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加强城市“体养融合”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新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长期战略选择。加强“体养融合”发展,首先要研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和规模。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无论是老年人口的数量还是比例都在持续增长,老年抚养比也在加速上升,2000年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64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8821万人增加到1.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6.96%上升到2020年的13.5%,老年抚养比从9.9%增加到19.7%(见图1-1),而2010年至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提高了2.72个百分点。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预测:203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将超过3亿,2050年为3.66亿,2060年将达到峰值3.98亿,占总人口的29.83%。而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达到26.1%,在全世界排名第33位,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26.9%)。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今后,在生育率持续下跌、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和人口年龄动态累积效应的叠加影响下,从2015年到206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高以及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等显著特征。从2005年开始,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和规模均超过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从2050年到21世纪末,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将全面超过欧美日等高收入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见图1-2)。二是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比例高。城镇化加快、家庭模式小型化、年轻子女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导致独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的数量增速加快,占总人口比重增高,《“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三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数为3669万人,占总人口的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四是患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3年已突破1亿人大关,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高达1.8亿人。
图1-1 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变化状况(2002—202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
图1-2 世界不同收入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变化趋势(1950—2100)[2]资料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19)》(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
然而,在“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国情下,要使2.6亿(截至2020年,其中65岁以上的有1.9亿人)老年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仍有许多短板亟待补齐。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劳动力人口下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在2013年9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法圆桌研讨会上,法国退休改革委员会主席拉贝尔指出,人口老龄化会导致GDP增速减缓,还会带来社会成本的增加,给社会造成负担。这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或挑战。《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显示,在社会参与和文化生活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关心社区事务,普遍参加各类休闲体育娱乐活动,但老年人继续学习的机会较少。这是老年人公共服务的短板,而老年人体育是短板中的弱项,“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体养融合”、有效供给体育服务与此密切相关,在国家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迈进的过程中,老年人体育发展成为掣肘,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运用供给侧改革和共同富裕的思维,加强“体养融合”发展,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