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称《李清臣传》
李清臣字邦直,世为魏人也。少孤,事母兄孝友,自力学问。韩琦以其兄之子妻之。
皇祐中,举进士。治平中,举制科。考官韩维称清臣文赡。时京师霖雨,议者多及濮邸。将廷试,或语清臣:“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则必合矣。”清臣曰:“此汉儒说,吾不能知。民间岂无疾痛可言者乎?”因言:“天地之大,譬之人腹心肺腑,惟有所攻塞,则五官不宁。民人生聚,天地腹心肺腑也;日月辰宿,天地五官也。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而止民之疾痛而已。”又以为:“县官百须皆出于农。比者,陈、邓、许、亳饥,农民多死,而他业者自如。傥令杂征苛取出于他业之人,则农劝矣。”且欲崇礼制、黜无功。策入次等,授秘书郎、佥判平江军。欧阳修以馆职荐之,召试,擢集贤校理。
韩绛宣抚陕西,奏清臣为属。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吏房公事。绛贬,清臣因还所迁官,通判海州。
同知太常礼院。为京东路提点刑狱。召充国史院编修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迁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元丰六年,擢尚书右丞。哲宗立,徙左丞。元祐初,罢为资政殿学士、知河阳。又知河南府、永兴军、真定府,召为户部尚书。未至,拜正议大夫、中书侍郎。
吕大防罢相,清臣首变元祐之政,欲以取相位。以门下侍郎苏辙在上,未能迁。一日,对哲宗言:“苏辙兄弟改变先帝法度。”辙奏曰:“陛下即位,宣仁后垂帘之初,兄轼方起自谪籍,臣亦被召。清臣时为左丞,今日反谓臣兄弟变先帝之法。是欺也!”清臣辞屈,乃曰:“苏辙尝以汉武比先帝。”哲宗震怒,而辙由此罢黜。
辙既去位,外召章惇拜左仆射。惇未至,相位尚虚,清臣益有觊觎之心。独当国,亟复元丰法度,除诸路常平使者。已而惇至,清臣既不得作相,遂与惇为敌。
会哲宗幸楚王第,有妇人遮道叫呼,诬告清臣谋反。既已属吏系治,妇人本泸州倡,常为清臣姑之子田嗣宗外妇。诏捕嗣宗,得之。清臣犹未请去,狱将具,言者有疏论列。嗣宗既伏法,清臣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寻夺职,知真定府。
徽宗即位,以礼部尚书召,复大学士。月余,拜门下侍郎。章惇罢相,清臣奏:“章惇为相,朝廷属以政事,为之不置次补,而惇不念体国。其所以开导上听者,莫非忮忍杀伐之事。以己之平日仇怨,或托谤讪宗庙,或称谋危上躬,窜逐南方,投之死地。故贬人并骨肉死者不得归葬,存者悉为囚徒。又因编类章疏,看详诉理,受祸者一千余家。自古奸臣,少惇比者!今既罢去,尚以特进守藩,天下人心郁抑不快。盍加诛殛?以慰民望。”惇遂责散官安置。
徽宗欲息朋党,以大公示天下,改元建中靖国。清臣乃与同时辅政者叶谋,以辅上意,尽还迁徙旧臣,稍复其恩数品秩。久之,与时议浸不合,复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大名府。
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后以元符中章疏诋訾先朝,追夺职名。言者又以清臣与韩忠彦、黄履执政日,请复元祐皇后,义非所安,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臣称曰:人臣以公正为忠,朝廷以安静为福。绍圣之初,清臣复被任用,不以公正事上,而乃谋取宰相。首以绍述,激怒上意。自是,朋党之论起,而士夫蒙其患;矫诬之说行,而圣后负其谤。朝廷不复安静,而清臣亦不得相矣。《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清臣之谓也。可不戒哉?
《东都事略》卷九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