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1 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情况
1)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
调查表明,当前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既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球类、游泳项目,又有简单易行的散步、广场舞、慢跑等项目(见图5-1),对此,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处于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保障,而他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有体育健身娱乐方面更高层次的需求,且这些需求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但总的来说,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易于在居住地附近开展的项目,如散步、广场舞、慢跑和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社区、街边、公园、广场等地都可以进行,由此看出,老年人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主要特点是强度较低、难度低、易学、便捷,无需过多器械场地、无太多人数要求、省时、经济等。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仍然存在许多短板,供需失衡,制约了老年人相应体育健身项目需求的满足。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多起老年人为争夺体育健身空间(如广场舞场地)而引发的冲突。场地要求相对低的广场舞尚且涉及场地抢夺情况,更何况场地设施要求高的球类、游泳等项目。二是体育健身项目的引导和健身价值的宣传不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延年益寿都有重要作用,而不同体育锻炼项目的健身功能的侧重点也不同。但通过访谈发现,老年人缺乏科学体育健身知识、针对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健身项目开发不足等影响老年人的体育参与,不同的体育项目健身效果有差异,不同体能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适合的体育项目也不同,而对于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健身价值的宣传不够、科普活动开展较少,导致老年人只能选择简单、易学、方便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
图5-1 受调查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偏好情况
首先,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供给是解决供求矛盾的基石。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体育场地设施,应重视挖掘可以利用的城市空间资源用于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除了政府供给外,还应该激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供给,特别要加强适老化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如社区“体育、医疗、养老”融合的健身房、配备适老化设施的体育公园,解决老年人健身难的问题。其次,应加强对老年人参与运动项目的引导和宣传。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了最有益延长人类寿命的三类体育运动,排在第一位的是挥拍类运动,如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其次是游泳,第三类为有氧运动。此外,力量和平衡能力的练习对老年人非常重要,可以预防跌倒和骨质流失,促进骨骼健康,减少跌倒的风险,这些都是老年人需要了解的知识。
表5-14 不同性别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偏好情况(%)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老年人性别与体育锻炼项目偏好的交叉关系,从表5-14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老年人对于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呈现出显著差异(χ2=189.174,p=0.000<0.001),男性选择散步(62.67%)、慢跑(28.66%)、太极(30.37%)、登山(19.04%)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选择比例分别为散步(57.14%)、慢跑(21.67%)、太极(19.05%)和登山(11.86%)。而偏好广场舞等“操舞类”项目的男性占比为18.72%,明显低于女性的比例39.65%。总的来说,女性偏好舞蹈形体类体育运动项目,男性偏好有对弈性、技术含量高、强度大的体育项目。
表5-15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偏好情况(%)
从表5-15可以看出:76~80岁老年人选择散步的比例为72.38%,81岁及以上老年人选择散步的比例75.68%,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9.78%;61~65岁老年人选择广场舞的比例为34.69%,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9.68%;81岁及以上老年人选择太极的比例为33.78%,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4.44%;76~80岁老年人选择棋牌的比例为25.71%,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7.87%。可以看出,高龄老年人更偏向于强度低、更为便捷、可以就近锻炼的体育项目,例如散步、太极、健身气功和棋牌等。以上数据表明,需要在城市社区、养老院、公园和绿地等老年人养老和休闲的地方增加适宜老年人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尤其要注重在养老设施规划建设中配置充足的体育健身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的需求。
2)锻炼频度与时间
体育锻炼频度与时间是衡量老年人体育参与的重要指标。对于老年人体育参与程度的评估,主要通过观察老年人每周锻炼次数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以及老年人通常的锻炼时间段三个维度(见表5-16)。
表5-16 老年人锻炼频度与时间情况
第一,从每周锻炼次数看,83.66%的被调查老年人有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每周进行2次、3次、4~7次锻炼的老年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20.57%、23.52%、25.66%,比例较高,大部分老年人达到体育人口的锻炼频度。
第二,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上看,“30~59分钟”占比最高,占54.79%;其次是“60~120分钟”,占22.61%;再者是“不足30分钟”,占16.24%;最后是“120分钟以上”,占6.36%。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关系到锻炼效果,若时间过短,难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反之,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老年人疲劳、运动损伤、免疫力降低,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134]建议,每天有效体育健身活动时间为30~90分钟,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应持续10分钟以上。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符合有效体育健身活动时间。
