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之王族与宦族

吐蕃之王族与宦族

近世研究《唐书·吐蕃传》及《唐蕃会盟碑》者,或探究其音读,或考订其史事,中外合计,已不下数十家,然其中待发之覆,所在仍多,本文所考,特其一端耳。

一九一四年《通报》载劳费尔(B.Laufer)《吐蕃鸟卜》一文(Bird Divination Among the Tibetans),其第二部研究《唐蕃会盟碑》及《唐书》中之吐蕃古字及古音,氏论Žaimg Lon(尚、论)二字之意义,先评前人之说,而后断以己见。其大意云:

Žaimg、Lon二字,在占卜表中凡三见,而巴构(J.Bacot)亦有三译,一曰大臣,二曰新闻,其三则将Žaimg Lon分开,译Žaimg曰舅,译Lon为新闻、消息。劳费尔评之云,不知Žaimg Lon乃一名词,三处皆同义也。瓦德尔(Waddell)释之为uncle-minister(伯叔舅姑姨父—大臣),并指明名卿大吏,始有此号,其中有若干或大部属皇族。劳费尔斥之为毫无根据之想象。依劳费尔之意,吐蕃政治组织,完全与中国同,试观《唐蕃会盟碑》之吐蕃官号,悉仿中国,可以知之。氏以为尚论之解释,可于《唐书》中求之。吐蕃政府九省,中文音译为“尚论掣逋突瞿”,吐蕃文为Žaimg(b)lon C'en-po dgu,译言九大部也,Žaimg字不能用吐蕃文解释,其字不过为中文“尚”字之吐蕃音译耳。Žaimg(b)Lon者长官也,与中文“尚书”之音相应,又言在《唐蕃会盟碑》论结历赞官衔中,尚书二字,与C'en-po相当,如碑文Žal-ce-ba C'en-po中文译为刑部尚书是也。Žaimg与尚,蕃、汉声调亦完全相合,在碑文上,Žaimg字又屡见于吐蕃大臣官号中,且每次必用尚字译之,足知Žaimg即尚也。

劳费尔氏又云吐蕃人名之首字,多用尚字。七六五年入寇唐朝之吐蕃三将,名尚结息赞磨、尚息东赞(Žaimg ston btsan)、尚悉野。七六八年蕃将名尚悉摩,更有一吐蕃元帅曰尚塔藏,在此种场合,尚字乃与一吐蕃Žaimg部相当,盖藏地(gtsaimg)有一地域名曰Žaimg,此部之名,即由此地名而来也。

吾人归纳劳费尔之意,可得数点:

1.Žaimg Lon(尚论)为一名词,意义与中文尚书相当。

2.在论结历赞之官衔中,中文用尚书二字译C'en-po。

3.Žaimg字有二义:

A.在碑文中Žaimg为尚之音译。

B.在《唐书》所著录之五蕃将人名中,尚为藏之Žaimg地部族名。

4.论为吐蕃字(b)lon之音译,意为大臣。

一九一五年伯希和氏亦于《通报》发表一文,[1]专考吐蕃名词之中国音译,对劳费尔之Žaimg为中文尚字音译一点,则未置一辞。同年劳费尔复于《通报》刊一短文,[2]以补正前说,并批评伯氏之文,而于Žaimg与尚之关系及意义,亦未再置一辞。

然则劳费尔之说,即完论乎?Žaimg(b)lon既为尚书,何以《会盟碑》反用尚书二字译C'en-po?此非显明之矛盾乎?依吾人之见,劳费尔之说,甚难成立,兹于两《唐书》外,别求证据,以明其说之不可信。

西方汉学家研究唐代史事,大抵只重视新、旧《唐书》而轻视《资治通鉴》,以为《通鉴》简略,所用材料,罕有出于两《唐书》之外者。不知常有若干不易解决之问题,往往两《唐书》无能为力,而于温公书中,反可求得解释。[3]劳费尔认为尚字不能用吐蕃文解释者,即其只读《唐书》,未尝一检《通鉴》故也。《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八年十一月甲申条云:

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仍请昏。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疆,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弃宗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上遣使者冯德遐往慰抚之。

《通鉴考异》卷二十一“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条云:

《补国史》[4]曰恐热姓末,名农力,吐蕃国法不呼本姓,但王族则曰论,宦族则曰尚,其中字即蕃号也。热者,例皆言之,如中华呼郎。

又卷十二景龙三年十一月“吐蕃遣尚赞咄来逆金城公主”条云:

