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本册收入李清臣《李清臣文集》十二卷、李若水《李忠愍集》三卷、王安中《初寮集》十六卷,按其存世时间先后编排。

李清臣(1032—1102),字邦直,号淇水,北宋大名府临清县(治今河北临西)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治平二年(1065),又中制科,授秘书郎、签书苏州节度判官。历任同知太常礼院、提点京东刑狱、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元丰六年(1083),拜尚书右丞。哲宗即位,转尚书左丞。因反对元祐更化,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河阳府。哲宗亲政,首倡“绍圣绍述”,官拜中书侍郎。绍圣末,遭章惇排挤,坐事罢知河南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倾陷,出知大名府而卒。著有《淇水集》等。

李清臣在政治上是新党(王安石变法派)的骨干人物。宋哲宗亲政后全盘推翻“元祐更化”,全面继承宋神宗的政治路线,继续推行熙宁元丰新政,史称“绍圣绍述”。而李清臣则是“绍圣绍述”的第一功臣。然而,李清臣又与旧党(反王安石变法派)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旧党元老韩琦的侄女婿,又与理学大师程颐是儿女亲家,其幼子李褫(即李偲)娶程颐长女为妻。因此,尽管南宋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但李清臣的文学成就仍能得到南宋士大夫的赞许。例如,朱熹就称赞道:“李清臣文饱满,杂说甚有好议论。”甚至认为:“李清臣文比东坡较实。”[1]

清朝康熙皇帝在其《古文评论》中对李清臣的七篇文章进行了点评:“《策旨》:语能综要,故各缀数言而大意已自包举。《势原》:以势字为主而错综参互以畅之。文气酣适,读此使人怡神。《议官》:综练世务之言,可令官方整肃。《明责》:立言深中窾会,亦甚精警。《固本》:以教导宗室为国之本计,识虑自尔深远。《秦论》:洞瞩成败,非由臆断。《隋论》:光武亦尚吏治,然犹能以王道行之,隋文则专尚吏耳。议论深细,是前人未见到处。”[2]

李清臣的代表作是“十六论”和“十八策”。其笔力雄劲、气象博大、说理透辟、议论风生、纵横开合,堪比荀子、孟子,能见人所不能见、道人所不能道。例如,《法原策》曰:“法为贵,君位次之。法坏则民亡。民亡,则君如之何其尊且安也?故人主尊法。惧法之不立也,故以身先之。惧天下之慢法而法坏也,故一举事而不敢忘法。”其文见地深刻、立论警绝。再如,《厚俗策》曰:“今之天下,土地广而人民众,兵寇不作,咸安于渔樵、耕织之业,其盛可与古治侔矣。所愧于古者,风俗之不厚也。风俗之薄,非民之罪,非质性而然,国家法制之失也。”其文切中时弊、鞭辟入里。又如,《议兵策上》曰:“天下之事莫难于兵,天下之才莫难于将。”“非仁不能以怀物,非威不能以戢士,非勇不能以震敌,非智不能以应变,非信不能以固结。”其文纵横排比、雄放恣肆,确有荀子之风骨。

李若水(1093—1127),字清卿,北宋洺州曲周(今属河北)人。初名若冰,后改今名。徽宗时,以上舍登第,历任元城尉、平阳府司录、济南教授、太学博士等职。钦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出使金国,见粘罕于云中,请以赋入赎三镇。金军南下攻宋,再假徽猷阁学士,副冯澥使金。至怀州,被金军所拘,押还开封。请钦宗至金营乞和,寻随钦宗回城,擢吏部侍郎。靖康二年(1127)正月,再劝钦宗应金军之邀赴金营。金军已拟立张邦昌,乃逼钦宗易服,拘留营中。李若水大骂金帅粘罕失信,实为封豕长蛇。骂不绝口,遂被金军杀死。南宋初,追谥忠愍。现存《李忠愍集》大约还保存了他三分之一的诗文。

李若水“诗文虽不多,而诗有风度,文有气概”[3],尤其是他的诗作,既有白居易诗风的平易,又有晚唐诗风的料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太行道中》:“千山倚奇峭,十日寄登临。宇宙蜂房小,功名虎穴深。诗多马上得,家只梦中寻。头白双亲健,飘零寸草心。”《村家引》:“村翁七十倚柴扉,手障夕阳望牧儿。牧儿归来问牛饱,屋东几亩田未犁。”真切自然,平易而深刻。虽无华丽之语,但格外生动。再如,“岸斜水自环,树缺山为补”(《绿漪轩遇雨与任才仲定韵赋》),“归雁嘶层云,饥乌啄平野”(《平川道中》),“东风无意秀芳草,野鸟不言衔落花”(《次韵马循道〈游长安东池〉诗》)等诗句,又颇有贾岛雕琢苦吟之意味。

李若水的诗文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例如,《捕盗偶成》就记述了宋江等三十六人被招安的情况:“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而《驳不当为高俅举挂札子》《再论高俅札子》则是有关“高太尉”事迹不可多得的史料。

