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略

论略

汉儒之治经,终其身而无所倦,能名其师说者,上或召用之,高下其材,为博士[1]、郎、大夫、部刺史,至九卿、丞相、御史者,接迹而有已。不以经为进,而听上之自择。故其人识趋向,矜重名节。今学者,徒焉玩章句而已,何其偷浅而不能如古也!今之取人,格之以一日之间。有未能通经而适合于程度者,有治经知道而偶绌于仓猝之对者。取之多失实,故学者愈不笃。苟借经术以卜射禄利,得则拨弃,不复置力于其间。如浅丈夫,今日获而明日舍其耒耜。故其徒华而不根,未至于道而止,不知致君行已之大操,而天下之治因是而日衰。

尝以谓古之学者,乐之者也;今之学者,利之者也。乐之与利之,于道之浅深,岂可同概而论哉!荀卿曰:“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夫人君之为治,人臣之有所为,曷尝不本于学?夫苟不学,万事之错、邪正善恶之变,杂然交至乎其前,吾无所守于中,必有所眩于外。故君臣之间,皆不可以无学也。学,则名教之乐入之矣。名教之乐先入,而不善之乐继来。先入者主之,则继来者必不胜。虽万事之错、邪正善恶之变,杂然交至,而有以一之。此圣贤所以用力省而为治多也。昔汉武帝明《春秋》、宣帝受《诗》、明帝通欧阳《尚书》、唐文皇序《晋史》、明皇释《孝经》、宪宗喜观《实录》。今人主选经术德谊之老番侍讲读,又有学行大臣以备顾问,固已隆学而重道矣。歉歉焉,曾未厌于道,又使科举贱士各献其所论著。非独秤较其能,亦所以广聪明、博仁义也。孟子曰:“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臣尝治经史,粗识仁义之大归,略涉古今治乱之体,窃慕孟轲之所谓非道而不敢陈者,故摭师说,取其有益者而言,庶备人主之采览。

臣谓象数、妖祥之说胜则乱人事,故有《易论》三篇。王法举则天下自治,故有《春秋论》二。述礼之所起,有《礼论》三。见圣人劝警后世之君,反复而丁宁,有《诗论》上、下。破伪论、尊正术,有《史论》上、下。道诚明之学,有《四子论》二。入至神之化、不言之治,有《唐虞论》。推建侯置守之安危,有《三代论》。伤仙老之屡败于下,有《秦论》。王者不可以无刚德,有《西汉论》。诛忠而嬖佞者,失天下之心,有《东汉论》。治天下非忠厚则不可久,有《魏论》。释子贷祸福、奸吏货赏罚,为世之大残,有《梁论》。为天下,以吏材则不足;为天下,以王道则有余,有《隋论》。生民之忧,常自中起,有《唐论》。久安者危,有《五代论》。统其大旨为《略》,惟明圣鉴之而已矣。

《宋文选》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