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论下

《易》论下

《十翼》皆孔子之言乎?不得而知之也,然而有疑焉。其所谓《序卦》者,自韩康伯已明其非《易》之蕴,而未明其所以非也。

何谓耶?夫三才之交错、万事之纷糅,未尝有独行而无徒、唱之而无应者。是故刚柔相配、消长相随,天地阴阳也。小大相承、强弱相长,夫妇、父子、君臣也。善恶相返、治乱相易,君子、小人之分也。祸福相生、盈亏相旋,物理之进退也。二二而同出,如昼夜之相代、寒暑之相从,黑白之不能不相资也。有刚必有柔、有消必有长,故言天必言地、言阴必言阳;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故言夫必言妇、言父必言子、言君必言臣;有善必有恶、有治必有乱,故言君子必言小人;有祸必有福、有盈必有亏,故言进必言退。此事之常,而作者所不可遗也。故配偶而言之,则理惬而易明;离合而杂举之,则混乱而不可考。

夫《易》卦之序,岂非二二而相从者乎?

今夫上经之卦:《乾》,天,《坤》,地,故《乾》对《坤》。《屯》,气之始,《蒙》,识之始,故《屯》对《蒙》。《需》和而《讼》乖,故《需》对《讼》。《师》,忧也,《比》,乐也,故《师》对《比》。《小畜》以阴而制阳,《履》以阴而承阳,故《小畜》对《履》。《泰》对《否》。《同人》明于外,《大有》明于内,故《同人》对《大有》。《谦》自小而《豫》自大,故《谦》对《豫》。《随》少为而《蛊》多事,故《随》对《蛊》。《临》下,对《观》上。《噬磕》之明狱,对《贲》之明政。《剥》对《复》。《无妄》之刚动,对《大畜》之刚止。《颐》养之中,对《大过》之过。《坎》之水,对《离》之火。此上经之次也。

下经之卦:以《咸》之动,对《恒》之静。以《遯》之阴长,对《大壮》之阳长。以《晋》之明,对《明夷》之暗。以《家人》之同而异,对《睽》之异而同。以《蹇》难,对《解》通。以《损》对《益》。以《夬》之五阳决一阴,对《姤》之一阴遇五阳。以《萃》之聚而来,对《升》之进而去。以《困》之在下而塞,对《井》之在下而通。以《革》之变、之用,对《鼎》之变、之器。以《震》动,对《艮》止。以《渐》之女吉,对《归妹》之女凶。以《丰》之附而光,对《旅》之单而隐。以《巽》之顺,对《兑》之悦。以《涣》之散,对《节》之收。以《中孚》之诚在中,对《小过》之行在外。以《既济》对《未济》。此下经之次也。

不惟其义之若是,观其九六奇偶之画,或上或下,或相返,或相生,亦两之而为比,则《易》卦二二而相从,岂不甚明哉?今夫《序卦》之文,盖不协矣。有义之苟合者,有义之不合而强通者。是岂圣人之言邪?学者究之而自知,此不可以遍举也。学《易》者,知夫所谓二二而相从,则于三才之渊、万事之变,可以心通,而得《易》道之半矣。

《宋文选》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