《实录》乙亥吐蕃大臣尚赞吐等来逆女。《文馆记》[5]云:吐蕃使其大首领瑟瑟告身赞咄,金告身尚钦藏[6]以下,来迎金城公主。译者云:“赞咄犹此左仆射,钦藏犹此侍中。”盖赞咄即赞吐也,今从《文馆记》。

吾人由《通鉴考异》所引《补国史》及《文馆记》之文,可得下列数点新知识。即(1)《新唐书·吐蕃传》谓尚恐热姓末,名农力热,犹中国号为郎。今由《补国史》证之,“犹”字上脱一热字,当云“名农力热,热,犹中华呼郎”。其吐蕃原字,即《会盟碑》屡见之bžer也。劳费尔及伯希和据《新唐书》复原之农力热,恐尚可讨论。(2)尚字与论字,除普通意义之外,在唐代尚别有一义,即尚为宦族之通称,论为王族之通称是也。(3)就论赞吐、尚钦藏二名观之,唐代史籍中吐蕃人名,当大半为官名,赞吐既如唐朝之左仆射,则论赞吐者,即示此人官左仆射而系出王族也。尚钦藏亦然,籍属宦族之侍中也。《唐书》有尚恐热,《宋史》有论恐热,即二人官同而族属异也。

尚与论既别具新意,吾人苟用尚之普通意义与唐代吐蕃人名相参照,则劳费尔认为不可通者,皆可迎刃而解。据耶失克(Jäschke)《藏英字典》,Žaimg[7]有舅父、女婿、姐夫、妹夫、内兄弟等意,Žaimg-nyen为母系亲属,Žaimg-tsa为外甥。于Žaimg lon一词另立一目,耶失克释之曰“似为给予大臣之一种官号”。劳费尔不知宦族称尚,以Žaimg字所有诸意,与登坛会盟人名无干,故盛称耶失克将Žaimg与Žaimg lon分立之明智,而于《会盟碑》上吐蕃人名,如宰相同平章事尚绮立赞窟宁思当则曰此大臣之名为k'ri tsan k'od(t)ne stan(绮立赞窟宁思当),而删去其尚字。而于其所举《唐书》中尚结息赞磨诸人名字,则释为系出藏之尚(Žaimg)地。今依吾人所见言之,耶失克所集Žaimg字诸意,正可作吐蕃王族宦族之注脚,而劳费尔所引巴构及瓦德尔之说虽谬,而未可斥为无稽之谈。盖就人类进化言之,当曰吐蕃政治机构,绝不能如劳费尔氏想象之复杂,以为其行政组织,可与天可汗朝相比拟。就恒情论,其政务必甚简单,文武官吏,当多出身贵族,或为赞普之王族,或为赞普之姻戚(舅父、母系亲属、外甥、姐夫、内兄弟、女婿等),换言之,所有将吏,除少数外,殆不出论与尚两族之外也。吐蕃既有宦族之名,则当日贵族平民阶级甚严可知。除王族外,赞普之外戚,自居多数,宦族皆曰尚者,殆以此欤?此事似可与辽朝之耶律及萧两姓相参照。

或以为此种推论,未免近于穿凿,然就唐代史料中所见吐蕃人名与赞普有亲属关系者[8]证之,殊非附会。《张说之文集》卷一七《拨川郡王碑》云:

“论弓仁者,源出于匹末城,吐蕃赞普之王族也。”[9]

《通鉴》唐武宗会昌二年:

“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佞幸之臣,以为相。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綝氏(Mchims)[10]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首相结都那见乞离胡不拜曰:‘赞普宗族甚多,而立綝氏子,国人谁服?……’拔刀剺面,恸哭而出,佞相杀之,灭其族。”

论弓仁为赞普之王族,故其祖孙父子,以“诸论”之号,名扬中土。达磨妃綝氏之兄为外戚,非王族,故其名之第一字为尚,而非论。是就吐蕃人名观之,林恩《补国史》之文,决非无根,而吾人以宦族通称尚之尚字,乃借用普通意义尚字之说,亦非无凭据也。

本此新解,再读两《唐书·吐蕃传》、《唐蕃会盟碑》及其他有关史料,则其中所载人名,顿然显出一种新意义。即人名之上加论者,大抵皆为王族,加尚者,皆宦族或外戚也。予尝约略统计两《唐书·吐蕃传》及《通鉴》所载吐蕃百余人名,见其中将吏属王族(论)者,居百分之四十强,属宦族(尚)者,居百分之二十强,尚、论两族外之将吏,不及百分之四十。若谓论为官吏之通称,何以不一律称论?若谓尚为藏地族名,何以百官之中生于此地者,历代竟如是之多耶?

