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斡亦剌部
一九五三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委员会考古队在库苏古勒省阿尔布拉克(Arbulagh)县第三巴格地方,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北岸,发现元宪宗“丁巳夏”(一二五七年)外剌驸马八立托及公主一悉叶建立的“释迦院碑”。碑记是汉、蒙两种文字写的。这个地方应是外剌的夏营,是他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1]。
溯德勒格尔河西北行,越过唐努山脉东端的分水岭,即达华克木河上源锡什锡德河(Shishkhid-ghool)。伯希和认为Shishkhid(shishqit)是shikhshid一字中间的两个辅音(q、sh)换位所致,似乎是可信的[2]。斡亦剌、秃巴思诸部向术赤投降的地面,就是在这条河的流域。
拉施都丁《史集·部族志》“斡亦剌”条:“斡亦剌的帐幕及住地,在八河流域……诸水从此地流出,汇为一水,曰谦河。谦河流入昂哥剌河。”谦河上源华克木河支流甚多,所谓八水,应是此水支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斡亦剌部的主要部分,住在德勒格尔河及华克木河流域。
H·H·霍渥思(《蒙古人史》第一卷,一八七六年,页六八二)根据阿布勒哈齐《突厥世系》节录拉施都丁《史集·部族志》斡亦剌部之文,对这八条河流曾进行过勘同工作。不管阿布勒哈齐书中这八条河名的写法是否正确,他在昂哥剌河支流中寻求这八条河流,未免南辕北辙了。关于昂哥剌河与谦河的关系,《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及《史集》“吉利吉思”条都说谦河注于昂哥剌河。这是元代的地理概念。据我们在南京所能接触的材料——《史集》贝勒津刊本(页一〇一)、《史集》一九五八年俄文新译本(第一卷第一分册页一一二)及霍渥思引用的《突厥世系》,这三种本子关于八水的名称,除以颜色命名的三水外,其余五水的写法都不相同。根据这些不能肯定的写法进行对音勘同恐怕是危险的。韩伯诗所著《谦河注》一文,曾试图在贝克木及华克木两河的支流中寻求八水,可是他的勘同工作,仍未能令人满意。(《亚洲学报》一九五六年,页二八五至二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