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说明

点校说明

李若水文集名曰《李忠愍集》,大约由其兄弟[1]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左右编定,总共十卷。当时,知归州(治今湖北秭归)费枢[2]在读过李若水文稿后,深为感动,亲自为其撰写序言一篇。

到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李若水兄弟相继去世,李若水之子李浚、李淳又从李若水兄弟秘藏的遗稿中发现了记录李若水事迹的内容,于是编写了《靖康忠愍曲周县李公事迹》,将其作为《李忠愍集》的附录之一。其后,《李忠愍集》刊刻出版,得以传世。

刊刻出版的《李忠愍集》附有二卷附录。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称:“《李忠愍集》十二卷,吏部侍郎临洺李若水清卿撰。后二卷为附录。”而元人修《宋史》,其卷二〇八《艺文七》则称:“《李若水集》十卷。”《宋史·艺文志》记录宋人著述,多喜用人名冠其文集。如吕陶《净德集》只称“《吕陶集》”、王安中《初寮集》只称“《王安中集》”、汪藻的《浮溪集》只称“《汪藻集》”,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李若水集》只有10卷,看来已不再带有二卷附录了。

到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李忠愍集》《李若水集》均已散佚不传。四库馆臣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见于各韵的李若水诗文,编为文一卷、诗两卷,改名为《忠愍集》。

清末王灏编修《畿辅丛书》,收有《李忠愍公集》,但不知出于何故,未收其诗,仅收有文集一卷。《丛书集成初编》所收《李忠愍公集》当出自《畿辅丛书》,所以也仅有文集一卷。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全宋文》、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全宋文》未辑得李若水佚文,但《全宋诗》辑得李若水佚诗16首、残句7段。然而,《全宋诗》所辑李若水诗,有个别系误辑。如,从《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五所辑《村落》一诗,实为李若水《次韵高子文〈村居〉》之节选[3]。再如,从《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一三所辑之残句“东风无迹秀芳草,野鸟不言衔落花”,乃出自李若水《次韵马循道〈游长安东池〉诗》[4]。李若水诗之残句,《全宋诗》也有漏辑。如《升菴集》卷五五所引李若水诗句“近村得雨远村同,上圳波流下圳通”,就未被辑入。

《文渊阁四库全书》与《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收李若水《忠愍集》,在文字上和篇目编排上都存有一些差异,而在雠覆上,因《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忠愍集》又经过了详校官裴谦和总纂官纪昀的覆勘,所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要好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次编纂《李忠愍集》,即以《文津阁四库全书·忠愍集》为底本,恢复宋代原名,对《文津阁四库全书·忠愍集》的编排略做调整,将原列于卷首的清高宗弘历(乾隆)《题李若水〈忠愍集〉》一诗[5]移于附录三,而在序言部分则增加了从《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二中辑出费枢所作《〈李忠愍集〉序》。为保持本册三种书籍的体例一致,《李忠愍集》诗文所用版本尽管大多出自《文津阁四库全书》,但也均逐首逐篇进行版本标注。附录一汇集了后人对李若水的追赠、追思等史料,附录二是李若水事迹的汇编,附录三是李若水文集的相关题跋和解题、提要。

尽管《全宋诗》和《全宋文》已经为本书的编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整理基础,然而,因本人限于学力,虽有心将此项古籍整理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但常有如履如临之感,唯恐力不胜任。如有读者发现书中有错,敬请批评指正。

张彬

2014年9月9日

[1]李若水兄弟在南宋政坛较为活跃。兹简介如下:(1)李若谷:两宋之际洺州曲周(今属河北)人。李若水长兄。绍兴八年(1138),累官至将作监丞。历任尚书左司郎中、给事中、权户部侍郎、枢密都承旨等职。绍兴十五年,拜签书枢密院事。绍兴十七年,除参知政事。寻忤秦桧,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太平观。再遭弹劾,夺职,以左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江州居住。次年,移住饶州。后死于贬所。(2)李若虚:两宋之际洺州曲周(今属河北)人。李若水次兄。南宋初,以其弟李若水死难,特授官职。历任秀州司户参军、司农寺丞等职。绍兴五年(1135),以右承奉郎为岳飞制置司参议官。绍兴九年,累官为司农少卿。次年,奉诏阻止岳飞北伐。至军前,为岳飞北伐壮举所感动,遂支持其进兵,自愿承担违诏之罪。绍兴十一年,擢秘阁修撰、知宣州。岳飞遇害后,受牵连而罢职夺官,送徽州羁管。后死于贬所。(3)李若川:两宋之际洺州曲周(今属河北)人,字子至。李若水之弟。绍兴八年(1138),累官至干办文思院上界。历任金部郎官、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权刑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赞军事等职。乾道元年(1165),以吏部尚书出使金国。还朝,擢为右中奉大夫、户部侍郎。乾道三年,坐职事不修,降两官放罢。

[2]费枢,两宋之际成都府广都(旧治在今四川双流东南)人,字伯枢。宣和年间,登进士第。宋高宗绍兴中,累官为知黎州(治今四川汉源)。绍兴十六年(1146),以左朝散郎知归州。为人清正廉直,重节气。著有《廉吏传》《钓矶立谈》。

[3]《村落》:“一笛秋风急,千岩晚照多。竹根邻叟醉,牛背牧儿歌。”《次韵高子文〈《村居〉》:“幽人厌城市,结屋近松萝。一笛秋风急,千岩晚照多。竹根邻叟醉,牛背牧儿歌。笑杀青云友,朝绅换短蓑。”

[4]李若水《次韵马循道〈游长安东池〉诗》:“诗老逢人细细夸,一溪春色定能佳。东风无意秀芳草,野鸟不言衔落花。拍拍浓愁浑似酒,悠悠短梦不禁茶。接䍦倒着归来晚,千古风流继习家。”

[5]这是当时《四库全书》编修时,馆臣必须得如此而为之的编纂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