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国民体质监测
国民体质监测是检验政府全民健身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精准性的重要依据,体现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工作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对3—79周岁中国公民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监测,整体把握国民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服务水平。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国民体质健康,加大了国民体质监测和评估的投入力度,各省市都分层分级建立了国民体质健康监测中心或站点,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监测站点数和受测人数大幅增加,全国累计国民体质测试站点数从2012年的3276个增加到2018年的7095个,增幅达到117%,年度接受国民体质测试人数也从2012年的2578539人增加到2018年的6558972人,增幅为154%。进入21世纪后,我国才正式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2000年我国首次进行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监测对象分为幼儿、成年人、老年人三个部分,其中老年人部分规定监测年龄上限为69岁。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受监测老年人年龄范围扩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体质健康测试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也有较高的体质健康监测服务需求,国家也更加重视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老年人受测年龄增加到79周岁,2019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幼儿、成年人、老年人部分)》把监测对象按年龄分为幼儿(3~6岁)、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79岁)3个人群,表明老年人体质健康测试年龄范围扩大。第二,国民体质监测成为“体医融合”的重要抓手。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体医融合”发展作为体质健康促进的创新机制应运而生,成为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有效实施的措施,随着“体医融合”政策落实,各地加强体育与卫生医疗资源的整合,多部门协同推进国民体质监测,把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健康体检,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把医学体检与体质测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如《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将“国民体质测试纳入健康体检范围”和“提供标准化体质测试服务”作为5年计划的主要任务的组成部分。各地体育部门积极与医疗卫生部门开展战略合作,在医院或社区卫生院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群众提供“体医融合”的特色国民体质监测促健康服务。第三,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更加普及,公众接受度更高。随着公众健康观念从“治病”向“防病”转变,国民体质监测越来越普及,公众已经从被动受测转向主动测试,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都把开展国民体质测试作为员工福利或工会活动,通过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表5-9 2009—2018年10省市每万人国民体质每年受测人数情况 单位:人
续表
由表5-9可知,2009—2018年,10省市每万人国民体质年受测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供给力度不断加强,享受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从各年的变异系数来看,变异系数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地区之间差异整体上逐渐缩小,但上海、江苏和浙江每万人国民体质年受测人数位列前三,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当前,10省市加强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为老年人体育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老年人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的良好物质环境。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地区间、省市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今后,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持续推动充分顾及老年人需求的老年人体育环境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方面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