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论
天下之治乱,如昏明、寒暑之相从也。五帝三王既去,而天下为秦,秦亡而为汉。自汉帝之元年,岁在协洽,以及于今,千二百有七十年。其间乱世多而治世少。基业宏大、足以传之子孙而久者,汉、唐、圣宋而已。魏虽有蜀,而不能有吴;及魏入于晋、晋平吴,而天下始一。一之者未久,散为一十六国。而晋迁于南,魏起于北。魏衰,而又为东、西。东魏入于高齐,西魏入于周闵,相与鼎峙而立。周能并齐,而天下尚为二。及周入于隋,隋既而平陈,然后一天下而君之。隋不能坚,又化而为唐。唐亡而为五代,抑亦屡变矣。
舍夫汉、唐而观之,余据土而君者,一爝火之明也。然而自古乱亡,莫甚于五代。周、秦、汉、晋之间以兵攘,间有天下之豪杰,或借仁义、本谋术。五代之际,率皆凶卒、小盗,公行而无愧。脍截生民而尽之,礼义廉耻无发遗矣。庄周曰:“后世必有人相食者。”岂知后世之乱,有过于相食耶?然而,不大乱不大治。五代之大乱,天所以开圣宋也。
宋有天下,相继者四明圣。百余年间,生民之安,过于汉、唐。内无擅威之臣,外无强大诸侯,下无奸民攻掠之变。十人之盗起,则不月而传骇于天下之耳目。况能容大盗耶?其安治如此。然而,识者观天下[13]之势,尚为之忧栗而不宁。其故何也?
夫始治者,天下之所乐;而久治者,明智[14]之所忧也。实之美者多蠹,味之甘者生醯鸡。康乐而充逸[15]者,萌疾病。物慎乎其极,则必至于变。古之王者知其物理之极,惧其变而为危,则先自为之变。使变而治,此其所以久也。居治之久,而未知所以变,此非今之可忧者与?
今天下之民,丁黄老幼,孳毓而繁夥,其数多于汉之文、景,唐之贞观、开元。见生齿之极于此矣!耕者升山巅,樵者入穷谷。土不为不辟,农不为不力,而常有冻饥之人。天时丰穰,则中户已上,歉歉仅足。一有水旱螟霜之岁,则百姓流冗转移,相枕藉而死于道路。可以常丰而不可以有凶灾,见其用天时、出地利之极于此矣!国之于利,算及行人、租及动物。小吏为公家,而坐列贩卖,如贾人者,焉信于治人之官[16]?世入之用,朝而夕谋,夕而朝忧。有日月之虑,而无二三岁之计。可以常无事,而不可以忽有为。可以常静,而不可以一动。见财力之极于此矣!
至于上之政令,下之奔走,或疲极而倦厌。而朝廷之治特为偷且,欲以循循而格万世之安。卒未能磨濯刬
,奋然而有所变。窃恐其失于不变也。天下之治乱,如昏明、寒暑之相从也。可不前计而预虑者哉?
《宋文选》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虞书:原文误为“虞舜”。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刊正。
[2]也:原字脱漏。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补之。
[3]来:原文脱此字。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补出。
[4]以:原文脱此字。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补出。
[5]哉:此字原缺。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补。
[6]者:原文脱漏。此据《圣宋文选全集》补出。
[7]孔明:原文脱漏。此据《圣宋文选全集》补出。
[8]仁政:今本《孟子》均作“王政”。
[9]与:原文误作“以”。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改正。
[10]幽陵:原文误为“函陵”。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改正。
[11]办:原文误作“辨”。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改正。
[12]贞观:原文为避宋仁宗赵祯名讳,改作“正观”。今据现代行文规范改正之。
[13]下:此字原文无。今据理补之。
[14]智:原文作“知”。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改正。
[15]充逸:原文误作“克逸”。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九改正。
[16]如贾人者,焉信于治人之官:原文误为“如贾人焉者信于治人之官”,“焉”与“者”相互颠倒,文理不通。今据理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