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理伯里山之方位
公元一二四六年罗马教廷使节普拉诺·卡尔毕尼(Plano Karpini)经行Koman之地,谓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及押亦黑河(Jaik)四河流贯其境。[13]后七年(一二五三年)法国圣路易(St.Louis)使臣鲁不鲁克(Rubruk)复经行其地,谓Koman即钦察(Qibchaq)。[14]然则十三世纪之钦察地域,即今黑海、里海以北之大平原也。
成吉思汗西征时,钦察非统一之国家,《元史》、拉施都丁《史集》及俄国史籍所著录之钦察首领虽仅有亦纳思[15]、哈剌察儿[16]、八赤蛮[17]、合丹(Qotan)[18]、宽阇(Kunjak)[19]等人,而当时钦察部名之见于伯巴儿思(Baibars Rokn ad-Din)回教国史者则竟有十一部之多,此等部族名称诺瓦里(Novari)书曾转载之,故伯巴儿思书虽亡,吾人今日犹可见其名称也。[20]
蒙古既灭钦察,其人民与酋长自难免不被虏东徙。然蒙古之视色目人,仅次于本族,故钦察人之仕于元朝而跃为一代名臣者颇夥,惟吾人苟就其在《元史》及现存元人文集中自有专传或碑铭者考之,见其人决非来自钦察各部,殆悉出自玉理伯里山一地,质言之,殆悉与土土哈(Tūtqāq)先人同源,此读史者所不可不注意者也。[21]
此支钦察部人源出热河中部,本蒙古种,迨移居西北,雄长其地之后,始改名钦察,人民亦逐渐突厥化,屠寄于此早有详细考证,[22]伯希和氏亦有所论列,[23]此可不论,至其所徙之玉理伯里山果何在乎?《蒙兀儿史记·氏族表》“钦察”条注云:
玉里伯里,今乌剌儿岭、里海北,欧亚二洲之界山也。[24]
伯希和氏以玉里伯里之“原名好象是Yür-beli”[25]而未确指其方望,按《元史》卷一二四《忙哥撒儿传》“朕讨定斡罗思、阿速、稳儿别里钦察之域”,稳儿别里即玉里伯里,伯氏拟测不足取。但据马可瓦尔特(Marquart)书谓:
他(钦察)的中心好象在兀拉山山中。[26]
二氏之说差同。今马可瓦尔特书无检阅机会,可置弗论。屠氏之说果有征乎?吾人遍检屠书,未见所本,则中文材料竟无足以定玉理伯里山方望之证据乎?
按自来东西学者之研究钦察部人土土哈,率皆于《元史》本传外,取材于虞集撰之《句容郡王世绩碑》,而忽略阎复所撰之《句容武毅王纪绩碑》。阎复之五十卷《静轩集》虽已久佚,[27]而此碑文则尚残存于苏天爵《国朝名臣事略》卷三中,惜今通行之聚珍本《元名臣事略》为乾隆中改译本,书内人名地名一律更改,致使《元史》之重要史源无法使用,殊可浩叹。幸清季归安陆心源据元统乙亥建安余氏勤有书堂元刊本(补:一九六二年已影印出版)撰《名臣事略校补》四卷,[28]于补缺正误之外,兼将旧译专名一一注出,于是几同佚失之元代宝贵史料又得死而复苏,殊可庆幸。陆氏校补本《枢密句容武毅王传》引《纪绩碑》云:
公(土土哈)钦察人,其先武平折连川(Jeren Ke'er译言黄羊甸)按答罕山部族,后徙西北绝域,有山曰玉理伯里(改为伊埒巴尔),襟带二河,左曰押亦(改为约罗),右为也的里(改为伊苏),遂定居焉,自号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夏夜极短,日暂没辄出。川原平衍,草木盛茂。
《元史·土土哈传》悉袭碑文,惟删去押亦及也的里二河名,遂使玉理伯里山失其所在;又删去“川原平衍,草木盛茂”二句,遂致读者不能明了玉理伯里山所在之地形。吾人今读聚珍版《元名臣事略》,虽知此山左右有约罗、伊苏二水,亦绝不能知其为今日何水,进而推知玉理伯里山之方位,幸陆书注出二水旧译,则二水之今名及此山之方望遂得解决。
按押亦为突厥语Yaiq之音译,也的里为突厥语Idil之音译,乃伏尔加、乌拉尔二河之中古名称。二水名亦见《元朝秘史》,第二六二节作亦的勒札牙黑,第二七〇节作阿的勒札牙黑(当分写),乃押亦及也的里之蒙古读法。至于突厥语押亦,蒙古语译作札牙黑者,盖有不少用y发声之突厥字,在蒙古语中皆作j也。如Yasaq在蒙古语作Jasaq(札撒),Yalair(押剌亦儿)作Jalair(札剌亦儿),皆是其例。此二水名西历五六九年已见著录,俄人布来特施乃德(E.Bretschneider)于其《中世纪研究》第三〇六——三〇七页曾搜集历代行纪中各种异写,可参看也。
然则所谓玉理伯里山者在今伏尔加及乌拉尔二河之间,纪绩碑称其地“川原平衍,草木盛茂”,以今地形图考之,则此山当不甚高大,且又必在此二河下游近里海处,似不能于其上游乌拉尔山中求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