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旨
王者与之议天下之政,有大臣在,而又收访贱者之言。何也?以谓人有远近、贵贱之殊,而道则公。治乱之计,各或知之。使之毕其说,庶几有补于世,非特求其有补而已。
夫王者之于臣下,既用则观其事,未用则观其言。事足以见其才,言足以见其识。故取人之微术,莫若以其言也。国家尝诏:内外官有可言者,皆得置邮而闻之于上。然其所陈之类,不过法令、金谷之间,鲜有以仁义发扬人主之聪明而惠泽天下者。朝廷亦尝贱仁义之说,以为汗漫无实而不适于事变。
夫珠犀象玉,生于江海,匿于穷山,不远千里,皆列于人君之左右,岂非以好之者笃、求之者勤,而后至于前耶?珠犀象玉,玩好之资耳。言之可贵,非徒珠犀象玉也。陛下好之笃而求之勤,则仁义之言日至。贱之而弗为贵,则嘉言不至,而庸言来矣。且陛下继祖宗大业,数十年间,宽和闲安,无为而治,以法尧舜,未尝有深诛痛断于群臣。而奸邪睥睨,傍有所惮,而不敢辄肆。奚其然哉?畏指议者之不已也。则言者之为益多矣。
绿衣小臣,生长圣时,乐于父兄、师友之教,行己之外,窃尝志天下利病,仅得其一二大者。故因可言之会,条其略于篇,以为贡。
臣以为古今之治,无法者不能久。悲申、慎之愚于法而叛仁义,故有《法原》。事有形势,善同而功不齐,为国者不可以不知。故有《势原》。礼乐教化,非刑不立。故有《议刑》二篇。国之兴亡治乱,常起于兵。不忘用兵者,兵置而不用。故有《议兵》三篇。疮疡,非心腹可忧之疾。疮疡未止,心腹之气为之弗宁,内疾或从是而起。夷狄外物,常扰吾治。故有《议戎》二篇。官治则事治,事治则天下治。故有《议官》三篇。义利相形。不得其中,民必亡散[1]。故有《重计》。备,不可不预。兵为国命,马为兵本。故有《实备》。孔子曰:“赦小过,举贤才,其斯为政。”故有《明责》。激贪扶懦,别白贤不肖,故有《劝吏》。根本强固,木不可拔。愚其宗子,秦以亟亡。故有《固本》。化风不行,王业终不及于三代。故有《厚俗》。未有左右正而事不治者也。故有《广助》。士不素厉,亡以应猝。故有《养材》。尊君卑臣。法一而分定,治天下如治一人。故有《审分》。政为神物,王者司之。援古鉴今,可以善其后。故有《慎柄》。窒祸本,导其君于文明。故有《解蔽》。奸臣之所欲为者,使人主素知之。故有《辩邪》。臣闻:鲍宣之言,少文多实,史氏称其忠。臣言虽褊迫不文,然皆当世之可行者。涉其目,可以知其大指,有《策旨》。
《宋文选》卷二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