都、笃哇入犯,海山破之。海都旋(1301) 卒。《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海都子察八儿嗣领其众。《元史》卷一一九《博安忽传》。
大德七年 察合台后王笃哇、海都子察八儿、明(1303) 里铁木而请降。《元史》卷二一《成宗纪四》。
大德九年 给辽王脱脱所部乞而吉思民粮五月。(1305) 同上引。
大德十年 海山至也里的失之地受秃满、明里铁(1306) 木儿、阿鲁灰诸王降。察八儿逃于都瓦部,俘获其家属营帐。《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
大德十一年 使完泽偕乞儿吉带亦难往征乞儿吉思(1307) 部秃鲁花騬马马、鹰鹞。同上引。
武宗至大元年 封秃满为阳翟王。《元史》卷二二《武(1308) 宗纪一》。
英宗至治元年 乞儿吉思水。《元史》卷二七《英宗纪(1321) 一》。兀儿速、憨哈纳思等部贫乏,户给牝马二匹。同上引。
顺帝至正二十年 杨瑀写《山居新话后序》。书中记其友(1360) 人曾以谦谦州所出黑色石盐遗之。杨瑀:《山居新话》页三。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专辑《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五期,一九八一年八月)
[1]丕尔勒:《关于蒙古古城及居民点史》。附有影印释迦院碑图片。(《苏联考古学》,一九五七年第三期,第四三——五三页)
[2]伯希和:《额鲁特史评注》,一九六〇年,第五七页。
[3]参阅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
[4]基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史》,一九五一年,第四七九——四八四页。
[5]杨连陞:《西伯利亚发现的铭刻铜镜》,《通报》,一九五三年,第三三〇——三四〇页。
[6]同注①。
[7]拉得洛夫:《蒙古古突厥文碑铭》,一八九五年,第一册“叶尼塞河流域的古突厥碑文”部分。
[8]同上。
[9]基谢列夫:《古代蒙古城市》,一九六五年,第五九——一一九页。
[10]“从查库尔平原(欠欠州)至米努辛斯克(吉利吉思),估计三至五日程。”(卡拉塞:《未经勘探的蒙古》,第一一〇页)《元史》卷二〇,大德五年,“称海至北境十二站大雪”。这个“北境”似应在吉利吉思之境。果尔,吉利吉思就有两条驿道,一通称海,一通外剌。一八四六年在米努辛斯克地发现的至元国书牌,(见E.A.Wallis Budge英译《中国皇帝忽必烈的僧人》,一九二八年,第六二页,图版五;羽田亨《元朝驿传杂考》卷末影印图版第一之一)在托木斯克地区出土的圆牌(见羽田亨上引书卷末影印图版第四),是元代驿路到达这两地的见证。
[11]拉得洛夫:《蒙古古突厥文碑铭》第一册,第三二六页。
[12]伯希和:《金帐汗国史评注》,第一四二页。
[13]巴构(J.Bacot):《第八世纪回鹘五人使团北部亚洲腹地侦察报告》,《亚洲学报》,一九五六年。
[14]《亚洲学报》,一九五八年,第三一五页。
[15]伯希和:《额鲁特史评注》,第六〇页引文。
[16]伯希和:《金帐汗国史评注》,第一四二页。
[17]伯希和:《额鲁特史评注》,第七三页。
[18]施来格尔:《回鹘纪念碑的中文碑文》,一八九六年,第一至七页。
[19]拉得洛夫:《突厥方言词典》序。
[20]伯希和:《额鲁特史评注》第六〇页。
[21]据拉得洛夫《蒙古古突厥文碑铭》第一卷,阙特勤碑东面第一三行作Tölis(第一〇页)。毗伽可汗碑东面一二行(前引书第四八页)、南面第一三行(据马洛夫《蒙古一吉尔吉思古突厥文碑》,一九五九年,第一五页)、毗伽可汗墓前石柱上刻辞(拉德洛夫前引书第二四三页),以及回鹘磨延啜碑第一行(马洛夫前引书第三〇页),均作Töls。
[22]拉得洛夫:《蒙古古突厥文碑铭》第一卷,第一、一二九、四二六页。陶木生在其《嗢昆河诸碑解读》(一八九六年,第一四六页)中引用拉德洛夫《来自西伯利亚》一书说:“即使在今天,在阿尔泰山的部族中还有Töiös氏族”。这大概是拉德洛夫读Töls为Tölös的理由。
[23]陶木生:《嗢昆河诸碑解读》(Inscriptions de l'Orkhon Déchiffrées),一八九六年,第一〇二页。阙特勤碑东面第一至三〇行与毗伽可汗碑东面三——二三行内容相同。那末,毗伽可汗碑东面一二行的Töls,即阙特勤碑东面一三行的Tölis,当然须读为Tölis。
[24]《蒙古的突厥文碑》,《德意志东方学会杂志》,一九二四年,第一四七页。
[25]马洛夫:《古突厥文字纪念碑》,一九五一年,第三八页;《蒙古—吉尔吉思碑》,第一八页。
[26]伯希和:《金帐汗国史评注》,一九五〇年,第一四二页。
[27]陶木生前引书,第六一、一四六页。
[28]沙畹:《西突厥史料》,第七一页;同氏《暾欲谷碑跋》第三七页,收入拉得洛夫:《蒙古古突厥文碑铭》第二卷,一八九九年。
[29]施来格尔:《哈剌巴剌哈孙回鹘的汉文碑》,一八九六年,第二页。
[30]马可瓦尔特:《古突厥碑文年表》,一八九八年,第五二页。突厥阙特勤碑东面一三至一四行“组织Tölis(突利施)及Tardas(达头)人民,并任命叶护及设。右边大唐……左边Baz可汗……。”《新唐书》卷二一七下《薛延陀传》:“夷男……胜兵二十万,以二子大度设、突利失分将之,号南北二部。”《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骨咄禄……自立为可汗,以其弟默啜为设,咄悉匐为叶护。”《唐会要》卷九四:“默啜立其弟咄悉匐为左相察,骨咄禄子默矩为右相察,各主兵二万余。”马可瓦尔特是根据以上汉文及突厥文史料作出这个结论的。