第三,从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看,早晨、晚上是老年人选择较多的时间段,分别占55.19%、46.49%,而有34.47%的老年人喜欢在下午锻炼,较少老年人选择上午或中午进行锻炼。大部分老年人喜欢在早晨进行锻炼,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而且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传统思想影响,早晨老年人精力较为充沛,处于参与锻炼的良好状态;也有老年人认为晚上锻炼利于消食助眠,选择晚上锻炼,多数是在晚饭后散步、跳广场舞等;除了个人习惯选择,社团活动、社区活动、老年大学培训、各类比赛等主要是在白天进行,所以参与这些活动的老年人会在上午和下午进行体育锻炼。从科学锻炼的角度来看,不提倡老年人早上锻炼,原因是:凌晨4点至上午9点之间,二氧化碳反流,空气质量较差,此外,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尤其是对于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人,早起运动不利于健康。
从统计结果看,大多数老年人都达到了体育人口的标准,且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全民健身计划已经实施二十多年,很多受该计划影响的中年人已经步入老龄阶段,已经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仍然保持着,加上退休后空闲时间增多,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二是大部分城市老年人经济比较独立,生活有保障,更加注重生命质量,怀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强烈愿望。
3)锻炼场所
首先,从老年人锻炼场所的整体情况看(见图5-2),51.58%的老年人选择在广场上进行体育锻炼,48.01%的老年人选择在公园里进行体育锻炼,39.36%的老年人选择在住宅附近的社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选择在自家庭院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占比为37.32%。由此可见,广场、公园、住宅社区、自家庭院或室内是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其原因是:广场、公园等场地面积大、环境优美、绿化条件好、适合老年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老年人可以聚集结伴锻炼;住宅社区、自家庭院或室内方便老年人进行一些简易的体育锻炼,例如健身操、拉伸运动、太极拳、跳绳、散步等。而选择在学校免费开放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仅占7.69%,这与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分布严重不符,《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表明,全国教育系统体育场地面积占比为53.01%,超过一半。其中,中小学是“大户”,占全国体育场地面积的46.61%,而且大部分中小学都位于社区内。选择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小,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率较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强烈愿望驱动下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空间闲置场地、可复合利用空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注重老年人体育空间需求,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场地设施,采取多种举措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老年人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
图5-2 老年人通常锻炼场所情况
表5-17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锻炼场所情况(%)
续表
其次,表5-17中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年龄段对于锻炼场所呈现出0.001水平显著性(χ2=69.997,p=0.000<0.001)。针对自家庭院或室内来讲,81岁及以上老年人选择自家庭院或室内的比例为60.81%,76~80岁老年人选择自家庭院或室内的比例为46.67%,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7.32%。71~75岁老年人选择住宅社区的比例为45.92%,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9.36%。76~80岁老年人选择老年公寓的比例为22.86%,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7.72%。这说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就地、就近参与体育锻炼。
最后,老年人锻炼场所距离家的步行时间情况如图5-3所示,老年人经常锻炼场所距离家的步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累计比例为80.24%,其中,5分钟以内为20.62%、6~10分钟为31.21%、11~15分钟为28.41%,这和我国各地全民健身发展规划中打造“15分钟”或“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目标一致;也有少数老年人的经常锻炼场所离家有一定距离,14.10%的为16~29分钟,5.65%的在30分钟以上。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老年人在锻炼场所选择上以就近就便为主,这表明各地推行的城市社区“15分钟”或“10分钟”健身圈初见成效,也有部分老年人对锻炼场地要求较高,为了追求更好的锻炼效果和好的环境品质,选择距家步行时间较久的场所。
图5-3 老年人经常锻炼场所离家步行时间
4)体育健身参与形式
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如图5-4所示,其中,与朋友一起锻炼占比最高(35.13%),显示了体育促进社会交往的价值;其次是参加社区或养老院组织的活动,占比为34.11%;也有25.15%的老年人选择了个人锻炼;另外5.60%老年人选择其他形式,例如与家人一起活动、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等。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亲朋好友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表明老年人喜欢群体健身锻炼,其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伴锻炼能更好地相互约束,相互鼓励,达到健身目的,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积极性;二是在锻炼的同时能更进一步交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缓解退休后新生活、新角色、新环境带来的焦虑与压力,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实现再社会化;三是社区或体育团体组织活动都会请专业教练指导,使体育锻炼更具科学性与计划性,避免造成运动损伤,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个人锻炼的老年人有几种情形,一是倾向于在家、养老院、社区进行简单、易行的运动;二是认为独自锻炼较为自由与安静,不受外界打扰,能自我控制锻炼时间、强度,能专心于体育锻炼;三是性格内向,不喜欢和人一起锻炼或担心动作不熟练出洋相等而羞于与人一起。
图5-4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