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邪策
奸臣之所以难明,以其善匿无形;而忠臣之所以多不遇,以其劲情直指、而不恤可疑之地也。故虽奸臣必材。材多,而为患愈大。虽忠臣必有过。材或不备,而忠未尝忘也。是故,知臣最难,御臣之难次之。
欲人主之知臣,莫若指奸臣之形以示人主。朝廷之上,审按而考绩之,如揭冰鉴以待来者。其能隐者几希。奸臣之形,人主不可以不察也。有细奸,有巨奸。才足以覆之,言足以发之,貌足以持之,气足以守之。聋上下之听,而偷禄取誉。主不能怒,众不能语。卒之,实利在已而害归于众。此巨奸者也。才不足以自覆,言不足以自发,貌不足以自持,气不足以自守,煦煦柔佞、偷容苟合而已耳。此细奸者也。奸之小大,人主不可以不察也。
奸臣必内圆而外方,名是而实非,始顺而终悖,罄乎至诚而甚异于道。故有击断以为公,局缴以为明,险健以为勇,悍讦以为通,巧谲以为智,骄忮以为介,儒懦以为仁,抑抗以为高。不言其所可言以为敦,不为其所可为以为慎。小信以为忠。此奸臣之积。人主不可以不察也。
奸臣之与忠臣固不相若。然而,奸邪之所排陷,或外示相与而内实仇之。其所汲引,或外示乖离而阴为之左右。上欲绌贤者,则谮之以可排之状。上欲进已知,则开之以可用之名。其言深微,其事隐晦,使人君随已意以为祸福而不知悟所以然者。唐高宗欲立武昭仪,禇遂良守先帝之命而争。高宗欲止,李绩知武后必得志于天下,曰:“此家事耳。何须问外人?”明皇欲相牛仙客,张九龄力谏。李林甫曰:“天子用人,何为不可?”由二臣奸言,而唐室中坏。此邪正之论,人主不可以不察也。
奸臣之始进,多以非其道。商鞅因嬖人以进于秦,段颍因宦者以进于汉。宇文融、皇甫镈因聚敛,王玙因妖妄,宗楚客因宫妾,郑注因药术,王叔文因棋以进于唐。非其道而进,其末无不为奸臣者。臣下之所以进,人主不可以不察也。夫天变者,成王之所以感悟;而《狼跋》之诗,周大夫之所以开周公也。而许史、恭显假日变以除周堪、张猛;武三思造摄提之应以进纪处纳;李逢吉、张权舆为非衣之谣以倾裴度。此奸臣之伪,人主不可以不察也。
故人主善察奸臣之形,奸虽未去,亦蟠缩而不敢措其用。封伦佞于隋而直于唐,许敬宗忠谨于文皇而谗谄[28]于高宗之时是也。《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彼非鬼蜮,其情皆可以得之矣。人主诚留意于此,彼安得而逃哉?
《宋文选》卷二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助:此字原文缺。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补。
[2]亡名:原文误作“亡命”。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改正。
[3]叫譊:原文误作“叫诡”。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改正。
[4]不可得:原文缺此三字。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补出。
[5]驳:原文误作“骎”。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改正。
[6]令:原文误作“今”。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改正。
[7]今:原文误作“令”。今据理改正。
[8]资地:原文作“赀地”。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改正。
[9]之:此字原文脱漏。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补之。
[10]而以:原文作“而已”。今据《宋文选》卷二一改。
[11]顽悍无耻:原注:一作“砉诟无节”。
[12]俟:原文误作“使”。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一改正。
[13]逋荡:原文误作“通荡”。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改正。
[14]海内:原文误作“四海内”。“四”实为衍文。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删去。
[15]乐:原文脱漏一字。今据理补之。
[16]甚当:据此句上下文意,“甚当”有误,似应作“甚不当”。
[17]诋:原文误作“抵”。今据理改之。
[18]而进:原文误作“不进”。今据理改之。
[19]太学:原作“大学”。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改之。
[20]逻:原文误作“
”。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改正。
[21]仁主子之育万姓:原文误为“仁主之子育万姓”。今据理调整、改正之。
[22]丞:原文误作“承”。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改正。
[23]卢祖尚固辞交州都督:原文误作“卢相尚固辞文州都督”。今据《旧唐书》卷六九《卢祖尚传》改正。
[24]凌迟:原文脱“迟”字。今据《荀子》卷二〇《宥坐篇》补之。
[25]人主尊如堂:此句贾谊原文为“入主之尊譬如堂”。
[26]廉:此字原脱。今据《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补。
[27]暮:原文误作“莫”。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改正。
[28]谄:原文误作“謟”。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二〇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