[31]陶木生:《突厥志》(Turcica),一九一六年,第九八页。
[32]《史集·部族志》,俄译本,第一二二页。
[33]《迦尔毕尼行纪》,里施德文译本,第一九二、二三〇、二七〇页。
[34]《鲁不鲁克行纪》,里施德文译本,第一三一页。
[35]布来特施乃得:《中世纪研究》第一卷,第三二七页。
[36]沙斯奇娜:《迦尔毕尼行纪注释》,一九五七年,第二一一页。
[37]兀鲁黑塔黑(Ulughtagh)应为高达四三七四米的奎屯山,亦名友谊峰。它是科布多河支流索果克河与额儿的失河右岸支流布克图尔玛河的分水岭。
[38]豁黑水,今作索果克河,为科布多河支流。清代在河上设有索果克卡伦。自科布多至索果克卡伦有九个巡查卡伦驿站。
[39]忽木升吉儿,《元史》卷二作横相乙儿(Qum Sengir),译言沙岬或沙角,应在东经92°,北纬46°交切点西布尔根河转弯处。(参阅伯希和:《圣武亲征录注》,第三一五至三一六页)
[40]今图作乌伦古河。
[41]今图作乌伦古湖,旧图作布伦托海。
[42]今Buqturma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奎屯峰,参见第404页注②。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五第二七页译为布克图尔玛河。
[43]《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四三九页,俄译本第一六九页。
[44]《元史》卷一二八《床兀儿传》。
[45]《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一三一页,俄译本第七八页。志费尼:《世界征服者传》,英译本第四二页。
[46]《世界征服者传》,英译本,第三五五页。
[47]《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七四、七五页。
[48]《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五六〇、五六一页,俄译本第二〇一页。
[49]参阅《蒙兀儿史记》卷一四八,第五四页。
[50]《元史》卷二《太宗纪》,八年丙申(一二三六年)秋七月,“诏以真定民户奉太后汤沐。”这个太后是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儿台旭真。按照蒙古幼子守产的旧俗,孛儿台死后,分地应由她的幼子拖雷继承。所以孛术鲁翀《真定路宣圣庙碑》云:“初,镇州置真定路,以中山、冀、晋、赵、深、蠡府一州五土地人民奉我睿宗仁圣景襄皇帝(拖雷)显懿庄圣皇后汤沐。”(《元文类》卷二〇)一二五一年蒙哥夺得可汗宝座时,他就“命取真定金银……以赏推戴之功”了。(《元史》卷一二五《布鲁海牙传》)唆鲁禾帖尼死,分地当然由她的幼子阿里不哥继承。拖雷及唆鲁禾帖尼的神御殿(即影堂)就在忽必烈在真定建立的玉华宫孝思殿,“以忌日享祀太上皇(拖雷)、皇太后御容”。
[51]《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五六六页,俄译本第二〇二页。
[52]《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五六〇——五六一页,俄译本第二〇一页。
[53]《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三一九页,俄译本第一四五页。
[54]《元文类》卷一三,郝经:《班师议》。《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三八〇页,谓行至“淮河之滨”得蒙哥死讯。《元史》谓蒙哥死于七月癸亥(二十一日),恐不可信。屠寄说死于癸未,亦误。
[55]《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四二五页,俄译本第一六六页。
[56]《元文类》卷七〇,欧阳圭:《高昌偰氏家传》。《元史》卷四《世祖纪》。
[57]《元史》卷四《世祖纪》。
[58]《元史》卷一二一《按竺迩传》。
[59]《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60]《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61]《元史》卷一六七《张础传》。
[62]《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四二五页,俄译本第一六六——一六七页。
[63]《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三九四——三九七页,俄译本第一六一页。
[64]《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三九三页,俄译本第一六一页。
