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论下
圣人之性,如何而观之?观其道,不观其性。道者,圣人之所言。性者,圣人之所不言也。沿道之本而究之,以至于其极,不观而至于性矣。
圣人不言性者,何故?非晦其说而务以惑世,未可尽之以言也。有形者可以绘画而知,有物者可以揣摸而知,有色者可以视而知,有声者可以听而知,有气者可以动而知。惟性也,离乎形、异于物,不入于色、不发于声、不假于气。知之则得之,弗知则弗得也。此其无可以喻也。可喻,则或非性矣。
今夫诸子者,莫不争言乎性。愈辨则愈失,愈详则愈非。何哉[30]?不思其不可言,而强言之者也。风霆无形,鬼神无物,天地日月无正色,土石草木无声气。于此有人焉,曰:“吾无不能!吾能状[31]风霆之形而系鬼神之迹,写天地日月之正色而呼召草木之声气。”其所为者,必妄矣。性不可言而强为之言者,安得而不妄欤?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不闻,斯学者可知矣。然而,圣人虽不言,君子不可以不知。欲知性,必先知道。欲知道,必观夫子之文章。陶乎《易》之祸福,深于《春秋》之治乱,极乎《书》之仁义,达乎《诗》之孝弟、忠信,性可以自知矣。
欲观海外者,谈乎荒怪,像乎波涛,支颐沉想,驰骛其神于海之外,亦不能有所至。泛淮、湖,涉河、济而东,则不日而至于海。海可以必至也,性犹未可以必至也。故至于性者,《易》谓之“至至”,《礼》谓之“知至”,箕子谓之“皇极”,而子思谓之“中庸”,文中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至者不得已而名之耳,又可以烦言为之哉?
曰:“然则,孟、荀、杨、韩皆非耶?”曰:“四子者,其蔽在言性。近乎性者,亦莫过乎四子之说也。学者观四子之所言,而思圣人之所不言,则自得之矣。”
《宋文选》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博士:原文误作“将士”。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絓:原文误作“继”。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3]托:原文误作“记”。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之。
[4]学者观之……必然之义也:原文脱漏此27字。今据《崇文古诀》卷二八补。
[5]劫:原文误作“切”。今据《崇文古诀》卷二八改正。
[6]宕佚:原文误作“宕泆”。今据《崇文古诀》卷二八改正。
[7]礼:原文误为“故礼”,衍出一“故”字。今据《崇文古诀》卷二八删之。
[8]太一:原文作“大一”。今据《崇文古诀》卷二八改之。
[9]匹偶:原文误作“正偶”。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下一“匹偶”同。
[10]自然:原文误作“心”。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11]礼让:原文误作“让礼”。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12]夷狄:原文被四库馆臣改为“荒远”。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13]夷狄:原文被四库馆臣改为“荒远”。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14]夷狄:原文被四库馆臣改为“荒远”。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15]胜于禽兽、夷狄:原文作“异于物者几希”。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16]而生:原文脱漏。此据《山堂群书考索》(别集)卷八补出。
[17]窜:原文误与下一“动”字顺序颠倒。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调整。
[18]褖:原文误作“禄”。此据《山堂群书考索》(别集)卷六改正。
[19]浸渍:原文误作“浸溃”。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0]变:原文误作“爱”。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1]之:原文误作“也”。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2]杂家:原文作“杂分家”。其“分”字乃衍文。今据《山堂群书考索》(续集)卷一四删之。
[23]枝叶:原文误作“枝业”。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4]此处当有缺文。
[25]夷狄:原文作“神奇”,实为四库馆臣妄改之。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6]感:原文误为“惑”。此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7]愉佚:原文作“愉浃”。此据《荀子·性恶》《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28]马也:原缺。此据《扬子法言》卷二、《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补出。
[29]其言曰:原文缺此三字。今据上文意和句式补之。
[30]哉:原文误作“几”。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
[31]状:原文误作“收”。今据《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