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健身场地设施配置问题突出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应与中国老龄化的发展态势相适应,让老年人群体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体育健身服务,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近年来,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工作思路,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是衡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到2020年,我国体育场地数、面积、万人拥有数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都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见表7-1),《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至2020年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总计371.34万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26.30个,体育场地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径87.12万个,健身步道20.93万公里。其中,与1995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在25年间,体育场地数增长了503.13%,年平均增长率为7.45%;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长了426%,年平均增长率为6.87%;体育场地面积增长了297.31%,年平均增长率为5.6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了23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见表7-1、表7-2)。
表7-1 1995—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表7-2 1995—2020年间全国体育场地增长情况(%)
资源配置始终是管理学和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人口基数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资源总体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人均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面积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配置的合理性、均衡性和有效性还存在诸多问题。
(1)配置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多利用彩票公益金进行统一配置,为城市社区供给了数量众多的全民健身路径、室外篮球架和乒乓球桌,但由于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北方冬季较长,室外场地设施利用率较低,而乒乓球台没有室内空间安置,暴露于室外,损毁较快,住宅小区或社区公园空间不足,无法放置篮球架,因此,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一刀切”的配置模式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
(2)配置的均衡性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公共体育服务投入差距较大,大量优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公园绿地是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如表7-3所示,2010—201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都高于其他地区,尽管这种不均衡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但差距仍然显著。2019年年底,东部地区(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1平方米;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湖北为1.88平方米;西部地区的重庆和四川为1.64平方米;东北地区的辽宁为1.86平方米,表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投入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
表7-3 2010—201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情况(m2)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0)。
(3)配置的有效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全民健身资源有效性配置会产生公共体育利益的最大化,体育场地设施精准性供给能够提高利用效率。但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置的有效性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质的视角看,适老化程度低。我国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主要考虑健全的青少年和中年人的需求,而对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需求关注不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程度低,难以满足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有待于进行适老化改造。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供需不平衡。随着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不断深入人心,老年人体育参与率不断增长,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适老化体育场地设施的总量不足,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引发诸多因争夺体育场地设施导致的冲突事件,引起社会关注。配置的有效性不足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采用自上而下的惯性供给模式,而对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场地设施,实际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问题缺乏调研论证,制定方案时也缺乏老年人参与,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中产生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让原本不太充裕的群众体育经费得不到有效分配,供给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累积了基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