王安中(1075—1134)[4],字履道,号初寮,两宋之际定州曲阳(今属河北)人。元符三年(1110)进士,调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司理参军。政和中,累迁至御史中丞。平反开封民冤狱,请禁江湖术士与官员交往,弹劾措置东南九路铜事徐禋欺罔及蔡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之罪,大得人心。宣和三年(1121),累官至尚书左丞。宣和五年,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治今北京)。原辽将张觉受宋官封,据平州(治今河北卢龙)反金,因兵败而逃奔燕山府。金军索之甚急,王安中遂奉徽宗之命,将其缢杀。原辽降将郭药师为同知燕山府事,执掌兵权。见张觉被杀,大愤。王安中心存畏惧,因力求南归。靖康初,屡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治今桂林)安置。南宋初,免除安置,恢复自由。绍兴二年(1132),高宗诏令赦免其罪,复官为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时任知泉州(今属福建),遂迎奉安中泉州居住。两年后,王安中病死于泉州。著有《初寮集》等。

因王安中力赞联金灭辽,且负有燕山府处置失误之罪,在政治上留有污点,在南宋时屡遭朝野非议。如朱熹就指斥他“做尽无限过恶”[5]。然而,王安中文章雄赡、才气奔逸,“笔势略与淇水相颉颃”,其诗“精深可讽咏”[6]。尤其是在南宋初年,由于历经政治挫折,又亲眼见到了北宋的覆亡,其诗文一扫昔日秾丽,风格趋于沉郁,但造诣更加精深,成为南宋初年文坛的最早领军人物之一。南宋后期文豪刘克庄评论说:“南渡诗尤盛于东都。炎绍初则王履道、陈去非、江彦章、吕居仁、韩子苍、徐师川、曾吉甫、刘彦冲、朱新仲、希贡,乾淳间则范至能、陆放翁、杨廷秀、肃东夫、张安国一二十公,皆大家。”[7]刘克庄也喜读王安中的诗文,在《前辈》一诗中写道:“前辈日以远,斯文吁可悲。古人皆尚友,近世例无师。晚节《初寮集》,中年务观诗。虽云南渡体,俗子未容窥。”[8]

王安中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者,是其“四六”,即骈文。在两宋,如果不能写得一手精妙的四六文,是不可能当上翰林学士或知制诰的。除了朝廷的制诰等文体外,骈文在宋代的启、表等文体中应用也极为广泛。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都是骈文高手,创立了宋代骈文的独特风格,即参以散文笔法或多用长句,打破了传统骈文的整齐的句式。

王安中的四六文,高简稳贴,精妙典丽。例如,《谢除显谟阁待制表》:“惟先帝藏书之盛,云汉昭回;而高阳制阃之雄,金汤险固。”《余深进少保制》:“宰相亲内而抚外,莫先驭远之图;王兵无战而有征,尤赖处中之助。”《贺三山新河行流表》:“岁徭蠲息,可宽东郡淇园之忧;天险长雄,岂特长坂盟津之固?”再如《谢宰执书》:“窃以设旄建旐,南仲所以城朔方;乘马路车,韩侯所以受北国。矧全燕之奥壤,实中夏之故封。”长于用典而造语自然,虽然散化但节奏明快。

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综观本册所收三位燕赵人物的作品,王安中的作品技巧性高,但思想性较差。因此,他的一些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的诗文尽管匠心独出,但总不免有浮腻之感。李若水诗风与白居易类似,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意境稍逊。而在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上做得最好的,自然就是李清臣了。李清臣的“十六论”和“十八策”大致写成于宋仁宗庆历到嘉祐时期(1041—1063),正是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有志之士为谋求更大的变法改革而苦苦求索的时期。南宋思想家陈亮对此有一很好的概括:“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9]值此风云际会之时,李清臣写出了可以流传千古的佳作。其史论、政论,往往立意新颖,善于翻空出奇。驳诘论辩,议论风生,雄辩滔滔,一往无前;纵横捭阖,腾挪变化,上下古今,援据赅博;使其文章具有一种回旋起伏、河奔海聚、滚滚不穷的气势,成为燕赵文库中的一块瑰宝。

杨倩描

2015年1月1日

[1](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

[2]《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三集)卷四二。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李忠愍集〉解题》。

[4]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五所记,王安中死于绍兴四年(1134)。据《宋史·王安中传》所记,其享年59岁。过去学者多据此而按虚岁推算出王安中应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但宋人假托李虚中之名撰写的《李虚中命书》卷中为“时居日禄,当得路于青云;五马交加,可致身于黄阁”作注时,特意提到了王安中生辰:“王安中左丞,乙卯年丁亥月乙巳日丁亥时是也。”乙卯年为熙宁八年(1075)。此条记述应当是可信的,故据此而确定王安中生年为熙宁八年。

[5](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

[6](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7](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七《〈中兴绝句续选〉序》。

[8]《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

[9](宋)陈亮:《龙川集》卷一一《铨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