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论
《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气可上,而形不可上。此必然之理也。故曰:“魂魄归于天,骨肉归于土。”天无形则无敝,有形则有敝。虽天,不能使之易此言者也。是故生而死,尧、舜之圣,禹、汤、周、孔之仁智之所同,贲、育之力之所不免也。
至秦始皇,既以力并诸侯,而以气摄天下矣。举六国之宫室,写之咸阳之坂,以为其居;举六国之玉帛,而输之函谷,以为其用;举六国之女色、钟鼔,纳之于阿房,以足其欲。群臣莫不称颂其功。德秦皇坐亡国之殿、听亡国之音,趋走遮列亡国之臣,心侈意广,自以为万世莫吾及,顾少羽翼而升耳。于是,车辙马迹交于海上。登之罘,浮江湘,以望方士之所谓三岛者。弃其赤子,航之于东夷,以卜其所谓仙。不务事事,而跕跕然。狂人客死于沙丘,不得亲传之良嗣,遂亡其国。
自黄帝葬于桥陵下,及于三代之盛,未尝有仙之说。至汉孝武,侈欲极而外道之惑乘其隙而入。用方士之言,邀神灵而祠鬼物。桥陵者存,而方士辄曰:“此葬其衣冠耳。”又从而信然之。以其女女方士,与方士传车而宿。当是之时,天下几大乱。
周之末,有李耳者为虚无无用之语以高世。虽背仁义之教而驰,然亦未害为处士避世之小道也。使李耳之存于时,王者召而礼之,不过赐之粟帛、杖履而退之,养之一丘而足矣。至唐明皇,曰:“李耳,吾祖也。今存而仙。其位高大,与天帝并。”遂推其言以为经,而为之祠宇,散满天下。贱礼乐刑政,谓之俗务而弗亲。中国几为安、史之所有。
秦、汉、唐之君,皆命世之才也,咸以仙败,终其世而不悟。可不哀哉?古之时,王教之害尚鲜。至后世,而其弊百出。曰杨、墨者,曰佛者,曰老氏者,循环而交来[3],以攻先王之仁义,使仁义衰而异教立。呜呼!自是以来,生民之命摇然无所附矣。其祸也,始于秦,而流于汉,昌大于唐室,至后世而不可破。后之仁君,将复有以[4]仙亡其国者矣。
《宋文选》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