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论上
尝读《戴记》,其言礼乐详矣。高出于太古,深入于无间,穷乎天地之际,汪洋弥漫,殆不可知。而后及于用,学者观之,或疑其张大礼乐而为之教。求其所以然,莫非必然之义也[4]。学者之言曰:礼乐者,非天地之所出,非人之所乐为。圣人忧乱而矫为之,不得已而人从焉者也。人之所乐从、所不学而能者,情欲也。圣人拂人之欲,以就乎善;抑抗诡劫[5]天下之众,以入乎礼。是圣人之术也。若是,则戕夫天理、贼乎道本而后以为圣人矣。
岂戕贼天理、道本而为圣人耶?大莫大于天下,长莫长于万世。天所无者,虽圣人,不能强之使久立;天所有者,虽多力,不能强之使必亡。今夫礼也,先天地而不见其始,穷今古而不见其终。杰者不得而逃,暴者不得而灭。惟其与人俱生,原于自然而后能也。故圣人知礼乐之出乎天地性情之所自有,故因其理而导之,探其本而文之。不行则已,行之斯成;不言则已,言之斯立。大可以被天下,久可以传万世。
桀、纣率天下之人而赴情欲,欲以绝礼。礼不绝,而桀、纣亡。秦焚圣人之书而树己意,欲以绝礼。礼不绝,而秦亡。庄、列之虚无,杨、墨之僻邪,申、商之残刻,秦、仪之诡伪,王、乐之浮旷,簧鼔其说,驰骛于礼之外,欲以破礼。礼终不可破。而数子者,后世不可宗。礼非出于自然而何也?
晋有阮籍者,知礼之足以为治,而不知礼之原。其言曰:“礼岂为我辈设哉?”抑亦妄矣。彼亦无他。以己之厌礼法,而谓君子皆然。睹薄世之溺夫欲,而谓圣人之事不足乐,特为侈论以高天下也。虚无之说胜而晋亡,斯籍辈为之耳。
故礼者生于古始,成于圣人。小人复情以归礼,君子循性以安礼。智者待礼而后尊,愚者待礼而后存。人之生于礼之中,宕佚[6]而出于礼之外者亡;鳞介之生于河海之中,跃而离于河海者死。此礼乐所以为天下命也。故曰:“礼[7]必本于太一[8]。”又曰:“必本于天。”又曰:“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知此者,其通于诚明之学乎?
《宋文选》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