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脱脱等《李清臣传》

(元)脱脱等《李清臣传》

李清臣字邦直,魏人也。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暂经目辄诵,稍能戏为文章。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因作《浮图灾解》。兄惊曰:“是必大吾门。”韩琦闻其名,以兄之子妻之。

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和川令。岁满,荐者逾十数,应得京官。适举将薛向有公事未竟,阂铨格,判铨张掞擿使自陈勿用。清臣曰:“人以家保己而己舍之,薄矣。愿待之。”掞离席曰:“君能如是,未可量也。”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试秘阁,考官韩维曰:“荀卿氏笔力也。”试文至中书,修迎语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启视如言。

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此汉儒附会之说也,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即条对言:“天地之大,譬如人一身,腹心肺腑有所攻塞,则五官为之不宁。民人生聚,天地之腹心肺腑也;日月星辰,天地之五官也。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以秘书郎签书平江军判官,名声籍甚。英宗知之,语王广渊曰:“韩琦固忠臣,但避嫌太审。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和,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从韩绛使陕西。庆卒乱,家属九指挥应诛,清臣请于绛,配隶为奴婢。绛坐贬,清臣亦通判海州。久之,还故官,出提点京东刑狱。齐、鲁盗贼为天下剧,设耳目方略,名捕且尽。作《韩琦行状》,神宗读之曰:“良史才也。”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撰《河渠》《律历》《选举》诸志,文直事详,人以为不减《史》《汉》。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新官制,拜吏部尚书。清臣官右正言,当易承议阶,帝曰:“安有尚书而犹承议郎者?”乃授朝奉大夫。六年,拜尚书右丞。哲宗即位,转左丞。

时熙、丰法度,一切厘正,清臣固争之,罢为资政殿学士、知河阳,徙河南、永兴。召为吏部尚书,给事中姚勔驳之,改知真定府。班行有王宗正者,致憾于故帅,使其妻诣使者,告前后馈饷过制,囚系数百人。清臣至,立奏解其狱,而窜宗正。帝亲政,拜中书侍郎,勔复驳之,不听。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驰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主意皆绌元祐之政,策士悟其指,于是绍述之论大兴,国是遂变。

范纯仁去位,清臣独颛中书,亟复青苗、免役法,除诸路提举官。觊为相,顾苏辙轧己,乃擿辙尝以汉武比先帝。激上怒,辙罢。时召章惇未至,清臣心益觊之。已而惇入相,复与为异,惇既逐诸臣,并籍文彦博、吕公著以下三十人,将悉窜岭表。清臣曰:“更先帝法度,不为无过,然皆累朝元老,若从惇言,必大骇物听。”帝曰:“是岂无中道耶?合揭榜朝堂,置余人不问。”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兴战没,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将死亦多端,或先登争利,或轻身入敌。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

上幸楚王第,有狂妇人遮道叫呼,告清臣谋反,属吏捕治,本澶州娼而为清臣姑子田氏外妇者。清臣不能引去,用御史言,以大学士知河南,寻落职知真定府。

初,蔡確子渭上书诉父冤,廷奇谮以危刘挚等,清臣心知其诬,弗之省,坐夺学士。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仆射韩忠颜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再为姚勔所驳,当绍圣议贬,或激使甘心,汪臣为之言曰:“勔以职事,所见或不同,岂应以臣故而加重?”帝悟,薄勔罪。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然志在利禄,不公于谋国,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后朝议以复孟后罪,追贬武安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宋史》卷三二八,中华书局点校本

[1]徙居:原文误作“從居”。今据(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九所载晁补之《李黄门清臣行状》改正。

[2]甚晰:原文误作“所暂”。今据《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九《李黄门清臣行状》改正。

[3]贬期满:原文脱此三字。今据《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九《李黄门清臣行状》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