总之,论与尚所表示者,为吐蕃人之族属,非吐蕃人之姓氏。就吾人所知之吐蕃姓氏言,若属卢或烛卢(Cog-ro,《会盟碑》有属卢论赞热土公,《唐会要》卷九十七有属卢论莽藏,《旧唐书》烛卢巩力之烛卢,当亦为属卢之异译),若末(aBal,《会盟碑》有末论矩立藏名摩,《新唐书》尚恐热姓末),若琛或綝(Mchims,《会盟碑》有琛尚顿热窟宁赞及琛尚旦热思诺币,《唐书》尚延力姓綝氏),若荽(《旧唐书》禄东赞姓蒆氏,《新唐书》称曰为薛禄东赞,恐误),皆为地名或族名,似略与中国姓氏相当。论矩立藏名摩与尚恐热同姓末,而一称论,一称尚,正足表示其同生一地,而所隶属之族属不同。

依吾所得之结论言,劳费尔之说,殆全不能成立,吾人之结论可撮要如次:

1.吐蕃Žaimg字非中文尚字之音译,且与劳费尔之说正相反,尚为Žaimg之音译,在唐代吐蕃为宦族之通称。

2.论为(b)Ion之音译,除普通意义外,在唐代吐蕃尚有别义,即王族之通称是也。

3.尚与论乃表示吐蕃统治阶级之两大宗族,非表示其地域或姓氏。

4.“尚论”乃Žaimg(b)lon之音译,当系统王族与宦族而言,或即政府之别名,故“尚论掣逋突瞿”者,殆言王宦两族或政府之九长官也。

(原载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九四〇年第一卷第一期)

[1]伯希和:《几个吐蕃名词之汉文译写》(P.Pelliot,Quelques Transcriptions Chinoises de Noms Tibétains),《通报》,一九一五年。

[2]劳费尔:《吐蕃名词之汉文译写》(B.Laufer,Chinese Transcriptions of Tibetan Names),《通报》,一九一五年。

[3]吾人试举一趣例,以见《通鉴》常用史料,而两《唐书》反削改过甚,难见本象。唐德宗贞元六年,回纥忠贞可汗死,大相颉于迦斯(Ⅱ Üges)在外,次相率国人立可汗幼子。颉于迦斯回,次相惧其后有废立,可汗等出迎郊野,可汗拜且泣曰:“今幸得继绝,仰食于父也。”(《新唐书·回纥传》)“儿愚幼无知,今幸得立,惟仰食于阿爹。”(《旧唐书·回纥传》)《通鉴》唐德宗贞元六年作:“儿愚幼,若幸而得立,惟仰食于阿多,国政不敢豫也。虏谓父为阿多。”吾人苟不读《通鉴》之文,决不知《新唐书》之父,及《旧唐书》之阿爹,乃回纥语ata之意译及半音译半意译也。阿爹与阿多对照,尤饶意味。

[4]《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林恩《补国史》十卷,注云:恩,僖宗时进士。

[5]《太平御览》引用书有唐景龙《文馆记》。

[6]《新唐书·吐蕃传》:“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

[7]耶失克:《藏英字典》(H.A.Jāschke,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一九三四年,第四七一页。

[8]此外尚有器弩悉弄赞普之舅曲萨若,此人之名若与曲莽布支相较,曲字当为其人之姓氏。

[9]碑文又云:“曾祖赞,祖尊,父陵,代相蕃国号为东赞。戎言谓宰曰论,因而氏焉。”燕公以论为禄东赞祖孙父子之姓氏,且取义于blon之普通字意,殊误。《旧唐书》及《通鉴》明言禄东赞姓蒆氏,是论非论弓仁之姓可知。

[10]唐代读綝为Chim,故伯希和氏以为即吐蕃氏族Mchims之音译,参阅《通报》,一九二六年,第七三页。按《唐蕃会盟碑》吐蕃人名中Mchims字凡两见,中文音译为琛,然则綝乃琛之异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