[65]《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三九七页,俄译本第一六一页。
[66]《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四三九页,俄译本第一六九页。
[67]《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68]《元史》卷二二《武宗纪》。
[69]《元史》卷二七《英宗纪》。
[70]杨瑀:《山居新话》。
[71]《元史》卷一六七《刘好礼传》;同书卷六三《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72]杨瑀:《山居新話》。
[73]克兹拉索夫:《图瓦之中世纪城市》,《苏联考古学》,一九五五年第三期;同氏:《准—帖列克古城》,见基谢列夫编:《古代蒙古城市》,一九六五年莫斯科版,第六〇、一一七页。
[74]《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75]《元史》卷六三《地理志》。
[76]《史集》第一卷《部族志》,贝勒津刊本,《丛刊》第七册,第一六八页;赫达古洛夫俄译本,第一五〇页。
[77]同注①。
[78]同注②。
[79]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上。
[80]《元史》卷一四七《史秉直传》。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国学文库本第九九——一〇〇页。
[81]《元史》卷九〇《百官志》。
[82]《元史》卷一五一《贾塔剌浑传》。
[83]《元史》卷七《世祖纪》。
[84]《元史》卷六三《地理志》。卡拉塞:《未经勘察的蒙古》,伦敦,一九一四年,页七六,“秋季用独木船,冬季用雪橇”。
[85]《长春真人西游记》,第一〇〇页。
[86]《元史》卷六《世祖纪》。
[87]《元史》卷一一《世祖纪》。
[88]参阅前页注⑤。
[89]《元史》卷一一《世祖纪》。
[90]P·卡包:《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第二章。
[91]卡拉塞:《未经勘察的蒙古》,第二〇四页。
[92]《元史》卷七《世祖纪》。
[93]《山居新话》;《元史》卷一六七《刘好礼传》。
[94]《史集·部族志》,赫达古洛夫俄译本,第一〇二页,贝勒津刊本无此段传说。
[95]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五《丁零诗注》。
[96]卡拉塞:《未经勘察的蒙古》,第七三页。
[97]卡拉塞,前引书第一一〇、一一三页。
[98]卡拉塞:《未经勘察的蒙古》,第一一四——一一五页。据本书卷末附图,这条古道东起查库尔河与乌鲁克木河合流处,西达查丹河与克木池克河合流处。
[99]《元史》卷一三二《玉哇失传》。
[100]《元史》卷一二八《土土哈传》。
[101]卡拉塞:《未经勘察的蒙古》,第一一四页。
[102]《元史》卷四八《天文志·四海测验》;《元文类》卷五〇《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
[103]《史集》第二卷,布洛晒刊本第五二一页,俄译本第一九〇页。
[104]《元史》卷二〇《世祖纪》。
[105]克兹拉索夫:《图瓦之中世纪城市》,《苏联考古学》,一九五五年第三期;同氏:《准—帖列克古城》,基谢列夫编:《古代蒙古城市》,第六〇、一一七页。
[106]《伊斯兰百科全书》,第二卷,英文版,第一〇二五页。
[107]《史集·部族志》,贝勒津刊本,《丛刊》第七册,第一六八页,俄译本第一〇二页。
[108]《山居新话》。
[109]《史集·部族志》,贝勒津刊本,《丛刊》第七册,第一一七、一九一至一九二页,俄文新译本第一二五、一五八至一五九页。Iūsūn系Yasun之讹。
[110]《史集》第一卷《成吉思汗传》,斯米尔诺娃俄译本,第二七三页。
[111]《蒙古源流》卷四,施密德注释本,第一〇九页。
[112]《黄金史》,包敦(C.R.Bawden)英文译本,第一四五页。又,中华书局本《蒙占秘史》,第二六七页引《黄金史》。
[113]《蒙古源流》,施密德注释本,第三八九页。
[114]《蒙古源流》卷六,施密德注释本,第一九三、一九九页。
[115]田清波:《鄂尔多斯志》(Ordosica)(《辅仁英文学志》第九期,一九三四年)第三八页:“今负责守陵寝者为Darxat(达尔哈特人),这个名词是Darxan的复数形态,原来不是氏族名称,而是对免除赋税者的称呼。在鄂尔多斯也用这个名词称呼负责看守‘八白室’的蒙古人,虽说他们原来似乎隶属于许多不同的氏族。”按这种负责守“八白室”之达尔哈特人,可能仍是原来林木中兀良哈人的后裔。据张相文《南园丛稿》卷三(第四页上),这种“所谓八白室者,今已无存”,“陵户五百余家,……对于蒙旗有特权,一切徭役皆弗与。又以时持册出募,若游方僧道然者,而所至蒙旗者,必以牛羊布施之,不敢吝也。然必轮番而出,常以七、八十户居守之。居无室庐,或韦帐,或柳圈中。”
[116]《蒙古源流》卷六,德译本第一九一页。
[117]《鄂尔多斯志》,《辅仁英文学志》第九期,第四九页。
[118]《鄂尔多斯志》,《辅仁英文学志》第九期,第三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